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金微山
决战金微山1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蔡文姬在她的《胡茄十八拍》如是写道。 阿尔泰山东南,大、小青格里河交汇处,狼山脚下。即使是春夏,风也是冰冷的,草木也是枯黄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此时,此地,适合战斗。影响历史的金微山决战,适时打响了。 当黎明到来时候,汉军发动了突袭: 东南西北的四个路口,分散有40个小队据守着; 又有40个小队从四面八方如渔网一样包围着黄金大帐; 还有60个小队,各自攻打一个聚落点,目标是阻止敌人的集结; 最后的20个小队,作为预备队,跟随在耿夔身边,以便随时打击可能出现的强敌。 随着军号的响起,刹那间,狼烟滚滚、战马嘶鸣,杀声、喊声、哭叫声、奔跑声,响彻山谷,直冲云霄。 如同闯进羊群的戈壁狼,汉军所向披靡。 这是一场决战! 更是一场大屠杀! 关于战斗的具体过程,600多年后有一个叫做李白的诗人,在一首《从军行》里用40个字写道: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战斗意外的顺利!史载:杀敌5000余。 活着的人,全部投降;这其中,就有无名的mama,北匈奴的太后。 耿夔盘点着死者和投降者,数万的活人和死者里,不该有的都有,该有的那个人却不在——唯独缺少汉军念念不忘的无名。 无名呢? 他又逃了! 原来,当军号声响起的时候,无名就意识到:汉军来了?! 他万万想不到汉军会突击5000里追杀他。 他傻眼了。 他的禁卫军也傻眼了。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那就逃吧。于是,他丢下单于大帐,也丢下他每天盖章的印章,在一群禁卫军簇拥下,钻进树林,利用树林的掩护,来到山脚下,抛下战马,手脚并用爬上狼山。他们想从这里进入后山的原始森林里,蛰伏起来,再伺机而动。 汉军堵住了所有路口,唯一没想到的是,无名竟然会爬山?!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为何每次受伤害的都是我呢? 此时,此刻,无名的心里满是英雄末路的悲愤。 无名的背后,5个身影紧随而来。他们,就是王陵所率领的战斗小队。 战斗前,他潜至李延军营,将汉军即将进攻的消息汇报给他。李延随即下令汉人部队严禁走出军营,不参与这场战斗。 返回路上,王陵发现了翻山越岭的无名;他们也扔下战马,爬山追击。 无名留下一队禁卫军,阻拦王陵。 一番战斗,这队禁卫军伤亡殆尽,王陵的四名部下也全部战死。 王陵提着两把环首刀,尾随而来。 这一队人和一个人,一前一后在山脊上跑跑停停,不知不觉中夜幕扯满了天空,月牙儿吓得躲起来了,唯有满天繁星眨着眼睛惊恐地看着他们。 狼山,顾名思义,特色就是狼多。夜幕,是坏人横行时、也是狼群出没时。要进入后山森林,需要3天。 3天,在漫漫人生里,眼睛一眨也就过去了。 但有的时间里,度日如年,3天的煎熬远超过3年。 煎熬,是每个人都要经常性承受的。无论是英雄或者小百姓,做事的成功与否,更多是依靠煎熬。 拿破仑有句名言就是,谁能坚持完最后3分钟,谁就是胜利者。 在当代工商管理教材里,对成功者的总结有3个原因,机遇占70%,坚持占20%,包含企业家能力等在内的各种因素只占10%。 今日今夜,谁能捱到最后呢? 爬山是极耗费体力的。何况还是空腹、又在群山里爬上爬下呢! 到第二天,这逃跑和追赶的双方,都没有了一丝力气。 无名望林兴叹。今天他是切实体会到了望山跑死马的老话。 此刻的王陵也是前肚皮贴上后肚皮。山腰有积雪,也有红的黄的初开的一些花朵儿。 王陵出身农家,又做侦骑兵多年,自然知道这些花花草草~有野菊花、沙葱、雪莲等,都是可以吃的。 他滚下山腰,拔起这些鲜花野草,还有积雪,塞进嘴里吞咽起来。当肚子被塞满,王陵似乎又满血复活了,振作起来,如影随形的追随着目标。 他知道,他不是他们的对手。他只是在等待援兵~当战友们发现无名的逃离,会及时跟踪来的。 王陵超越了数名掉队的禁卫军士兵。这些士兵坐在地上,兵器和盔甲早就扔了,一动不动的看着他,或者发疯的撕咬着皮质衣服,连皮带毛吃入口中,咽下肚里。 王陵跨过他们身边,他们互相对视着,都丧失了砍杀对方的心。在这个时候,自救尚且不能,哪里还敢遑论杀人呢? 在面对他们绝望的眼神时候,王陵竟然心生寒意,胆怯的躲开了。 他明白,如果没有外来帮助,这些士兵只能是死路一条了,或被狼啃食,或被乌鸦啄食。 他们如此,他自己的命运何尝不是呢?战争年代的军人,每天都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谁敢说自己就能活到第二天呢? 天边深邃如水,远山的轮廓慢慢消逝在暮色里。很快,代之而起的又是当头的群星。 接着,一轮弦月爬出山顶,缓缓升起来,然后使劲一跃,跳上半空。在纯净如水的天蓝色夜幕下,它那银色的清淡光亮朦朦胧胧倾泻向大地。 当月亮升起,他们最担心的一幕终于来了——一群灰狼循着人群的味道,伴随着这月色,追踪而至。 他们身后,传来一声声惨叫。显然,这是掉队者被狼群啃吃了。在这寂寥的空荡荡的山里,这叫声和回声,回荡着,瘆人,听得活着的人都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听着狼群的嗷叫越来越近,王陵怕了。他看到山腰处的一块巨石,攀爬上去。 狼群沿着山脊,越过他,向前追去。 不久,王陵听到了撕心裂肺的持续惨叫声。 这惨叫,如此的绝望!如此的无助!应该是在狼牙撕开人体时候、才会发出的。 这狼群的嗷叫,持续到清晨。 在嗷叫的间隙里,王陵能听到野狼咬碎骨头的咔嚓声、以及它们砸吧着嘴巴吞咽进肚的声响。 根据狼群的嗷叫声,王陵分辨着:一个狼群吃饱离开了,又一个狼群饥肠辘辘的来了。 如此反复,一个夜晚足有3个狼群循环啃食无名和他的禁卫军。 古人曾见今时月,此月曾经照古人? 这残酷、不忍卒读的夜,终于过去了。 随着天色大亮,最后一个狼群伸着血红嘴巴,摇晃着浑圆的肚子,跃下山脊,转眼不见了。 王陵胆战心惊的爬下巨石,来到无名在前一晚的歇息处。 现场,不见人的丝毫踪迹,唯有满地的乌鸦、成群的鹰隼,啄食着地面上的血迹、或者试图从血迹里寻找到一点残渣。 魏巍金微山,成为匈奴人洒下最后一滴伤心眼泪的地方。 无名就这样消失了?! 北匈奴就这样完了?! 安息吧,李兰!你的诅咒兑现了!! 王陵回到狼山,战场已打扫得干干净净。 听完他的汇报,耿夔看着他,那转动的双眼像是雄鹰攫取猎物的目光,手中的笔抬起,放下;又抬起,又放下…… 几经犹豫。 最终,还是在战报上写道:“……击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无名是谁? 王陵是谁? 李兰是谁? 耿夔是谁? 这场战争发生在哪年? 决战金微山2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时间倒回到一年前:公元90年。 无名,也就是北匈奴汗国的单于,顶着蒙古高原凌冽的北风,在被惊起的一群大雁的鸣叫声中,于夜色中策马疾逃,如同草丛里的野兔。 他们的方向,是一路向西! 亘古不变的戈壁滩上,当夜幕降临后,满地的石头砂土,迅速吸收尽白天的热量,空气里只剩下无尽的寒意。这种寒,能穿透骨头,把人同化得内外皆如冰霜一般。尤其是跑动起来,风一吹,人瞬间就被冻得僵硬了。 漠北戈壁的风,吹在身上都是冷的。南风冷,北风更冷。如今的风,正是北风,冷彻透骨。这样的天气,不适合外出。 北单于无名,一路狂奔,任马蹄在这无边的黑夜里,踏响和惊醒着这沉睡的茫茫原野。他不得不连夜逃亡,人不离鞍,马不停蹄。因为他的身后,有太多人想要他的脑袋----有汉人,有鲜卑人,有乌桓人,有羌人;在众多的追击者中,一路冲在最前锋的,还是他的同胞族人、南匈奴。 从前的年代里,匈奴是人世间最恐怖的一个存在。当他们跃然在马背上、露出那种光脑壳四周飘扬起数支小辫的特殊发型时候,见者无不心胆俱裂,纷纷放弃了抵抗的信心。他们明白,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区别是,不抵抗会死得干脆些,抵抗的结果则会被像猫捉老鼠一样玩够了再补最后一刀。 匈奴铁蹄所经之处,留下无数传说。 匈奴前单于冒顿拥兵40万围困白登山; 匈奴骑士也曾经数次弯弓射长安,以至于堂堂中华的帝都,大白天都吓得关紧了城门; 在西域,55国主动称臣奉贡; 在东北,即使是以不怕死出名的二杆子东胡也吓得躲进鲜卑山和乌桓山…… 如今,时过境迁。 人间,换了天地。尤其是,当南匈奴投降汉朝、且调转枪头反杀昔日的同胞兄弟时,当初的猛虎(北)匈奴,现在老了,连颗牙都没有了,他肥硕的身躯,成为其他掠食者眼中垂涎欲滴争相抢食的唐僧rou。 历史规律之一,从来都是祸不单行。 还有一个规律是,趁你病,要你命。鲜卑、乌桓、羌、丁零、乌孙等,如同群狼,追咬着他,毫不松口。这些和他同类的游牧民族,都是依靠抢劫发家致富的。 作为同行,他们都懂得这是一个弱rou强食的社会,拳头就是硬道理。尤其是他的同胞兄弟,已经成为汉协军的南匈奴,对他更狠,下手也最辣,每每欲置他于死地,从不留一丝情谊。 其实,无名也清楚,南北匈奴互杀,其本质还是汉朝的以夷制夷政策的结果。可面对现实的利益和意识分歧,他们却都不能首先放下争端,于是这场兄弟阋于墙的惨剧,愈演愈烈。 战争,就这样持续的进行着,大战月月不断,小战天天有。 其中,在三年前的那场大战里,鲜卑人在一次偷袭中,甚至砍掉了北匈奴优留单于的头颅。这次惨败令北匈奴国内陷入一片混乱,屈兰储等58个落部,共计28万人,纷纷向东汉帝国投降。 在北匈奴群龙无首的时候,作为优留单于的哥哥,无名被推上风口,入住了象征着匈奴最高权力的黄金大帐,就任单于。 继位仪式上,他喟然长叹--身为匈奴人,身为冒顿的子孙,却活得如此窝窝囊囊,每天里被敌人追在屁股后面,惶惶然犹如丧家之犬。我无脸留名于历史,也愧对列祖列宗,今天起,请你们喊我无名吧。 从他继位的第一天,他就成为一个活靶子,成为所有国家的猎杀对象。 他安慰自己,努力活着吧!只要不死,总有咸鱼翻身的机会的。 活着,并不容易。 汉协军南匈奴在前半夜的一次合围和突袭,又几乎杀光了他的禁卫军和文武百官。 无名从睡梦中惊醒,急匆匆披挂上阵,呼喊着,冲突着,试图组建起抵抗力量。 一队敌人发现了他,呼啸着冲向他。 无名催动战马,挥刀砍杀。他的战马被射倒。一道寒光闪过,他的左肩胛骨的皮甲被砍破,一把环首刀劈入骨头中。 禁卫军舍命上前,把无名扶上另一匹马战马,簇拥着他落荒而逃。 这场偷袭战中,北匈奴损兵8000,连无名的老婆儿子等,全成了南匈奴的俘虏。 凌晨,无名逃离了战场,他们在遇到的牧民家里,宰杀一只羊,将热乎乎流淌着鲜血的羊皮,敷在无名肩胛骨上,用以止血。 无名恢复了稍许气力,随着禁卫军继续西逃。对于匈奴来说这,打得过就烧杀抢掠。打不过,就溜之大吉躲藏起来。世界这么大,总有地方作为他们的藏身之处。他们也总能在摔倒之后再爬起来,如同打不死的小强,再次挥鞭越过长城,成为中原的祸患,让天下人再次颤抖。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无名明白,所以他选择一路向西。 他们的世仇鲜卑、乌桓在东边虎视眈眈,早已磨利了牙齿等着吃他的满身肥rou。 南边,南匈奴更是恨不得早一天送他去见阎王。而且,南匈奴的身后还站着冷酷无情的汉朝。 北和西北方向,则是昔日的小弟乌孙和丁零,伺机要咬他的rou喝他的血。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无名想到了项羽。如今的他,一如曾经的楚霸王。是啊,世界在变,唯有满达勒戈壁的风终年不息,吹走了尘土,留下满地的砾石。 风,吹干了无名的伤口,吹干他脸上的泪珠。 他如同发怒的公驼,咬牙切齿发出的巨响。我还是要回来的!他吼着。 亿万年不变的戈壁滩上,向来是没有柔情蜜意的。从满达勒戈壁逃亡的路上,足有4000多里路,才能到达此行的终点站--蒲类海,也就是如今的新疆巴里坤湖。 历经漫漫长路上的风吹雨打,以及几场小规模战斗,无名和他的禁卫军到达目的地。 无名一洗浑身征尘,又树立起匈奴单于的大纛。犹如黑夜里的明灯,大纛下又聚集数万匈奴人。蒲类海,匈奴人的夏牧场。水草丰美,天蓝草绿,穹庐满布,牛羊马驼遍野。 在这表面的祥和下,又暗流涌动。因为,距此1000里外,向东就是河西走廊,往西则是汉朝的西域屯垦军队。只要一声令下,汉军以及作为汉协军的羌人和西域各国军人,都会闻风而动,对最后的这支匈奴军队发动致命一击,彻底断绝匈奴血脉。 蒲类海边,无名召开了匈奴各部落的扩大会议。 他的大帐对着正南方向,门口铺着缎垫和绒毡。他身着黑缎外袍,剪刀脸,与族人不同的是他有着一副白皙如雪的脸,鲜红如血的双颊。发型倒是典型的匈奴款:铮亮的头顶,四周的头发编成数条小辫,垂在耳朵前后。 他听着文武百官的议论纷纷~ 主战派声称要战斗到底,即使是战到最后一个人,也在所不惜。唯有如此,才对得起自己的祖先。 主和派被骂成匈jian,整场会议上,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即使偶尔的几句争辩,也立即就被训斥声痛骂声所淹没。 战? 靠什么战呢? 战争是需要钱的,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拿破仑说过,战争打的,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 身为单于,无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就职后的这数年里,他最大的精力不是用来吃喝玩乐,不是醉生梦死,不是行军打仗--而是绞尽脑汁想着赚钱。 有钱才能维持国家官僚系统的正常运转,有钱才有兵,有钱才有粮食有武器,才能让鬼推磨。 作为单于,他是有历史使命的,就是让匈奴再度崛起。 崛起前,他必须先要活下去,要让敌人不来打他。 他能做到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必须要做。 于是,他在会议上一锤定音--投降汉朝,卧薪尝胆,争取数年、数十年的休养生息。 汉朝会给他机会吗? 决战金微山3 匈奴要投降啦! 这个消息犹如初升起的旭日,瞬间为人所看到。人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 毕竟,这太不容易了。8年抗日战争已经使得全国人民倍感煎熬;汉匈战争可是打了整整300年啊! 匈奴是谁? 匈,与凶谐音。奴,下贱。匈奴,即一群凶猛野蛮的奴才。这名字充满汉人对这个民族的畏惧、憎恨和鄙视。 匈奴人平鼻子、头大、眼小似针孔,灰眼珠,黑皮肤。 他们的男孩出生后第一件事,不是吃奶;而是被父亲用刀剑割脸,让他先练习忍受创伤痛苦。 匈奴人最好的朋友是马,日夜为伴,甚至蜷曲在马背上睡觉。在马的助力下,匈奴人战力倍增,经常把农耕民族摁在地上摩擦。 匈奴女人也能战,往往会拍马挥刀,参与冲锋拼杀。 其实,匈奴也是华夏子孙,是华夏子孙的游牧分支;这是司马迁的结论,应该是最权威的。 他说,中国自古以来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而匈奴就是西戎的一部分。 西戎,在三皇五帝时代被称为獯粥。他们曾经投靠蚩尤,和黄帝作战,结果战败。 夏桀时候,其小妾所生儿子淳维,受到后妈妹喜的虐待,加上正在进行的商灭夏战争,便怀着家仇国恨带着所属部落逃入獯粥。 淳维后人逐渐崛起,成为北方各部落的统称:猃狁。 猃狁,是合音,有时简称为胡。用胡组成的词语,有胡说、互吹、胡扯、胡涂、胡闹、胡整、胡作非为、胡思乱想、胡搅蛮缠等,基本都是贬义。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猃狁趁机攻占关中。周朝被迫迁都洛阳;于是,西周结束,东周(即春秋战国)开始。 猃狁的对手变成了秦。 秦穆公在百里奚、蹇叔等帮助下,接连消灭猃狁在今陕西境内的8个部落。从此,陕西无胡人。 与此同时,华北北部的的诸多猃狁部落,也被晋国吞并。 由晋国内部独立而来的赵国,又消灭由猃狁建立的肥、鼓、中山等国。 这些猃狁人逐渐汉化,与中原人融为一体。 逃亡北方的猃狁继续南侵,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使得战争依旧在持续,且更残酷。 一时间,北方大地鲜血满地,白骨盈野。 出于自卫,中原人修建起长城,防备猃狁神出鬼没的偷袭。 随着天降伟人冒顿成为大单于,众多的猃狁部落被统一成匈奴。匈奴拥有“控弦之士”30万,建立起第一个草原帝国,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诸引弓之民,皆为一家”。 此时,汉朝也统一中原地区。 汉匈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在著名的白登山战役中,汉军战败,连皇帝刘邦也差点呜呼哀哉。于是,汉朝认怂,采取了送美女、送金钱、交保护费的和亲政策。 直到70多年后,随着汉武帝即位,汉匈大战正式拉开帷幕。在天才将领卫青、霍去病等指挥下,汉朝连续取得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等的胜利,斩杀15万匈奴兵。 战争期间,汉军还贯彻执行了杀光匈奴有生力量、抢光牲畜、烧光草场树林的政策,匈奴经济一夜退回解放前。 杀敌八百自损三千。常年的战争,使得匈奴和汉朝都支撑不住了。 胜利者汉朝人口损失过半,经济几近崩溃。 匈奴损失更大,接连失去失去最富饶的祁连山和漠南等战略要地。匈奴唯一流传于世的民歌,内容就是他们在战争中遭受的伤痛: 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令我妇女无颜色…… 公元前57年,在天灾和战争的持续打击下,匈奴第一次分裂。 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屁颠屁颠的一路跑到长安城,被奖励了一个大美女,王昭君。这是汉朝的一次决定性胜利。从此,汉匈之战里,汉攻匈守。 北匈奴不愿意臣服。未久,被汉朝西域都护副校尉陈汤所杀。这一战,陈汤的一句话流传至今: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10年,权臣王莽建立“新”朝,代替西汉。 随着王莽的瞎折腾,狼烟再起!匈奴重新叛乱。还频频南下,烧杀抢掠。大家熟悉的蔡文姬,就是此时被抢走的。 东汉建国后,与匈奴大小数百战,不分胜败。 当时间来到公元46年,地球气温出现拐点,从温暖期转变为寒冷期。匈奴连年旱灾、蝗灾。导致赤地数千里,半数人畜饿死渴死。 匈奴人迷信,认为这是上天惩罚自己的。于是,他们面对蝗虫磕头痛哭认罪。上天总要惩罚愚昧者的,其结果就是匈奴境内寸草皆无、白骨露于野。 匈奴飞速坠落,形如一只纸糊的老虎。 即使是从前的小弟,包括乌桓、鲜卑等,也看出其虚弱本质,纷纷挥刀砍向昔日的主子。破鼓万人捶,古人诚不我欺也。 内忧外患下,公元48年,匈奴遭遇第二次分裂。南匈奴主降,只想吃饱肚子,向东汉乞求救急。并表示“永远愿意做汉朝的屏障,防御北匈奴的入侵”。 吃人饭,被人管。南匈奴吃东汉的饭,自然要服从东汉的管理。公元50年,东汉特派总督段郴大喊一声“跪下听旨”。南单于流泪跪下。这一跪,表示南匈奴不再独立,正式沦为东汉的藩属,回归祖国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单于的废立也由中央政府来确定。 北匈奴继续和汉朝为敌。东汉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出钱出枪买通乌桓、鲜卑等,用他们做雇佣兵,攻打北匈奴。 东汉也在反攻。公元73年,班超平定西域。 公元75年,耿恭以孤军据守疏勒城。期间,匈奴派使者来劝降。耿恭在城头上将他斩首,喝他的血吃他的rou。由此留下一句名言--壮志饥餐胡虏rou、笑谈渴饮匈奴血。 北匈奴日落西山,犹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死亡,于它而言只是时间了。 北匈奴怕了。即使他们途经汉朝的城镇烽亭,也赶忙声明:“自击亡虏,非敢犯汉人也。” 三年前,当无名单于继位后,曾想有所作为。他集中匈奴精锐,与东汉大战。结果却是再败--将士们阵亡13000人。 汉军则勒石燕然,凯歌而还。这次战役后,北匈奴又有81个部落共20余万人投降汉朝。这是匈奴历史上空前的惨败。 北匈奴已是穷途末路。一再的失败,让他们彻底找不着北了。 当无名的投降国书送到长安城,无论这是北匈奴表面的服输、抑或是实质的缓兵之计,或者是心服口服的服输,这结果对于汉朝都是破天荒第一次。 汉朝该如何处理呢? 此时,东汉已经开国60余年,国家正逐渐走上盛世。朝廷权力掌握在窦太后手里,也就是前皇帝汉章帝的皇后,现皇帝汉和帝的养母。 皇帝年少,窦太后垂帘听政。她重用自己的兄弟们。很快,她和她哥哥窦宪控制了朝廷。 史载,窦宪结党营私,组建起亲信班底:“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赋敛吏民,共为赂遗。” 窦宪还掌控了朝廷任命地方官的人事权,“(窦)宪、(窦)景等日益横,尽树其亲党宾客于名都大郡”。 包括军队中也有一批“窦党”,如高级将领耿秉等。 窦宪,在朝廷上下可谓是嚣张跋扈,几乎要一手遮天。凡此种种,史书都在强调,窦宪是一个大坏蛋。 但在国家利益方面,他的所为却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人和山是一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有你想不到的复杂性。 人,都有两面性。我们一直认为,内战无英雄,外战无狗熊。对匈奴的征战和功绩,证明着窦宪都是一个民族英雄。 接到北匈奴的投降信,中央政府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 接受北匈奴投降? 还是彻底消灭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