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我认为这首歌重新定义了国风(5000字)
书迷正在阅读:相见在今日、亮剑:代管独立团,全成特种兵了、别闹,这也叫异能?、诸天答题:只有我知道正确答案、宋国崛起、我在超神宇宙考古两万年、佛系宫女的小富即安、从霍格沃兹开始掌控雷电、吞噬星空之超级抽奖、我在灵气时代肆意生长
黄文山期待着苏晨的评价。 鉴赏嘉宾、歌手、观众也都期待着苏晨的评价。 苏晨已经洞见到了这首作品的缺陷,但不可否认,这首歌质量也算上乘。 要不要指出? 嗯……算了,这大庭广众的,还是不要好为人师。自己如果现在指出,多少有点自大和傲气。 还是在揭晓创作者后,私底下交流吧。 苏晨权衡利弊之后快速作出决定,于是在万众瞩目下,嘴角微微上扬道:“还好。” 只有两个字! 大家都等着苏晨继续往下说呢。 但好一会儿苏晨也没有继续评价的意思。 直播间观众直接疯了。 “就这?就这?” “你们看到了吗?苏爹笑了!他笑了!你问我我的作品怎么样?还好!” “意味深长啊。” “想听我自吹自擂?小黄,你这家伙坏得很,我苏晨才不上当。” “实锤了,这绝逼是苏爹写的!不然他不会只轻飘飘说两个字。” “还好。意思就是我不便评价自己的作品呗。” 很显然观众又被带歪了。 黄文山呼吸微微一窒。 还好? 你这评价了等于没评价啊。 你那微微一笑什么意思?是不愿说出来打击我?不屑?大家评价都不差,也不至于这么不入你的眼吧? 就俩字?多一个字都懒得说? 可能是太在意苏晨的评价。 也可能是太期待苏晨的肯定。 结果现在, 苏晨没有满足他,他心里就很痒痒…… 得不到的永远在sao动。 唐闻舟、李宗胜等人听到苏晨只淡淡说出还好两个字,也是微微一惊。 不过很快他们也就了然。 “这小子还挺低调的。”李宗胜在心中道,“高情商。” 黄占也赞许点了点头,心里嘀咕:“会做人。” “的确不便自我评价和标榜。”罗群深以为然,“歌曲的质量已经说明了一切,哪怕多说一个字都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不骄傲,也不丢份。还好。中庸之道啊。” 一下子大家对苏晨的人品和品性更加欣赏了几分。 苏晨当然不知道诸位的心理活动。 只是安安静静坐在那不再发言。 全场恐怕只有黄文山一个人心里焦躁…… 还好。 这里面意思太多了。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就体现在这里!一个字,一个词,可以表达形形色色的姿势……嗯,意思! 《埋伏》开场虽然算不得惊艳,但绝对也是听觉享受。无论是歌曲本身,还是陈庭的演绎都不差。 陈庭退场。 主持人李卿再次登台,对《埋伏》一番夸赞之后,开启了第二首曲目的随机抽取。 歌名:《东风破》! 传唱人:王安! 看到歌名和王安,观众们瞬间就沸腾起来了。 “《东风破》是有多破啊?” “王安是传唱人呢,谁这么大胆让王安作传唱人啊?不怕扑街?” “王安:差点红定律已经被打破了!!” “可是你现在也没大红大紫啊。哈哈哈。” “难道这首歌才是苏爹的作品?” “得了吧,刚才苏爹对《埋伏》的态度还不明显?瞎想什么呢。” “全场一线、超一线、天王天后!王安,你一个二线小透明不瑟瑟发抖吗?” “演唱嘉宾名单上还有很多二线歌手啊……只是这次暂时没有出席而已。好像除了曲爹级别的大佬可以指定演唱歌手,其他词曲人作品传唱人都是随机抽取的。” “好吧,所以这首《东风破》不是在场五佬或者苏爹的作品?” “应该不是。” 弹幕疯狂飘出来。 首先王安差点红这个梗并没有过去。 虽然苏晨让他打了个榜,小火了一把,但观众们还是以这个点来调侃王安。 和观众的想法差不多,在场的佬级曲爹、歌手们都没有把这首歌往苏晨身上扯。 只有黄文山看到王安的时候,心里升起一股怪异感。 王安? 难道这首歌是…… 他看向苏晨。 只见苏晨食指轻轻敲击着太阳xue的位置,依然是万年不变的微笑和波澜不惊。 你的表情就不能稍微变一下? 黄文山在心里吐槽。 他竟然看不透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小年轻。甚至感觉苏晨比他还要沉稳和淡定。 他真的只有25岁? 这种气度和状态……苏晨给他的感觉太诡异了。 很快王安登台。 《东风破》前奏响起。 干净纯粹的钢琴声不疾不徐流淌出来,营造出一种恬静、闲适的优美意境。 华夏人喜欢不紧不慢。 因为慢是一种优雅。 是一种道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舒缓的钢琴旋律,把这种悠然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于这段前奏苏晨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这是脱胎于华夏传统乐器。 在华夏的传统音乐中不存在“交响乐”这种“大杂烩”。几乎所有人乐器、曲子都是用来独奏的。 古琴、古筝、编钟、二胡、琵琶…… 你很难看到他们在古乐中出现合奏的情景。 为什么呢? 大概华夏人追求一种静的境界。 大道至简。 最简单才最优美。 优美的旋律不应该掺杂过多喧嚣…… 听到这段平缓舒适的前奏,观众、特邀嘉宾、歌手们,内心都好像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沉浸在旋律勾勒出的悠然意境中。 “钢琴?”李宗胜被惊艳到,“分明是西洋乐曲,但硬是弹奏出了东方独特的韵味……有点像古琴或者古筝的独奏。” 佬级曲爹耳朵都很刁钻。 审美、专业性都不是其他听者可比。 旋律入耳,李宗胜就意识到了这首歌曲子不简单。 很有一套。 林西神色也是精彩起来。 他最喜欢在歌曲中运用钢琴,他喜欢钢琴。但他没想到钢琴竟然还可以这么用。 把钢琴当做传统乐器,独奏,用以烘托气氛。 西洋为中用啊。 妙哉! “不过,仍然有《》的影子。”林西第一时间想到了《》里面那段钢琴。 只不过这首《东风破》对于钢琴的运用比《》高明很多。 罗群、黄占暗暗点头。 很显然他们也听出了这段前奏的特别。 而黄文山因为猜测这首《东风破》来自苏晨,所以听到钢琴声的时候,他心跳加速。 “果然是他?”黄文山也想到了《》。 依然有钢琴,依然是中西相结合吗?黄文山很震撼。 不自觉拿这段前奏和自己的《埋伏》相比。 的确! 《东风破》的前奏略胜一筹。 直播间弹幕也是密密麻麻。 “前奏好好听。” “太喜欢这段钢琴了,很优美,很有意境……” “又是哪位曲爹的大作?” “瞬间入坑。” “绝美!” 前奏并不长,但短暂的前奏已经为整首歌奠定了基调,意境的渲染已达到极致。 美轮美奂。 就在人对前奏欲罢不能的时候,王安的歌声响起。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韵味十足的复古风歌词引领着听者缓缓走进歌曲创作者用旋律和文字勾勒出的古典世界中。 离愁别绪、望月思人、酒、漂泊…… 歌词中反复提及华夏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将东方古韵味渲染得更加深入。 仿佛一卷卷画卷在眼前展开。 仿佛看到了华夏人的悲欢离合。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化用宋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尽显优美。 紧接着一段古筝音色加入。 古意盎然。 一个漂亮的转场,吉他混入,歌曲进入第一段的高潮: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编曲中明明没有出现琵琶,但听者却仿若听到了琵琶声一般。 歌曲也在此点题。 东风破。 《东风破》歌名本身就不简单。 苏轼有一首词《蝶恋花.送春》。 苏晨也不知道地球的方文山是不是从这首诗中获得的灵感。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除此之外李商隐的《锦瑟》似乎也有提及“东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由此可见这东风在华夏文化中有着何许地位。 另外“破”,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曲式,叫做“曲破”。 单单一个歌名的取材和用意就可以如此深邃,这样的歌不火,怎样的歌才能火? 古香古色的歌词让听者惊艳不已。 但这仅仅只是前菜。 因为很快迎来了整首歌编曲最灵魂的部分。 二胡间奏! 幽远的二胡声突兀闯了进来,浓郁的离愁宣泄而出。 如泣如诉。 二胡间奏一响五佬、音乐教授、国家级音乐家,脸上均是惊喜、惊艳、震撼之色。 “钢琴、古筝、吉他、二胡……”黄占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将《》的那种‘中西合璧’发挥到极致!无论歌词、编曲,全然不是《》可以比拟。是这几个家伙的作品?” 黄占打量着李宗胜、罗群、林西! 混蛋! 天天在我面前说国风写不来,不擅长,结果你们悄悄写出了如此惊艳的作品。 这次苏晨被吊打? “《埋伏》虽然也很惊艳,但和这首《东风破》比起来,差得远。”李宗胜也在心中思忖。 他也看向黄占、罗群等人。 不要脸的家伙!!暗中偷偷使劲儿呢?一个个天天装作写不出好作品的样子…… 五佬们相互猜测着这是谁的作品。 只有黄文山,他愈发觉得这是出自苏晨之手。 与《》如出一辙的中西合璧编曲手法。 二胡独奏! 复古的歌词…… “怪物!”他在心里暗骂一声,“脱胎于《》,但和《》完全不一样!而且这好像是一种全新的曲风……” “听起来有种独特美感,但是什么给我这种感觉呢?” 此刻大家的注意力都还在歌词和编曲上。 全然没有注意到,这首歌真正惊艳和独到之处! 直播间观众也瞬间疯了。 “太好听了吧。” “我肚子都大起来了……谁写的歌?你要对我负责!” “二胡注入灵魂啊!” “哈哈,这又是模仿《》?钢琴、吉他、古筝、二胡……编曲风格太像了!” “这是模仿?分明就是超越好吗!” “难道是出自五佬之手?” “不会吧?不会吧?苏爹开局就要被摁在地上摩擦?” “二胡间奏直接超神!你有唢呐,我有二胡!唢呐流氓?我二胡流弊!” “《》、《埋伏》、《东风破》,哈哈,歌名一个比一个字多。《埋伏》吊打《》,苏爹实现了自我突破。《东风破》完虐《埋伏》,都给我破!” “琵琶、唢呐、二胡。还是我二胡胜一筹。” “为什么这首《东风破》就这么入耳呢?前奏响起的瞬间我就感觉这才是我们华夏自己的音乐!” “编曲超神!作曲超神!歌词超神!” 弹幕密密麻麻。 大家议论之际。 在一次次重复“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之后,琵琶,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加入到了编曲大家庭中。 与歌词交相呼应,营造出别样美感。 王安演唱结束。 二胡再次拉响,婉转悠扬,离愁别绪随着时间延伸,顷刻间让人产生一种时空交叠的错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着二胡声陷入那久远、惆怅、且美好的回忆中…… 几声钢琴琴键跳动的声音后。 全曲结束。 以钢琴开始,以钢琴结束。 仿佛一个陷入思念的人,沉湎于回忆中许久,最后终于回到了现实,发出了一声轻轻叹息。 结束了。 但全场寂静无声。 每个人都还沉浸在那优美的词句里,动人的旋律中……久久回味,不能自拔。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 国家级作曲家曹文林第一个鼓掌。 然后现场观众、嘉宾仿若才被这鼓掌声拉回了现实,热烈的掌声响彻全场。 直播间的弹幕早就已经爆炸了。 “二胡杀我!” “间奏和最后的二胡独奏,真的好听哭了。” “这二胡是唢呐吹出来的吗?注入灵魂!” “绝了!绝了!还记得《》的唢呐吗?《东风破》的二胡虽然有很重的模仿痕迹!但真的炸裂啊!让你模仿,没让你超越啊。” “编曲里的琵琶也好听。” “建议二胡和琵琶结婚。” “《》让我想学唢呐,《埋伏》让我想学琵琶,《东风破》让我觉得二胡才是永远滴神!兄弟萌,我该学哪样?”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学。” “哈哈哈,是哪位大佬写的词曲,站出来康康!” “我想知道苏爹现在的心情。” “苏爹: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观众们调侃不断。 《东风破》词曲的优秀已经让大家直接忽略了王安的演唱,只是聚焦于歌曲本身。 不知道王安知道现在的情况会怎么想。 歌红了。 人没红。 多伤人啊。 主持人李卿上台,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对《东风破》一番怒赞。 “我虽然是个外行人,不知道这首歌曲中的诸多门道。但作为最纯粹的听众,我想举双脚说:太好听了!太赞了!” “旋律入耳,歌词抓心。” “东方古典美和韵味流淌而出,让人不由自主就闭上眼睛欣赏。” “歌词复古,一字一句宛若古诗,极尽诗人的浪漫。” 听到李卿提及“诗人”,李宗胜、黄占、林西等人目光都落在了罗群身上。 因为罗群素有“诗人罗老怪”之称。 歌词古典优美,宛若诗篇。 如诗一般的歌词,很罗老怪啊! “不是我写的。”感受到大家投来的灼灼目光,罗群很想这么说。 但他没有,心道:“这些人可真会装,谁写的自己心里不清楚吗?看着我干嘛?” 黄文山也有那么一刻怀疑。 罗佬? 还是苏晨? 我可以模仿《》,罗佬自然也可以模仿其编曲。 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这很像罗佬的作风啊。 苏晨那家伙永远一副微笑脸……你就没点反应?不惊讶一下?猜不透。 主持人李卿还在洋洋洒洒述说着自己的感受。 看得出来她已经被《东风破》征服了。 “我这个外行人尚且能听出这首歌曲的作曲、编曲不简单。相信在座的各位嘉宾老师,也有很多话要说。” “曹文林老师,您是我们华夏顶尖作曲家,您能为我们鉴赏一下《东风破》的作曲和编曲吗?” 李卿终于把话题抛了出去。 曹文林作为国家级作曲家,在作曲、编曲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权威性的。 李卿直接让他发表评论和鉴赏。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了曹文林身上。 曹文林点了点头,拿起身前的笔记本。 刚才在听《东风破》的时候,他听到惊艳之处一一做了笔记。 他略微沉吟。 全场寂静无声。 终于他说出了第一句话: “我认为《东风破》重新定义了国风!” …… PS:第一更送到。嘿嘿,当然要日常求票啦,打劫!推荐票、月票、打赏统统交出来。读者老爷们:你倒是开枪啊?作者君按下扳机:滋~出水了!读者老爷们:笑死了,你特么水枪打劫吓唬谁呢?反手就把作者君干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