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礼尚往来
书迷正在阅读:原神之无妄坡幽灵、身揣云决我闯天下、开局收颜良,袁绍幼子的模拟人生、昼前、宝可梦世界的男mama、天天撒币、我的光荣进化模拟器、吉时已到、弹幕抽四个水友,随我征战LPL、修仙从第三次转生开始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春闱意气发第三百八十六章礼尚往来冯一博今天和李守中提起东海郡,自然不是想要自曝身份。 他除了解释铸币的事,其实也是借机将他和东海郡王的关系,在李守中心里做一个定性。 他想让李守中明白,冯府和东海郡的关系是互相成就。 但,以他为主。 当然,这些话也只能和李守中说说。 对于冯府和东海郡的关系,李守中早就有所察觉,只是没有深问。 他不是不想知道,只是在等冯一博的解释。 如今李守中听到,东海郡竟然是冯一博的新政试点,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都迎刃而解。 原来,这个徒弟很早以前就以一种别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布局新政之事。 这样的结果,让李守中心中难免有些五味杂陈。 徒弟已经长大了,一些看似冲动的决定,其背后都有其目的。 自己这个做老师的,已经跟不上对方的节奏。 那么,就只能在大方向上给予一点提醒。 正因如此,李守中才会提醒他以大魏的利益为先,不要迷失在维护东海郡的关系中。 冯一博自然明白老师的意思。 最终,师徒俩的谈话,就在冯一博的受教中结束。 对于在东海郡如何试点的事,李守中没有深问。 等将来在大魏施行的时候,他才会出手,把握住大方向。 至于在东海郡,就让徒弟大胆去尝试吧。 随后,这件事就如冯一博所愿的那样。 朝会上,李守中和陈勤之都没再提出反对。 东海郡铸造的金银币被批准直接投入使用,赵舜君的铸币提议也成功通过。 户部和工部开始就铸币的细节进行讨论。 不久之后,冯一博就见到了大魏银币的样品。 大魏新铸的银币,名为宣治元宝。 为了能尽快投入使用,并承接已经开始在用的黑龙币。 宣治元宝全方位参照黑龙币设计。 首先是重量,都是七钱二分。 并且为了能吹响,工部还特地行文到礼部。 请冯一博帮忙询问黑龙币的含银比例! 银币上面的纹饰,也都大同小异。 黑龙府用的是坐龙和祥云的纹饰,正面写着“一银元””的字样。 周围写着“一银元可抵一千钱,东海郡黑龙府督”造。 而大魏工部打造的是代表皇家的蟠龙纹饰,中间盘绕一颗龙珠。 正面大字是“宣治元宝”,底部小字写着“大魏宣治元年。” 景顺帝是今年刚领的盒饭,所以明年才能改元。 这也意味着,真正的宣治元宝要明年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这些都算大同小异,但有两样不同却是rou眼可见。 那就是表面的光滑度和纹饰精细程度。 黑龙币是水力冲压一次成型,表面光滑如镜,阳光下白花花的一片。 坐龙纹饰也细入肌理,龙的鳞片和祥云都清晰可见。 而宣治元宝则是用传统工艺浇铸而成,和铜币一样是哑光的表面,一眼看去暗澹无光。 蟠龙纹饰倒是凹凸有致,但相对来说就没那么精细了。 没办法,任由工部想破头,也想不出这样的银币如何铸造。 即使再次求助冯一博帮忙问询,得到的答复只说可能是火候问题。 最终,这件事就无疾而终。 无论是户部还是工部,甚至是内阁那边。 全都觉得稍微粗糙一点并不影响使用。 这件事告一段落,工部那边确定了祖钱,又制作了一批母钱,交由各处工坊起模熔炼。 工部带头,开始大规模浇铸银币。 户部收到的黑龙币也陆续投入使用,不提。 单说这一日,冯一博难得休沐在家,正在陪宝钗说话。 正说着,二门的婆子就过来禀告道: “大爷,夫人,门子那边说,高丽王的时节过来拜访,听说大爷不见外客,留下一封信和四个女子就走了。” “李松?” 听到高丽王派人过来,冯一博想起了自己在济州岛上还有骑兵训练,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这次运送黑龙币过来,东海郡的人来去匆匆,也没顾及到这些。 宝钗身为女主人,听到的重点显然不一样,她疑惑的道: “四个女子怎么回事?” 那婆子笑了笑,回道: “听门子的意思,可能是新罗婢。” 新罗婢和昆仑奴并称,是大唐世家大族争相使用的奴隶。 据说上乘的新罗婢不仅温柔可人,还精通汉语,甚至通晓儒学。 “胡说八道,新罗都没了,哪来的新罗婢?” 宝钗闻言,不由笑骂一句,又打趣道: “最多是高丽姬。” 新罗婢是唐朝盛行的侍女,高丽姬则是宋代的叫法。 其实都算是同一个地方的特产。 冯一博看了高丽王李松的亲笔信,其大概意思是说: 一年不见,甚是想念,使节朝贡,顺道看看。 抗击倭国的大恩大德,高丽上下无以言表。 这次就让人送几个大臣家会汉语的小姐,伺候侯爷吃饭穿衣,以报答当初的恩德。 看完之后,冯一博不由失笑,还道: “这个李松不错,算是知恩图报的,那几个高丽姬让两位舅哥一人挑一个,剩下两个,你去和孟姨说声,让人给琏二哥和宝兄弟送去吧。” 宝钗闻言,微微皱眉道: “你又往他们那边送女人。” 冯一博笑了笑,刚要回应,见那婆子就要告退,又想起什么,喊住她道: “等等,琏二哥在龙鳞卫还是要慎重些,就先不给送女人了,倒是环兄弟也不小了,还是给宝兄弟和环兄弟一人一个吧!” “是!” 婆子含笑告退,去找孟姨。 宝钗等她出去,便似笑非笑的道: “我还以为爷想留一个呢!” 冯一博见此,忙正色道: “我留她们做什么?在咱们府上打探消息?” 见宝钗依旧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就又笑着解释道: “这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吗?之前的倭女也是一样,咱们府上不接受异族,尤其是有利益关系的。” 宝钗微微点头,口中却道: “我还以为你不喜欢呢,原来是怕被人安插眼线。” 冯一博凑过去,轻轻搂住宝钗道: “我若是想要,倭国王女和高丽王女都得来伺候你,不过为了避免节外生枝,” 他知道,宝钗不是在吃醋,而是不想惯坏了薛家兄弟。 所以他笑了笑,又安慰道: “蝌哥儿不用说了,大舅哥这几年也都学好了,不去外面厮混,偶尔给些甜头也免得他心里长草不是?” 宝钗闻言沉吟了一下,叹道: “按理说,你们爷们儿的事我也不该过问,不过,我那两个兄弟都还没成亲,房里女人太多终究不好。” 冯一博 “夫人放心,我省得了,下次再有这样的好事,我一定不想着他们了。” 宝钗一听,斜睨他道: “几个外族婢女罢了,算得了什么好事。” 这话显然是在说,露馅了吧? 你觉得她们好? 她怀孕后的性子比原来敏感许多,尤其是在女人上面。 这让冯一博有些哭笑不得,只得点头道: “确实,对那些外族女子才是好事,下次一定不能便宜她们。” “呸!” 另一边,两个高丽姬被送到了荣府。 待孟姨说明来意,贾母便让人将宝玉和贾环叫了过来。 自然是宝玉先挑了一个,才轮到贾环。 不过,这也足够贾环高兴的了。 孟姨见事情已经解决,便带人回去了。 宝玉和贾环欢欢喜喜的领走了两个高丽姬。 一时,屋里就剩下一众妇人。 贾母收敛笑容,冷哼道: “上次送了五万新钞,左敲右打的,这次又送了两个高丽姬,他是什么意思?” 说到这里,顿了顿,随后她眼睛微眯,有些不满的道: “难道是在嘲笑荣府穷到连婢女都用不起了吗?” 一众妇人闻言,脸上都有些难堪。 尤其是邢氏,以为贾母又在敲打她。 这倒不是她杯弓蛇影,实在是这些日子冷言冷语太多,她已经分不出哪句话不是了。 “老太太,我倒是有个想法。” 王夫人忽地出声,众人便都望向她。 她微微朝贾母垂首,才道: “前儿宁府大媳妇还说,咱们如今进宫方便,太后如今也不能回来省亲,梨香院那戏班子养着靡费米粮,劝我不如将教习们遣散,那些小戏子就分给各屋里使唤。” 贾府的戏班子,还是元春省亲那次采买的。 之后体贴一直在梨香院那边养着,却很少用到。 现在元春已经成了太后,皇宫不说是贾府女卷的后花园也差不多了。 至少王夫人不必再等每月固定时间,而是随时都能进宫相见。 不过皇帝年幼,太后怕是轻易出不了宫了。 所以,这戏班子就有些鸡肋, 只有府里过节过寿,或者谁请东道的时候,才会叫来热闹热闹。 “这两天我还想着,这些人虽是买的,可这学戏的,倒比不得使唤的,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女儿,因无能卖了做这事,装神弄鬼的几年,如今有这机会,不如给他们几两银子盘费,各自去罢,毕竟当日祖宗手里都是有这例的,咱们如今岂能损阴坏德,这般小气?如今虽有几个老的还在,那是他们各有原故,不肯回去的,所以才留下使唤,大了配了我们家里小厮们了。 这年头,大家族的仆从多用自己的家生子。 就如鸳鸯、金钏这样的。 再不济,至少也是从小买来训练如何伺候。 就像袭人、晴雯那样的。 这种半大不大的,再教规矩已经有些晚了。 即使是买的,以贾家历来的规矩,用不上的也是自愿放良。 不得不说,虽然贾家废物多,但对下人算是不错的。 不然,当初袭人她娘也不会想到,求到贾母头上,免费放良。 当然,王夫人说到这里,又话锋一转,继续道: “可当初毕竟也是三万两真金白银买回来的,这几年也都好吃好喝的养着,如今既然欠了楚国侯府的人情,不如就把梨香院里那些戏班子和几个伶人送过去。” 用不到的可以放良,算是做个善事。 但还有用的,该用还得用。 很显然,就地解散不如抵了冯一博五万两的人情。 采买的时候三万两,养了几年又学不少新戏,五万两也说得过去了。 当然,卖肯定是卖不了。 但用来还人情,却也不能说不够。 说到这里,王夫人难得露出一点笑意,问道: “这样省下费用不说,也算还了他的人情,老太太觉得如何?” 她的考虑很周到了,这事也算是三赢。 楚国侯府门第高又有钱,养个戏班子才符合身份。 荣府原本就入不敷出,又被抄了一下,损失不小。 就算戏班子不送人,也得原地解散了。 用来偿还人情绝对是废物利用。 而戏班子解散之后,那群伶人无依无靠。 回去很可能被再次发卖,过的好不好就全凭运气。 能到楚国侯府继续养尊处优么唱戏,她们肯定都求之不得。 “这……” 贾母有些迟疑,也有些不舍。 不过,却也知道如今荣府的难处。 养活一大家子都吃力,更别说养着只吃饭不干活的戏班子了。 只是,她还是多少有些舍不下面子。 王夫人见她迟疑,又笑着道: “其实这样比遣散了还好些,毕竟人虽送给了冯府,等老太太想听戏的时候,他们还能不借吗?” 别看冯一博上门敲打,但也实打实的给了钱。 何况谁不知道楚国侯府的门槛高,说是日理万机也不为过。 即使这样,他却还抽时间过来为黛玉出头。 那荣府这个太后的娘家,黛玉的舅舅家,他会真的翻脸吗? 何况,王夫人从太后那里得知了冯一博的重要性。 太后几乎句句不离冯一博,还千叮万嘱让他们多听他的意见。 这次他又送来两个高丽王送的高丽姬,显然也有缓和关系的意思。 王夫人身为太后的母亲,如何能不给面子? 所以她就借花献佛,准备将戏班子送给楚国侯府。 除了偿还人情,也是在缓和两府的关系。 正所谓:礼尚往来。 只要走动不断,人情就不会断。 “量他也不敢!” 贾母听她这么一说,便再次露出了笑容,还道: “到底是太太会治家,就如你所言,咱们还了他的人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