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文治、武功
锦衣状元正文卷第六百六十一章文治、武功进入六月。 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朱浩进宫日讲之事已确定下来,他入宫日讲的时间定在了六月初八。 此时大经筵已停止。 明朝经筵日讲制度中,每月二、十二、二十二共三次,本来寒暑并不举行,也是之前朱四跟文官提出要选年轻人当讲官时特别提及,可以在夏天不是很热的时候,找人进宫进行日讲。 杨慎负责审查朱浩要讲的部分。 按照规矩,经筵必须要讲四书经义,讲圣人文章。 但日讲内容相对宽泛些,但也是以讲解儒家治国理念为主,多数时候是对经义的补充,照理说朱浩也应当讲四书五经的内容,或是他对儒学的一些感悟。 现在杨慎有意要让朱浩讲一些的东西,下一下小皇帝的威风,如此朱浩就成了出头鸟,无论是文官的枪,再或是在杨慎看来新皇势力的枪,都会对准朱浩这只听令冒失而飞的鸟雀。 朱浩诧异地问道: 这已是朱浩准备的第三版讲案。 杨慎仍旧不满意。 朱浩心想,这比在兴王府时准备朱四的教案都更加麻烦。 要说给皇帝讲学,我给朱厚熜授课已有六七年时间,什么内容没讲过?就算是唐寅和隋公言这些人,在教导朱四方面,也没我用心,其实我才是真正的帝师! 我知道皇帝的喜好,并针对此做了准备,结果你倒好,全给我否决了。 杨慎道: 一句话就让朱浩感受到一种浓烈的味道。 杨慎作为这次日讲监督者,看起来很开明,一再表示信任朱浩,让他自行准备讲稿,却连看三稿一再否决,现在图穷匕见,直接要朱浩用杨慎所编的那一版。 早知如此,那我还准备什么? 你从一开始就告诉我,让我听你的不就得了? 当然政治不是如此简单的东西。 杨慎让他准备三稿,正是要营造出的印象,让朱浩心头生出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没本事,以此来压制朱浩。 二人从官职上来说,谁都不比谁高,皆为史官修撰,但在日讲官这个差事上,因为杨慎早一步充任,站在翰林院论资排辈的角度,同为大学士或平级官员,只要先上一步,位次就靠前。 杨慎也是借此机会在朱浩面前塑造一种我就是比你强的观念。 朱浩没有反对。 你给我讲案我就用? 当我蠢呢! 反正都是讲离经叛道的内容,到时我会被推出来当出头鸟,那***嘛要听从你的调遣?到时我想说什么说什么! 有本事就朝我开火,谁怕谁? …… …… 朱四想选朱浩出来当日讲官,也是一时兴起,一方面是想小小地拔擢一下朱浩,作为奖励;另一方面则是怕以后出宫不便,为了跟朱浩有地方商议事情而灵机一动想出的对策。 但随后这段时间,他照常出宫,好像朝中人也没人察觉他进出宫门之事,所以都快忘了朱浩要去日讲。 等朱浩在他面前一说,朱浩一拍脑门儿,摇头道: 最近朱四在宫里比 较无聊。 现在他还没有妃嫔,三宫六院多是前两代皇帝的人,如今都受张太后管辖,朱四在皇宫里更像是个寄人篱下的住客,说点不好听的,有人想对他不利,他都没能力抗争。 朱四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自***,而大婚将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从那之后,他及可以正大光明培植自己的外戚势力,并且皇宫将成为他的家,那时他也会纳妃嫔入宫,自然不会再想着天天出宫找乐子。 最近唐寅没有回西山的打算。 朱四批阅了几份奏疏便跑去听戏了,唐寅留下来,跟张佐一起陪同朱浩一起朱批,而唐寅早早便哈欠连连。 朱浩道: 唐寅皱眉不已, 朱浩做出自己的判断。 张佐一听有些紧张: 唐寅道: 朱浩笑道: 唐寅大为讶异。 这也能扯上杨廷和? 朱浩道: 达延汗去世已有四年左右。 这段时间,草原格局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线报说草原过去两年灾情严重,各部族在难以求存的情况下,自然想的是如何从大明境内捞上一笔,尤其是在大明新皇刚登基,小皇帝还是旁支过继,并非正统的情况下。 就一般角度而言,大明新旧交替时,多半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鞑靼人来犯,大明必然采取守势。 就算小皇帝有以武力反击的倾向,但因前面那位军事上的扩张让朝中文官多有怨言,必然会群起反对,如此一来小皇帝什么都做不了。 这么好的机会,草原人会轻易放过? 唐寅不想回答这么深刻的问题,他对于军事不是很了解,不愿贸然发表意见。 先前朱浩给朱四塑造的是一个能自行筹措钱粮 ,知道节俭,并对孝义礼法非常看重的文皇帝的形象。 因为先帝在武功方面的表现,文官对于皇帝穷兵黩武极度排斥,朱浩没有说要把朱四打造为雄韬伟略武皇帝的打算。 可皇帝若是对于军政不闻不问,那会显得小皇帝某方面能力有所缺失,是该让朱四走出这一步了。 …… …… 内阁。 蒋冕将一份南户部上的题本,交到杨廷和手上。 杨廷和看完后眉头紧锁。 蒋冕总结道: 杨廷和听了一阵头疼。 小皇帝筹措钱粮的能力太过逆天。 谁都以为,小皇帝实在没办法,才把西山新开的煤矿给拿出来拍卖,随后小皇帝跟杨廷和讲和,西山煤矿那边就没了动静。就算煤矿一直开着,皇帝派专人去管理,继续生产,但那填补缺口的价值十六万两银子的钱粮兵器等,是从哪儿来的? 杨廷和问了一句。 他如今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兴王府有些家底,比如说过去朱祐杬蜗居在安陆时,就想着要让儿子当皇帝,积累了不少财富,或者兴王府在打理商业方面很有一套呢? 蒋冕摇摇头,表示全不知情。 这已不是万八千两银子,而是十六万两。 加上之前西北边防缺口,新皇自从登基之后,已自行筹措钱粮超过四十万两。 如朱浩努力设计的那般,现在连蒋冕这样的资深儒官都觉得,小皇帝别的姑且不说,在调度钱粮方面简直是奇才。 杨廷和冷冷地回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