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狼山爱情在线阅读 - 决战金微山第二卷

决战金微山第二卷

    决战金微山4

    主和派占据上风,包括三公、九卿等,旗帜鲜明的要求接受投降、反对开战。

    他们说:“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在10次朝廷大会上,他们10次都坚持己见。

    主战派以武将为主。

    他们认为,“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匈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匈奴的屡次南侵,成为汉朝数百年的最大威胁。

    如今,敌弱我强,正是一鼓作气痛打落水狗的时候。消灭北匈奴的军事行动,已是箭在弦上,引而待发。

    是和?

    是战?

    两派争执不下。

    北匈奴使者在等,朝廷官员在等,将士们在等,老百姓也在等。

    唯一不急的,是最后的拍板人--窦太后。这个深居宫中的女人的一句话,顶得上一万句,也将决定中国历史的走向。

    战与和,对于和平年代的人们来说,这本来就是一个两难问题:

    不打吧,万一哪天匈奴缓过劲儿,再来打我们怎么办?

    打吧,就要大把大把的花钱,还要死很多人。

    就在天下人翘首以盼时,一起偶发事件改变了历史进程--窦宪刺杀皇室刘畅。《后汉书·窦宪传》记载:“齐殇王子都乡侯畅……得幸太后,被诏召诣上东门。宪惧见幸,分宫省之权,遣客刺杀畅……”

    换成大白话就是,小王爷刘畅来到长安,被窦太后看到,超级喜欢,天天喊他陪自己吃饭聊天,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她弟弟窦宪担心小白脸上位,分走自己的权力,派杀手将他一刀毙命。“

    太后怒,闭宪于内宫”。窦太后大怒,把窦宪拘留在皇宫内。

    该如何处理自己的亲哥哥呢?窦太后颇费思量:

    不杀,不足以堵天下之口。

    杀了,自己将一辈子愧疚;且她的兄弟里,唯有窦宪能力出众,是她控制朝政的好助手。

    北匈奴要如何打发?

    窦宪要如何判决?

    在窦太后急的掉了好几把秀发时,窦宪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由他“戴罪立功”征讨北匈奴。

    如此,一起凶杀案改变了历史,导致北匈奴的覆灭。

    战火重启!

    当时间进入到公元91年,在一系列的大小战役后,最后的决战来到了。这,也预示着这场历经300年的汉匈战争就要结束了。

    这一战的汉军总指挥官,是耿夔。

    耿夔是谁?

    这就如同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东汉在建国过程中,以功臣为主形成六大家族,即,邓禹、耿弇、梁统、窦融、马援和阴识。

    先说邓禹,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老同学,开国功臣之首,位列中国100名将。

    当年,刘秀在河北时一度被王郎赶得如丧家之犬,邓禹星月赶来追随他,刘秀“恃之以为萧何者”。

    邓禹子孙众多,其中之一是邓芝,在《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

    排名第三的梁家带头人梁统,东汉初年军事家、法学家。

    其子孙梁冀,因汉质帝称他为“跋扈将军”。后,他因为专权被太监们灭族。朝廷官员引来董卓要消灭这些太监,由此引发出三国故事。

    另一家族,窦融,曾雄踞河西五郡。成语“窦融归汉故事的主角。

    窦融子孙中,有窦固、窦太后、窦宪等。后两位,即前文写过的。

    马援就不用说了,一生南征北战,是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中国历代军人的好榜样。

    其祖辈有赵奢、赵括,后代有马腾、马超、马岱。

    阴家掌门人阴识,是管仲后裔。他meimei阴丽华是刘秀皇后,也就是千古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阴丽华。

    他外甥刘庄是东汉第二位皇帝。

    阴识一生南征北战,且为人低调。刘秀经常以他为榜样来告诫外戚,激励大家向他学习。

    说到耿家,就要说起当时东汉敌人的一句口头禅:不怕汉军,就怕遇到姓耿的。

    姓耿的,就是耿氏家族。

    耿氏第一代,是耿况。早在王莽政权,他担任上谷郡太守。后归顺刘秀,消灭王郎、平彭宠,被封为喻糜侯。

    病重期间,刘秀数次临幸探望。

    耿况的儿子耿弇,东汉开国功臣、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位列中国100名将。

    刘秀称帝后,他被封为建威大将军、好畤侯。先后平定46郡,屠城300,一生战无不胜,为东汉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被刘秀赞为“韩信第二”。在《后汉书》里,他也是开国功臣里唯一的一个人列传的。

    成语“有志者事竟成”讲的就是耿弇的故事。某次,他带兵攻打叛军,右腿被敌箭射伤。他坚持到战斗结束,终把敌人打得落败而逃。刘秀夸赞说:你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耿况的儿子耿国:

    公元48年,南匈奴来投降。大臣们都认为这是骗局,不能答应。唯有耿国说:应当接受南匈奴投降,以夷制夷,拉拢他们攻打北匈奴。

    汉朝采纳他的建议,从此,“坐山观虎斗,趴桥看水流”,眼看着匈奴日渐式微。

    耿况的另一儿子耿舒,匈奴的克星,仅在一次战斗中就杀死匈奴2个王。

    耿家第三代也是名将辈出:

    耿恭,东汉军魂的象征,“13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就是他指挥的。

    耿秉:“封狼居胥燕然勒”的稽落山战役的指挥官,这被认为是历代军人的最高军功。耿秉一直主张“以暴制暴,以战止战”,坚持从rou体上消灭北匈奴。

    顺便说一下,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人,叫做耿纪,担任过汉献帝时的小官。在曹cao受封魏王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一些同事高喊着“杀尽曹贼兴扶汉室”,冲向曹军。被灭族,“遂与汉俱亡”。

    最后要说的耿夔,是耿况的孙子、耿国的儿子,耿秉的亲弟弟,耿恭的堂弟。出生军人世家、作为职业军人的他,此时的职务是右校尉,相当于现在的旅长,上校军衔。

    此前,耿夔参加过数十次汉匈战斗,战斗经验爆棚。

    耿夔明白,如今的北匈奴是只病猫,病入膏肓弱不禁风属于癌症晚期,只剩下苟延残喘。只须用手一推,就能把他推倒在地,而后再踏上一万只脚,送它入地狱,使得匈奴俩字从此成为历史。随着时间流逝,记载匈奴的史书将落下层层尘埃。于是,这不世之功勋即可唾手可得,他的名字也随之留诸青史。

    这是天降馅饼吗?

    当然不是。耿夔明白,这场决战的输赢关键是无名单于。北匈奴垂死而不倒的原因,就是无名。在匈奴人的心里,他就是一面旗帜。如果无名死了,树倒猢狲散,匈奴也就消散了,随着时间流逝直到在人们的心中不留一丝一毫的痕迹。

    无名在哪里呢?

    无名最后一次露面,是在蒲类海,那是数月前的情报了。现实一日三变,彼时的消息早已成为老古董了。在茫茫万里荒野上寻找一个东躲西藏的敌人,即使是现在有了星链卫星,其难度也不亚于大海捞针比如美国寻找本**就耗费了老大的劲。何况彼时要全靠人力的年代呢!

    耿夔披上黑羔皮长袍,走出居延塞军区司令部。居延塞,即现在的内蒙额济纳旗,位于中原、匈奴、西域三点之间,是汉朝防备匈奴的前哨军事基地。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暮冬的夜空下,漫天繁星压在头顶。除了偶尔响起的报平安的号角声,天地间静得仿佛能听到从沙漠中吹来的空气里的沙尘掉落地面的簌簌声。

    大门口的卫兵挺直着身子,向他行过军礼,目送他走进夜幕里。

    耿夔一向以勇武坚毅著称,他那翘动的胡须,像雕鹰的翅膀。如今,他却一副犹豫踟踌的样子。他想起了名将李广,这位悲剧英雄,一生征战无数,在最后一战中,因贻误战机,导致“单于遁走”,他也因此自杀。

    此外,匈奴绝对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他们“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万一再有一个冒顿式的人物横空出世,再次一统草原,汉人又要陷入灾难了。

    当漫天星星隐去,就是夜晚里最黯然无光时,伸手不见五指。我们会赢的!

    前途是光明的。可如何赢?

    道路又是曲折的。这个世界上,本就是无路的;塞外尤甚,苦寒之地,不要说路,就是兔子都见不到几只,人就更少了,很多地方往往千里无人烟。

    耿夔仰天长叹:无名,你在哪里?

    军号阵阵,居延塞醒了,号角、炊烟、人喊、马嘶……

    预示着新一天开始了。

    “我们向哪里进军呢?”军事会议上,耿夔问着,又像自言自语。他也知道,这明明就是一句废话,无人知道答案。

    军区参谋长任尚接口道:我明敌暗,犹如黑夜里用大刀砍蚊子。大军出动只是浪费时间精力。不如先侦查敌情,待春节后精准打击,伺机消灭无名单于。

    耿夔转头看向王陵,居延塞军区侦骑队长,来自潼关县,一个27岁的壮小伙。

    王陵站起来,应道:侦骑队听从您的吩咐,无论何时何地,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耿夔做出了安排:侦骑队派出5组侦查小队,2人一组,即日出发。同时,大军杀猪宰羊分酒欢庆春节,等待确切情报随时兵发大漠。

    决战金微山5

    夜幕下,朔风中传来金柝声阵阵。

    5组侦查小队互道过珍重,各自挥鞭催马,向北、向西北、向东北等方向绝尘而去。

    王陵和战友邹平两人两骑两驼,所走路线,是经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经过天山东麓,到达蒲类海,即无名单于最后一次现身的地方。

    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

    荒原北风狂,跃马进西疆。

    作为老军人,王陵数次转战河西走廊,对这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雪山、河流、村镇、树林、军营等,一一被抛在他们身后……

    星星峡往前,又是另一番光景:先是一座座沙丘相连的沙漠,接着是无边无际的灰褐色戈壁。

    一路上,几乎见不到树木草地、村庄、动物。

    天地苍茫,如同进入世界末日,只剩下他俩在苦苦地寻觅着什么。

    他们在偶遇的一两个沿路村子里,受到了贵宾般的接待。这些村民按照传统,奉上他们最好的美食,热喷喷的畜rou,冒着热气的牛奶。

    王陵回赠来自中原的特产--茶叶、短刀、丝巾。

    前行路上,丘陵明显增多,积雪也越来越厚。本就难以辨识的小路,此时消失无踪了。

    天色阴暗,连白天黑夜也几乎分不清了。

    多走一步路,就距离目标更近一步,就越接近胜利。他俩裹紧着身上的绵羊皮衣,给马腿绑上布匹,做足了防冻措施,深一脚浅一脚的朝着蒲类海的方向,顶风冒雪,坚定的一步不停的走下去。

    冬季的蒲类海,冻得结结实实。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站在冰盖上,天空高远如穹,远处积满白雪的山峰在阳光下发射出刺眼的光芒。

    白茫茫的湖面,唯风声与伴。

    极目四眺,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晶莹皎洁,空灵旷阔。

    匈奴在哪呢?

    他俩的心,比这冰冻住的湖水更冷。他们预料到匈奴会离开。可想不到的是,竟然走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云彩。

    王陵病倒了,周身guntang,烧得身体都酥软了,一直处于昏迷中。他是累的,也是急的,更有因为完不成任务而生出的太多忧虑。

    邹平搭起帐篷,砍来梭梭柴,生起火。

    火光驱散了寒冬。

    但,火光也带来了灾难:一群戈壁狼闻风而动,包围住火堆。

    邹平将火堆分开,散布四周,以抵挡狼群的袭击。

    饿极的野狼透过缝隙,冲进火堆,咬死了两骑一驼。

    邹平砍来更多梭梭柴,延续着火堆。哪怕是一个小时、或者一分钟。

    在这无边无际的旷野里,他无力带着战友逃走。但是,他本可以抛下战友给狼群,自己孤身逃走的。

    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这不是中国军人的做法。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不得不说,当时的中国人重义轻利、重情重国重家轻生死。

    一个例子是,西汉初年,田横拒绝刘邦的招安,让俩手下砍下自己的头送给刘邦。这俩手下照做了,后被刘邦赐予高官厚禄。

    没想到,他俩放着高官厚禄不要,竟在田横墓前双双自杀了。

    更更想不到的是,当这件事传回老家,田横曾经的500多亲友,也全部自杀了。

    再如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轲。他们令人震撼之处,都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拼得一死,却宁愿以鸡蛋去撞石头。

    原因无他,只为重义,轻生死。

    那时的中国人,清澈纯净,说到做到,一个个都是顶天立地、一诺千金的汉子。

    第二天,一个狼群离去了,又一个狼群赶来了。第二峰骆驼也被狼群咬死了。

    两个狼群,先后被邹平射死和斩杀20多头。他们的箭矢已经全部射完,环首刀刃也卷起来不堪再用。

    邹平再次支撑着身体走出火圈,狼群一拥而上,撕咬着他的身体。

    邹平,为了战友,他奉献了自己的所有。生的伟大,死得光荣。死亡,吓不倒勇士。无论死在哪里,灵魂永在。

    狼群舔着血盆大口,走向帐篷中的王陵。

    恰在此时,一阵狗吠声、人群的吆喝声,由远及近,快速冲过来,靠近火堆。

    狼群损伤过半,也无力再战。

    头狼嗷叫数声,心不甘情不愿的带头逃走了。

    王陵得救了!

    救王陵的人,是数十公里外的、位于山坳里的一个村子的村民。

    说是“村”,其实也就10多户人家。他们祖辈都是匈奴从汉朝掳掠来的老百姓,作为奴隶为匈奴种田缴粮。一代代敷衍下来,奴隶的身份早已在不自觉中取消了。

    作为汉人后裔,他们保持了祖辈在新的家园里年复一年的耕种着。

    随着时间推移,在他们内心里也以匈奴为祖国了。

    持续的烟火和狼让他们意识到这里的意外。今天一大早他们组织起来,相约来到湖边,恰好救起了王陵。

    决战金微山6

    王陵醒来时,是第三天了。

    这是在梦中吗?他全身酸楚无力,眼睑沉重,犹如压着两座大山,连睁开眼睛都要比打一场仗更困难。

    我是在哪里?他努力的回想着,他想起了邹平。邹平在哪?

    他紧张起来,猛地睁开眼。

    只听到一声惊呼:“哎呀”!

    他扭头看去,却是正在洗澡的一位赤裸着的姑娘。她像一位仙女,周身散发出银辉,光彩夺目,容貌和美丽举世无双。

    他看得呆住了。他的热血在沸腾,似乎要燃烧起来。

    她显然没有想到他会醒过来,一声尖叫,两手捂住脸,于是,她...更大挺拔的傲立在他眼前。

    很快,她反应过来,转身,拉开门,准备逃离房间。

    但扑面而来的嗖嗖冷气,又迫使她立即赤裸裸地退回屋子里。

    她忙不迭的训斥他,“你闭上眼睛,不要偷看我”。

    王陵依言闭上眼睛。他这才感觉到,他赤裸着身子躺在重重羊毛被里。

    他试着活动一下四肢,还好,胳膊腿都还完整。他长吁一口气,吊起的心得以放下。

    活着,真好。

    活着,才能做事,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时,女子匆匆擦干身体,走上前,问他,“你怎么醒了?”

    王陵睁眼看着她,点点头。她显然是一个未婚姑娘,湿漉漉的长发低垂在脸庞两侧,羞涩的小脸红润得犹如熟透的苹果。西北女人因为饮食习惯,发育的快,即使小小年纪已经显出她凹凸有致的身材,该胖的地方就胖,该瘦的地方就瘦。

    在军营里有句话,当兵三年,母猪赛貂蝉。已经从军10年的王陵,一直驻守最前线,见过的女人用指头就能数出来。

    现在,当一个女子就站在眼前,触手可及;尤其她还是一位少女,浑身散发着诱人的青春气息。他体内的荷尔蒙涌上头,内心热浪翻滚,迸发出一万次激情澎湃。

    她盯着他,问,你看到我了?

    王陵点点头,又赶快摇摇头。

    女子的脸更红了,转首低头,娇怒的斥责他,“流氓”。

    王陵赶快解释:我看到你的人,可是没有看到你的身体。

    她的脸上显出一层失落感,问,那你一定想要偷看我!

    王陵苦笑:我病成这样,不知道能不能活过今天,哪里还有心情偷看你呢。

    女子呀的一声,才想起来他是一个病人,赶紧站起身,提起火炉上的茶壶,倒一碗guntang的羊奶,端在手里,用嘴吹一会,递给他。

    王陵被她扶起身,接过碗,听她述说着他被救的过程。

    她叫李兰,16岁。父亲是匈奴部队的千夫长,常年跟随无名单于南征北战。

    他哥哥也是匈奴军人,在和鲜卑人作战时候阵亡了。

    她两个姐夫也都战死了。

    她母亲病亡后,她和未成年弟弟跟随着爷爷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他爷爷,是匈奴的退役军人,义务担任着村长一职。

    那天,当村民前去湖边驱赶狼群,是她首先发现了他。村民们也就把王陵送到她家里,由她和家人照顾。

    今天,因为房间里烧得特别热;趁着爷爷和弟弟去邻居家唠嗑。她就一边照顾他,一边烧了热水洗澡。

    当他醒来,就发生了“偷看”事件。

    听说邹平牺牲,王陵的泪珠滚落下来,掉在碗里。

    李兰接过碗,小心的告诉他:你哭了?

    王陵点点头,说:邹平本可以逃走的。为了我,他才牺牲的。

    李兰也听得泪眼婆娑,接口道:他真伟大。

    傍晚时分,李兰爷爷回来了,他手里提着数只山鸡。这是因为他家有病人,邻居分他一些刚捕捉的猎物。

    他告诉王陵,因为连年作战,匈奴老百姓基本都是食不饱腹衣不保暖。家中仅有的微薄收成,也被征收作军粮了。

    他们的食物来源,仅有干野果、干野菜、羊奶、以及偶尔的打猎所得。

    因为营养不良,匈奴国的几乎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瘦骨嶙峋。

    与此同时,他们缺少金属,打猎的箭头也没有了;打猎所得也越来越少。不得已,他们只能用兽骨磨制,其杀伤力差。

    除了锅,全部的金属都被征收做兵器了。甚至,有人家的锅坏了,只能用石锅。

    因为营养差不足,匈奴人几乎都有夜盲症。而这,在战争中是致命的。这也导致匈奴人在夜战中,次次败北。

    更严重的是,成年男人或战死,或常年征战,家家户户的留守者,仅剩下老人孩子和女人。

    缺少男人,匈奴女子甚至找不到男人可以出嫁。即使找到了,这男人大概率也会随时战死沙场。根据习俗,她们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再“嫁”丈夫的兄弟、或继子、或继孙。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战争,就是一个陌生人不远千里去杀死另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王陵作为老资格的侦骑队长,一次次出生入死,冲锋陷阵,10年间从普通一兵升为中级军官,这都是用匈奴军人的人头换来的。

    可如今,在他生死关头,却是一个匈奴村子、一个匈奴家庭救了他。卸下军装走下战场,他才发现,所有人都是有感情的,都有七情六欲。

    作为汉匈不两立来说,他是这个村子的敌人,他们却没有丝毫犹豫就救起他、给他以他们所能拿出的最好的食物和照顾。

    另一反面,王陵很是唏嘘:和匈奴人的困顿作对比,汉朝军人个个吃得都是膘肥体壮。

    汉军的饭菜犹如天堂一般:牛、羊、鸡、鱼、酒、米、粟、酱、豉、羹等,样样俱全。每名士卒每月伙食标准是粟米21公斤和津贴360元(可买18斤羊rou、或40斤猪rou)。

    军人的家人,包括父母老婆孩子也都能得到政府的粮食补助和现金补助。

    军人外出执行任务时候,各项补助会相应增加。

    作为军官,各项收入更是翻数倍数十倍。

    最后,汉军还有屯垦的习惯。这些收成,包括种地、养猪、打猎等,全都用于改善伙食了。

    充分的饮食,足够的营养,保证了汉军个个都是身材魁梧,相貌堂堂。

    汉匈对抗300年里,仅就体质来说,汉军远强于匈奴兵。

    作为对立方,匈奴则rou丝多了,因为从小的营养不良,多数是歪鼻子斜眼,相貌猥琐。

    电视电影上对双方人物的选用,虽说有丑化,但是有历史根据的。

    饭菜熟了,李兰将煮熟的山鸡盛进木碗,全部端给王陵。

    王陵忍着辘辘饥肠,拒绝了。实际上,他是看到了李兰弟弟那双圆睁着的眼睛,从始至终一直盯着山鸡,口水毫不掩饰地垂出一条长线。

    这些山鸡,李兰吃了一只,其余都进了她弟弟肚子里。小家伙吃饱喝足,斜躺在王陵身边,沉沉睡了。这床,本就是他姐弟俩的。

    因为这个房间最热,床也收拾得最暖和,这几天就让昏迷中的王陵占用了。

    这晚,李兰爷爷像昨天一样,将被褥铺在木柴上,睡了。

    李兰睡在外屋,本属于爷爷的床上。

    ……

    数天后,王陵已恢复如初。

    李兰一家人、还有探望他的村民们,都没有问及他的来历。他们,只是表达对他的健康的关注和期盼。

    王陵参加了村民的一些劳动:砍树、打猎、驱狼……

    人群里,他是唯一的年轻男人,力气最大,每次收获也是最多。

    在这些劳动中,他以报恩的心态努力付出着。他要对得起这个村子给予他的救命之恩和种种照顾。

    在和村民的聊天中,他得知无名单于早在数月前就离开蒲类海,去了700里外的吉木沙冬牧场。

    吉木沙,曾经属于月支部落,后来又属于姑师国。因为姑师国屡屡叛乱,汉朝拆分它为8国。如今,这里是拆分后的八国之一的车师后国。

    东汉建国前后,车师后国一直作为匈奴的小弟存在着。直到16年前,汉军在耿秉指挥下,发动蒲类海战役,先是击败匈奴白山部落,又一战斩杀匈协军--车师后国军人6000多人,它才被震慑住,就此倒向汉朝。

    平时里,他们时常和匈奴眉来眼去。

    村民和王陵一致判断,无名单于和匈奴部队,应该只是路过吉木沙,不会久驻。毕竟,这儿不是他们的国家。

    至于下一步他们去哪儿了?

    是去伊犁河、乌伦古湖、或者青格里河?也就无从得知了。

    在哪里能找到无名呢?

    随着身体的康复,王陵告诉自己,必须要离开了;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可是他没有马匹。在茫茫戈壁滩上依靠双脚,只有死路一条。

    此外,他也能感觉到,李兰爷爷想留下他做孙女婿。他数次张口提出离开,次次都被老人家转移了话题。

    困难,无时不在。

    有的人,知难而退,望难兴叹。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普通人。

    有的人,知难而进,遇河搭桥,逢山开路,能够解决掉前行路上的一个个问题,最终达到目标。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成功者。

    王陵属于后者,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他总是智勇并用,屡屡完成任务。

    村民告诉王陵,方圆200里内,唯有蒲类海北的一支车师后国军营里,才有马。

    “偷马?!”

    李兰爷爷看着王陵:你要走,我是留不住的。我只希望你离开时,带走李兰,无论是天涯海角,让她伺候你一生吧。

    李兰羞红了脸,跑出房间。

    王陵当即双膝跪下,向老人家承诺:诺,我愿与李兰甘苦与共。

    王陵和李兰举办了简单婚礼。这里特别说明下,古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30岁,16岁结婚属于正常的。

    喜宴上,是一人一份饺子,以及盐煮野猪。野猪,是他们在山上蹲守两天两夜的收获。

    婚礼后的第三天,李兰爷爷借来邻居家的一匹小马,套上爬犁,载着这对新婚夫妇一路往北,驶向那座军营。

    两天后的深夜,他们来到目的地。

    该是分别时候了,李兰抱着爷爷痛哭失声。

    老人安慰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是大姑娘了。去吧,跟随自己的男人,照顾好他,相信他也会照顾好你的。

    说完,他转身,走向来时的路。

    王陵李兰潜伏对面的一处高约10米的小土包上,就是车师后国的军营。

    这里大概有10名军人。他们的数十匹战马散放在军营下的平地上,悠闲自在地啃食着雪地里的杂草。

    他俩挖出一个雪洞,钻进羊皮睡袋,吃着冻鹿rou~这是李兰爷爷用他仅有的钱,从一个村民手里买来的食物。他全部送给他们了。

    他们紧搂着对方,用彼此的身体温暖着。

    第二天夜里,果然大雪纷落。王陵一跃而起,连跑带滚来到马群里,选了两匹早已看准的好马,给它们系好马笼头马缰绳、披上马鞍马蹬。肥壮的马儿肚皮,被勒出了一道道皱纹。

    他们一人一骑,挥鞭向北疾奔而去。

    李兰用她流利的匈奴话,取得了沿途牧民和偶遇到的巡逻兵的信任。

    在聊天中,他们也得知,无名单于带着部众路过车师后国,随后往东去金微山东南、乌伦古湖了。

    肝肠辞玉辇

    形影向金微

    金微山,距此1000里。即现在的阿尔泰山。

    《中国历史大词典》“丝绸之路”条目下所述:“支线有出敦煌向北…由蒙古高原折向西南,翻阅阿尔泰山至中亚者”,即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大北道”。

    这里插入一句话,在内地人眼里,新疆到处都是牛羊马骆驼满地的游牧区。其实,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看法。

    实际上的新疆,多数地区是以绿洲为主的农业区。

    在新疆,游牧区屈指可数。

    这其中,位于阿尔泰山麓的阿勒泰地区算是之一。

    在阿勒泰地区的7个县市里,青河县的畜牧业所占比例又是最大。放到现在来说,青河县差不多算是新疆最后一个牧业县了。如进青河县,当地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基本完整的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传统特色。

    青河县,正处于金微山东南。

    金微山,你是最终目的地吗?

    决战金微山7

    继续东行路上,王陵和李兰遇到要投靠无名单于的一个小部落,于是作伴而行,赶往金微山。

    浮云护玉关

    斜日在金微

    金微山下,乌伦古河波浪宽。

    它又有一系列支流,包括大、小青格里河、查干河、布尔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