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改变历史,重建邺城和晋阳,热河简称赵!
书迷正在阅读:药香鬼妃:拐个王爷去致富、我可不是文盲顶流、诡异复苏:我能记录诡异、布衣枭雄、杀手之王重生:最强高手、我的御兽真不是邪神、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李总每一天、绝世龙婿、修真界的包工头、恶女学姐缠上我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正文卷第222章改变历史,重建邺城和晋阳,热河简称赵!“大人,有船支靠岸!”    就在犹豫的时候,有兵卒小跑进来禀报。    “可是海盗来了?”赵英皱眉,计划里没有这一条啊。    欧信走出大帐,跑到礁石上眺望,船支上有人挥舞着靠岸的旗语,是大明的龙旗!    他立刻让人打旗语,准许船舶靠岸。    赵英和林灏也走出来,看见龙旗,脸色微变。    对视一眼,均看到无奈。    很快,船舶靠岸,朱永撩开官袍,走下船支,迎风猎猎而来,拱手道:“本官乃广东副总兵朱永!”    “可是抚宁伯?”    朱永是从二品副总兵,欧信是正三品参将,官职高欧信一头。    他笑着颔首:“正是本官。”    “标下欧信参见抚宁伯!”欧信态度恭谨。    “你我同僚,无须多礼,先说正事。”朱永雷厉风行。    在海边呆了几个月,他人晒黑了。    看着广西诸将大放异彩,被皇帝连连下圣旨表彰,他嫉妒啊。    此刻,被刘震海派来,辅佐欧信。    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欧信不过一卫指挥使,如今却高居三品参将之位,封爵指日可待。    比官职还是爵位,他都比欧信还高,刘震海却让他辅佐欧信,说这是皇命。    可见欧信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呀。    朱永被迎进了大帐。    欧信也怪,不愿意住房子,喜欢住大帐。    他把情况跟朱永说了一下。    “海陵岛的海盗?可是林杰?”朱永在练海军,但他是旱鸭子,不懂水战啊,何况海战呢?    “正是林杰!”    欧信看了眼林灏,咬牙道:“大人,能否请大人率兵绞杀海盗,卑职还有事没做完!”    没等朱永回答,林灏却道:“阳江危在旦夕,当派人急救啊!”    “林知府,您不疼了?”    欧信面色一沉:“抚宁伯亲去,什么海盗平定不了?”    “还有你,赵英!”    “若阳江被打破,你的乌纱帽照样保不住!”    朱永微微皱眉,对欧信的咄咄逼人态度略有不满。    主要是他不会水战。    虽然率领三千水师,但都没打过正经的水战。    他也心慌啊。    “抚宁伯,海盗已经上岸,标下会派三万土兵助阵。”    欧信冲着帐外吼道:“仲阿思、侬智高、岑斗容,进来!”    “此三将,虽是土人,但作战勇猛。”    “由您亲率,必能平定海盗掠边!”    他现在不得不信任朱永。    三个腰间别着刀的大汉进来,单膝跪地。    朱永有自知之明,广西土兵在欧信手中是绵羊,到了他手中,可能就是猛虎,说不定会反咬一口。    “大人放心,此三人已得官身,不敢造次。”    欧信看穿朱永的担忧。    “好,本官就亲率大军去会一会这个海盗!”朱永还真不怕打仗。    他是有帅才的。    所以皇帝才网开一面,让他活着。    海盗上了陆地,若是还都吃不掉的话,他可就是废物了。    他对战功也渴望啊,想在皇帝面前证明自己。    欧信附耳低语几句,朱永目光一闪,轻轻点头。    然后带着赵英出兵。    林灏想走,但没人理他。    他蠕了蠕唇,忽然想起赵英的话,他绝望地闭上了眼睛,我死了,伱欧信也别想好!    “抚宁伯,欧信伙同和维,污蔑我林灏,密谋造反,我手中有证据……”    嘭!    话没喊完,林灏一头撞在木椅的手扶把尖儿上。    戳进眼眶,鲜血迸溅。    朱永刚出去,就听见林灏的惨呼,进帐就看见林灏倒在地上,死状惨烈。    “府尊,府尊大人!”赵英很会演戏,抱住林灏哭嚎。    帮着把林灏没说出来的话补全。    没说欧信造反,只说欧信折磨林灏,不知是什么原因。    朱永看过来。    “大人,海盗掠边,乃国之大事,一旦中枢追究起来,咱们谁都逃不过惩处。”    欧信拱手道:“我欧信跑不了,先以大事为重!”    朱永还要问,转念一想,欧信说的对,而且刘震海让他听命于欧信。    他拉不下脸面来,也没告诉欧信,干脆就借坡下驴。    也不再追问。    这让赵英十分错愕。    看着朱永率军而去,欧信一巴掌捶在木椅上:“三番五次中了圈套,老子真他娘的蠢到家了!”    林灏和赵英这么一闹。    朱永肯定会怀疑他,本就势单力孤的他,此刻更陷入绝境。    让人把尸体抬出去,他气恼地坐在椅子上,斗心眼实在太难了,不如打一仗爽快。    等等。    林灏为什么忽然变了的呢?    他接触过谁吗?    欧信反复复盘,是从林灏忽然污蔑和维开始的。    他走出大帐,海平面的晚霞灿烂。    庄芳挂在木杆子上,迎风摆动。    已经没气儿了。    不是他,能是谁呢?    想不通啊。    欧信不思考他,而是打算按名单抓人。    林灏口中,整个广东官场,就没一个好的,虽然有污蔑的可能性,但必须要抓起来严审。    还没办事,他就感受到了巨大的阻力。    他毕竟是将军,只会打仗,这种事该厂卫来办的。    此刻只能硬着头皮硬上。    先抓,再审!    再禀报圣上,请厂卫来办案。    而在京师,毛衣在民间快速传播。    羊毛价格水涨船高。    因为供货困难,导致毛衣价格居高不下。    朱祁钰不止没干涉。    所有厂卫审查后的商贾,都被送了张毛纺厂牌照。    持此牌照,可在全国各地开一家毛纺厂,免一年商税。    算是补偿。    这就导致了毛纺厂雨后春笋般开起来。    朱祁钰还让皇家商行公布纺织毛线的工序,让所有毛纺厂都学会。    京师地价高、人力贵,又有皇帝这只大老虎,鬼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割一刀。    所以,他们看中了天津三卫。    天津三卫设在三角淀岸旁,原直沽。    之所以选择此地,一是此地近海,万一北方来敌,可以随时装载上船就往南方跑。    二来是距离京师近,能在京师做生意,还免于被皇帝收割。    三来,则是靠海的地方,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至于海盗嘛,懂得都懂。    大批商贾挤到天津三卫办厂。    朱祁钰干脆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把直沽、大沽、北塘,卫河沿线的所有土地全都划给天津。    撤天津三卫,改为天津卫,简称天津。    天津三卫移一卫屯守大沽,在大沽修建炮台,防范倭寇。    “陛下,为何要设天津?”    养心殿里,喝茶的胡濙觉得多此一举。    “老太傅,您发现没有,近来京师空间逼仄,夜间空气污秽,黑烟滚滚。”    “再拥挤下去,整个京师怕是要爆炸呀。”    朱祁钰苦笑:“说到底,都是朕的错。”    “强迁天下商贾,强迁诸王及其姻亲,强迁江南文人入京,又征召民夫修缮紫禁城。”    “导致京师人口高达四百多万!”    “先不说粮食,就说柴火都不够烧啊。”    “不知道今年要冻死多少人。”    朱祁钰叹了口气:“朕做事太急了,才有此祸啊。”    胡濙跪在地上:“陛下所行所作,皆是为国为民,不曾有半分私心,您圣神文武,上天必受感化,求陛下万莫自责。”    “当初老太傅就劝朕,是朕着急了呀。”    朱祁钰让他起来,苦笑道:“所以,朕要在天津,再设一大城,分担京师压力。”    胡濙看着地图:“为何选天津呢?天津距离京师太远,又靠海,很难发展起来的。”    为难大明的除了北方胡虏,还有倭寇、海盗。    海边是非常不太平的。    朱祁钰站起来,指着京师、香河、武清、东安。    “您看,朕打算沿线建一批大城。”    “发展商业。”    “这样一来,京师就和天津连成一条线了。”    朱祁钰笑道:“等靖清海盗,朕就重新用海运从南方运粮,而天津,就成为最重要的一环。”    “这样一来,运河的压力减轻,海运河运并用,就不必年年耗费巨资,梳理运河了。”    “也是这些商贾跑去了天津,不然朕也不会匆匆建天津的。”    王竑也站起来,站在地图前,指着大沽:“若发展天津,必在大沽和北塘设下炮台,防备海盗。”    “天津三卫,您可移两卫,填充大沽和北塘。”    “留下一卫,屯守天津即可。”    “还要练水军,起码不让倭寇上岸造次。”    朱祁钰颔首:“就依王爱卿之言。”    “诸卿,李秉和陈泰给朕一个大惊喜啊。”    他让冯孝把奏章拿来,给重臣们看看。    今天外面下了一场冻雨,到中午了,雨还没停。    就取消了早朝,在养心殿奏事。    于谦生病了,今天没来。    养心殿里很暖和,火炭烧着,都穿着毛衣毛裤,手里捧着热茶,暖洋洋的。    胡濙看完后,逐一传阅。    “陛下,这石灰咱们一直在用呀,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胡濙诧异道。    陈泰这位建城高手,又改良了古代水泥。    其实,初代水泥,早就在明初就广为使用了,明朝修建城池、长城,都用石灰弥缝。    洪武朝用石灰、秫粥增加城砖和条石之间的凝固度。    “老太傅,您仔细看看。”    朱祁钰笑道:“因为夫役陆陆续续返乡,城池暂停修建,陈泰闲来无事的时候,就琢磨这石灰配方。”    陈泰用黏土和煤渣、陶土碎片等等,配以生石灰,调制成糊状。    再用火炕烘干,碾磨成粉。    石灰粉就制成了。    但这样的石灰粉凝固过快,他就加入糯米和石膏粉,延缓凝固速度。    新一代石灰粉就制成了。    可以算是水泥,但不是工业水泥。    只能是原始版的。    “这个陈泰倒是有才华。”王竑赞叹道。    “传旨,陈泰制作石灰粉有功,赐铜符一枚,表彰嘉奖,令其再接再厉。”    朱祁钰破例赏了一道铜符。    胡濙却道:“陛下,是否恩赏过重?”    “千金买马骨!”    朱祁钰道:“而且,建城、修路是重中之重,大明想永远控制漠北,就一定要控制好道路。”    “陛下所言甚是。”    胡濙轻轻点头:“但这种石灰粉造价甚高,只能用于弥缝,不能修路,太贵了,负担不起呀。”    “老太傅莫急,经验是要慢慢积攒的,过些年自然会厚积薄发。”    说到这里。    朱祁钰站起来,走到地图前:“诸卿,很多古城都消失了呀!”    “曾几何时,代表着华夏辉煌历史的城池,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朕每每看地图时,都觉得十分可惜。”    “你们看,这里是丰宁,这里是承德,这里设赤峰。”    “朕打算在赤峰往北。”    “几条河交汇的地方,重建邺城!”    “邺城乃是齐桓公初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却毁于隋文帝之手。”    “历史原因朕也不想多说了。”    “原址没必要再建,图耗民力,没有意义。”    “朕打算在此地,兴建邺城,在此重建邺都,再现曹魏繁华!”    他选的地方是赤峰往北。    过了翁牛特旗,叫扎鲁特右旗的地方。    “陛下,在如此荒凉地方重建邺城?”    王竑忍不住了:“邺城乃华夏重镇,却跑到草原上去了,若后人看史书时,岂不造成混乱?”    “曹魏建都于草原上?”    “那曹魏是汉族呢?还是草原民族?”    “华夏历史究竟发源在哪呢?”    这话让人啼笑皆非。    却是严肃历史问题。    尤其是发源问题,绝不能跑去草原,因为汉人的根儿是汉地,兼容并蓄,也是融别的民族,自己终究是有根儿的。    朝臣皆颔首,认为历史不能随意扭曲,这会造成后人看史书时,对不上号,产生错乱。    一旦邺城建在扎鲁特,那么齐桓公时期就统治了草原?    袁绍盘踞在草原上?    曹cao选草原建都?难道因为曹cao住不惯中原房子?    后人看完,岂不要骂娘?    朱祁钰忍俊不禁:“王卿,莫急。”    “可令人去寻访原邺城遗址,立下石碑,阐明原因即可。”    “朕之所以重建邺城。”    “因为邺城是六朝古都,这个名字就流淌着华夏血脉,朕不容许宝珠蒙尘。”    “朕要统治草原,就要消弭掉成吉思汗给草原带来的一切东西,让其彻底消失。”    “否则,草原永远不是朕的,永远不是汉人的。”    “全部都要改成汉名!”    “你们说说,想威震整个草原,哪个城池的名字能做到呢?”    “只有六朝古都的邺城,才有这个资格!”    “你们看朕选的地方,这里水网密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控制住此地,东面可控东北;”    “又是制高点,可控热河;”    “北面又能协防汉州都司,天选之地。”    朱祁钰表情认真。    中原消失的城市,他要在天下重建起来。    “朕还在想,各省都有古称呼,如齐鲁大地,燕赵之地,只要一说,我华夏人就知道是此地,可谓是源远流长。”    “而热河新建,却没有简称,更稀缺历史。”    “既然邺都重建,那么就将此地设为‘赵’!”    “北直隶是燕,那么热河就是赵。”    “燕赵之地,说的就是北直隶加上热河。”    “既然是赵地,就把此县命名为中牟;”    “此地为郾城,此地为飞廉;”    “此地为恶来,此地为蜚廉;”    “此地为御戎,此地为武遂,此地为方城……”    朱祁钰这是用人名和古地名,混合着用,用得不伦不类。    朝臣狂翻白眼,您这起名也挺随意呀。    直接用古人名字,您礼貌吗?    胡濙有点听不下去了:“陛下,老臣回去好好阅读赵国历史,名字先别这么鲁莽的定下,好吗?”    您这也太随便了。    您还骂前人命名地名时候随便,您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祁钰赧然,也不犟:“老太傅,就交给您了,尽量多用古地名,古人名。”    胡濙翻个白眼,您太离谱了,把赵国支去草原了。    是不是要把魏国也送去草原呢?    求求您,别祸害春秋战国了行吗!    那是我汉人的根儿啊!    朱祁钰意犹未尽:“这汉州都司,朕要好好起名字,战国时的魏国好呢,还是曹魏好呢?还是用北魏呢?”    “魏实在太多了,难道要拆分成东西南北魏?哈哈!”    华夏历史真的太让人喜欢了。    哪个地方,都有好多地名,里面总有一个非常好听的。    胡濙手中的茶汤撒了:“陛下,交给老臣,交给老臣。”    王竑拍拍胸口,虚惊一场,您这起名能力,服了。    求求了,以后别用了。    “邺城不但要建,还要大建!”    朱祁钰高声道:“等邺都建好,热河治所改为邺都,再挑最高的一座山,改为赵山,找一条水,改为赵水。”    “热河就有三府了,丰宁府、承德府、邺都府。”    “宣镇外,朕打算再建一大城,为晋阳!”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晋阳城,原本就是赵国的都城。”    “正好热河再加一府,为晋阳府。”    “地方朕还没选好。”    “四府合称热河,为赵地。”    朱祁钰摩挲着地图。    他太爱这张疆域图了。    这是汉人的江山,不容改变的江山啊!    若遍地是汉名,都是古名,叫起来才舒服呀。    朱祁钰缓缓道:“等未来热河完成初建后,朕会将宣镇移入热河……”    他下意识说出了真心话,赶紧回头看朝臣。    见他们苦思冥想,没注意到他的话。    才松了口气。    朝臣却在琢磨,皇帝用邺都,是否有立第三京师之嫌呢?    “宋太宗这个狗王八!”    “自己打不过人家,就焚毁了晋阳城!”    “好在太祖皇帝英明,没供奉他的狗派位!”    “要是供奉了,朕直接把他踢出去!”    “狗东西!”    “不当人子的狗东西!”    朱祁钰最讨厌这位驴车漂移的战神,他和朱祁镇一路货色,还不如朱祁镇呢。    太祖皇帝更牛,只供奉十位皇帝。    十位俱是我华夏人杰!    可见太祖皇帝眼光之高。    “陛下切莫动气,既然晋阳城已经焚毁几百年,您生气也只是伤害自己,不如咱们重建晋阳城便是。”    胡濙劝慰道。    “宋太宗的陵寝可有人守护?”朱祁钰提起来就生气。    “回陛下,毕竟是前朝皇帝,又是我汉人皇帝,自然是守护的。”王竑苦笑。    这是皇帝之间的事,他们哪敢置喙。    “推平了!”    “狗都不如的皇帝!”    “留着作甚?”    朱祁钰目光森然:“弱宋弱宋,有资格承受香火吗?”    “整个弱宋,也就宋太祖一位人杰,其他皇帝,都是屎!连屎都不如!”    朝臣慢慢站起来,跪在地上。    胡濙苦笑道:“陛下,何必和先人置气?如今已经是大明了,不必纠结前朝旧事了。”    “老太傅说得对。”    “罢了,不提这个狗东西!”    “诸卿好好思量,赵国的古地名,消失的地名,都可以找出来用。”    “新城没有历史,咱们就给他们编造历史出来。”    朱祁钰看向起居郎:“起居郎,过来!”    在养心殿角落的起居郎爬过来:“陛下。”    “你是史官,可知如何编造历史?”朱祁钰问。    起居郎叫车述,侍奉皇帝八年了。    苦笑道:“陛下,如何编造历史呀?对照原有历史,一看便知呀,总不能把原历史焚毁了吧?”    “那绝对不行!”胡濙疾声道。    朝臣都站起来。    可不能毁了历史啊。    “自然是不能毁掉历史的,只是创造出一些历史,比如李牧,李牧北击匈奴吧?”    “只要改变一下地名,那么热河,就是汉地,因为这是春秋时期的故地,是我汉人祖地。”    皇帝的意思是,把天下都装进先秦里。    用先秦的故事,替换掉原有历史。    “那、那我汉人的血统岂不断了?”起居郎难以理解皇帝的脑洞。    “断个屁!”    朱祁钰想抽他:“老太傅,您去召集一批善于修史的官员、文人,年后就开始编纂热河的历史。”    “朕要让赵国的历史,出现在热河,还不能断了我华夏文明。”    “只需要告诉后人,热河是我汉人故地,在热河生活的人,都是我汉人后代。”    胡濙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盈盈跪下:“老臣遵旨。”    车述则满脸懵,您多此一举为了什么呀?    再说了,您修改汉史,也得修改匈奴、突厥,甚至蒙古的历史,不然不统一呀。    一处错了,就是处处错。    全是漏洞的。    “你是不是傻啊!”    朱祁钰真想抽他:“匈奴、突厥、蒙古有历史吗?他们会修史吗?蠢货!你见过哪个胡人修史了?”    “修史的胡人,都被汉化了!”    “枉你读了那么多书!”    “这点常识都不知道?”    “蠢货!”    “滚滚滚!”    朱祁钰懒得跟他废话,转过头看向胡濙:“老太傅,朕苦心造诣找地名,修改历史,为了什么呀?”    “为的就是让此地彻底汉化。”    “只有有了历史,才能让人彻底归心啊。”    “新移民过去的人,才能有了根儿。”    胡濙跪在地上:“老臣懂陛下的苦心,但陛下cao之过急了。”    “按照您的规划,热河建城四府,起码需要三年时间。”    “再移民填充,需要十年啊。”    “等人心彻底安稳下来,恐怕要三十年。”    “到时候,无论叫什么名字,他们都是汉人了。”    朱祁钰却不赞同:“老太傅,汉人的归属感,来自方方面面,文字、城池名字、人的名字是最重要的部分。”    “您不能只考虑眼前。”    “等朕没了,也许大明会再次走下坡路。”    “等大明不再辉煌时。”    “那些和我们长得不一样、说话不一样、甚至地名都是人家的古名的人呢,会不会闹着造反呢?”    “大明疆域如此辽阔,一旦造反,就是四分五裂的局面。”    “朕不敢想啊。”    “苦心造诣,打下来的疆域,最后分崩离析。”    朱祁钰想的更远。    因为他看到了!    若人全是汉名,若全说汉话,会有造反的一天吗?    不会的,因为他们会彻底认同华夏文明。    会遵从皇帝。    哪怕是造反,那也是窝里反,最后还是汉人做皇帝,不会出现其他异族的!
    胡濙叩拜:“老臣受教,是老臣目光短浅了,修县史、改汉名是重中之重,老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快起来。”    朱祁钰又道:“城池有了汉名,有了历史,才会有归属感。”    “那些归化的蒙人,也是同理。”    “只有他们改了汉名,说了汉话,忘记了他们的语言和历史,才会彻底成为咱们的人。”    “怀柔、归化,彻底将异族之地吞并为我汉人之地,是漫长的过程,朕不着急,你们也不要着急。”    “咱们君臣合力,换万世太平。”    朝臣全都跪下,贺万岁。    “各地煤矿已经开始采煤了吧?”    “不止要供应京畿,整个北方都要供应上去。”    “今年最好不要冻死人了。”    “皇家商行已经赶制出一批毛衣来。”    “朕打算先给廷益之战的兵卒送去毛衣,他们是有大功的,优先给他们保暖。”    “争取在过年之前,北方的兵卒,人手一件毛衣。”    朱祁钰没做到每人一件棉衣。    那就送毛衣吧。    “陛下厚待兵卒拳拳之心,北方兵卒必然感激涕零!”王竑拍马屁。    朱祁钰笑道:“年前先发北方兵卒的,年后就发南方兵卒的,朕这个皇帝,要做到公平啊。”    “争取人手一件。”    “这天一天比一天冷了,毛衣怕是也不顶用了。”    胡濙叹了口气:“是呀,天冷了,不好熬啊。”    “倒也无妨,今年有毛衣取暖,应该比每年好过一点。”王竑道。    “王阁老,您发现没有,今年的深秋比去年的深秋还要冷。”胡濙有老寒腿,比其他人敏感。    王竑和王复对视一眼,都没感受到。    “老朽这条腿呀,可灵了。”胡濙苦笑着垂垂大腿。    朱祁钰这才知道,胡濙有老寒腿。    转瞬意识到,朝臣年龄都很大了,京师的冬天也是难熬的,还有什么衣服能保暖呢?    对了!    羽绒服呀!    古代是没有羽绒服的,也没有用鸭绒、鹅绒制成羽绒服来保暖。    “之前陛下所虑甚是,这天气确实一年比一年冷了。”    胡濙苦笑道:“您开辟南方,缓解北方压力,是非常正确的。”    “承蒙老太傅夸赞。”    朱祁钰站起来:“今年冬天不好熬啊,京师人口众多,粮食消耗量巨大,治安也是个大问题。”    “朕打算令巡捕营扩充人手,维系京师治安。”    朝臣一愣,皇帝还要扩充厂卫?    “就算是移民也得等过了年呀。”    人不移走,京师负担不起这么多人口,早晚要出事。    正说着呢。    有小太监快步跑过来,打开门没掀开帘子,跪在地上:“皇爷,江西急报!”    “进来!”    有太监挑开帘子,一股凉风灌进养心殿。    好在大殿宽敞,凉气冲不到朱祁钰。    冯孝接过奏章,放在腋下捂了捂,才跪下呈上来。    打开奏章,朱祁钰快速翻阅。    “金忠有心了。”    他递给胡濙。    胡濙看完,脸上露出惊容:“合计七千万两?江西哪来这么多银子啊?”    胡家抄出来的钱,大大出乎朝臣的预料。    实在太多了。    旋即就是喜笑颜开,这么多钱,该怎么分呀!    明年可就要过一个宽松年喽。    “不过冰山一角罢了。”    “再查下去,估计得上亿两。”    朱祁钰脸上露出笑容:“好事呀,朕正愁没钱用呢。”    “大建天下,这不就有钱了嘛。”    朝臣不寒而栗。    皇帝露出这个笑容,不知道有谁要遭殃。    “陛下,成国公押解银子,分批次送入京师,路上不会太平啊。”王竑担心。    “引蛇出洞罢了。”    “金忠有杨信、朱仪、张善辅佐,这点事要是办不好,就回京养老算了。”    “还有马瑾呢,凭江西那些狗屁士绅,能翻起什么风浪?”    朱祁钰冷笑道:“江西不必中枢担心。”    “回程时,该带什么回江西呢?”    朝臣一愣:“陛下,您不会想趁机移民吧?”    “还是王卿知朕心啊。”    朱祁钰笑道:“京畿压力这么大,留些废物在京师干什么?两湖、两广都缺人。”    “干脆,全都移过去,缓解漕运压力。”    “咱们这边下雪了,人家还过夏天呢。”    能移民的,就是宗室了。    胡濙短暂思索后,立刻跪下:“陛下,绝不能令宗室填充两湖,更不能去两广。”    “为何?”朱祁钰皱眉。    “陛下,两湖自古便是粮食重地,我朝因为叛乱不断,导致两湖荒废。”    “如今两湖已经再现生机。”    “等个十年,两湖就是大粮仓。”    “那些宗室虽然被革除了,但也是姓朱的。”    “万一有人起了歹心,可就不好制了。”    胡濙担心,南北分裂。    一旦占据两湖,以两广为基本,以江西为缓冲,这就是形胜之地,称王称霸的根基。    “若令其改姓呢?”朱祁钰也不能贸然。    “怕是不行呀陛下,毕竟是留着太祖皇帝的血啊,您若强令改姓,怕是会令宗室震荡,得不偿失。”胡濙反对。    王竑等人也跟着附和。    都认为不妥。    “那空船回去可就太浪费了。”    京畿的百姓不能轻易动。    人家又没犯罪,家里有吃有喝的,凭什么去两湖受苦啊?    民夫已经陆陆续续返乡途中,也不能动。    还得派兵保护其回乡呢。    “陛下,落雪后羊肥了,到了宰杀的时候。”    王复笑道:“国朝俘获那么多羊,不如趁此良机,运去江西,或赏或卖,能赚一笔。”    “王阁老,一匹羊值几个钱?船支来回航行的费用多少啊?完全亏本嘛。”白圭反驳。    王复却笑道:“草原上的羊在京师不值钱,可到了南方就值钱了呀。”    “不止可以卖去江西,还能卖去四川,去云贵,去两广呢!”    “路上还有两湖。”    “都是缺羊的,肯定能卖上高价。”    白圭一听,还挺有道理。    吃羊rou,谁能不喜欢呢。    “嗯,如果是空船的话,就运羊吧。”    朱祁钰还是想运人过去:“老太傅,宗室就迁去湖北,不行吗?”    “老臣认为不行!”    胡濙十分坚定。    “入京还有一段日子,到时候再议吧。”    又谈论了几件事后,就打发走了。    “冯孝,宫中可有鸭子和鹅?”朱祁钰问。    “回皇爷,宫中不养这些的,您怎么问这些东西?”    “朕想做一件衣服。”朱祁钰卖个关子。    冯孝满脸懵,鸭子和大鹅能制什么衣服?    “皇爷,京师很多农户都养鸭子的,奴婢打发人出宫采买便是。”冯孝以为皇帝要用上千只呢。    “尚食局不用鸭子吗?”    “用呀!”    “去把鸭毛拿来,再去找几个会养鸭子的人入宫,朕有事问。”    打发走冯孝。    朱祁钰活动一下,便开始处置奏章。    四平城已经落雪了。    不得不停工。    开始遣返民夫。    民间已经开始收秋赋了。    但因为今年多地受灾,朱祁钰开始思量,哪些地方要减免秋赋。    他已经让内阁进行统计了。    看了一个多时辰。    站起来活动筋骨的时候,发现董赐侯在门口,让他进来。    “怎么不去偏殿等着?”朱祁钰让他烤烤火。    董赐身上被冻雨打湿了。    跪在火前,小心翼翼道:“皇爷,奴婢刚来,听太监说您正在处置奏章,便不敢打扰您。”    “找个方巾,给他擦擦。”    朱祁钰道:“下次去偏殿候着,不要冻坏了身子,要爱惜自己。”    “奴婢谢皇爷关怀。”董赐哽咽道。    “起来吧,离火盆近点。”    朱祁钰坐在椅子上:“进献这毛衣,你是有大功的,做的非常好。”    “承蒙皇爷夸奖。”    董赐切入正题:“皇爷,您让奴婢公开了织法、秘方,如今这毛纺厂是京师最赚钱的买卖……”    “说事,别兜圈子。”朱祁钰呵斥道。    “您说过所有厂子用奴婢的秘方,都要付专利费的。”    董赐跪下说:“但最近几家毛纺厂,不愿意付给奴婢专利费,说他们没有用奴婢的专利。”    “可奴婢看了他们的毛衣,用的就是皇家商行的专利,不会有错的!”    这么快就有盗版了?    还当着正版的面搞盗版?    朱祁钰冷笑:“是谁?说名字!”    “皇爷,是郑王。”    难怪董赐没去礼部呢,而是来宫里诉苦。    “郑王?”    朱祁钰目光幽幽:“他很缺钱吗?”    “回皇爷,奴婢不知道,奴婢最近忙得不行,几千架织机,昼夜不停的干,就想完成皇爷交代给奴婢的任务。”    董赐卖惨,他是懂人情世故的。    “起来吧,朕会让人查查的。”    朱祁钰没想到,第一个蹦出来的是郑王。    他哪来的底气呢?    “奴婢谢皇爷!”    董赐又问:“皇爷,若奴婢改良了织机,也能纳入新的专利吗?”    “当然可以,无论你改良了什么,只要你去专利局注册,就有了你的专利。”    “不管谁侵权,礼部自然会责问的。”    “当然了,注册专利也是要花钱的,流程你该懂。”    朱祁钰都没想到。    专利局一出现,天下很多商贾抢着去注册专利,想吃专利费。    专利局竟然快速盈利。    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麻烦。    专利局直接向刑部递交状纸,刑部自然会管的。    这也是设立专利局的初心。    “你又改良了织机?”朱祁钰没发现啊,董赐竟这么有经商天赋?    董赐不好意思地笑道:“就是提高了效率,毕竟您给的时间紧任务重,奴婢想完成,只能另辟蹊径。”    “好,董赐,只要你能完成任务,过年时,朕赐你个好玩意!”    正说着呢。    冯孝从宫外招养殖户入宫。    刚挑开帘子,就看见董赐在殿里,脸上露出笑容。    董赐很懂事,有新颜色的毛衣,都会送他一件,尝尝鲜。    差一百字,明天补一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