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燕云故史动人心
书迷正在阅读: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仙郎,你再要活一千年、娘娘是个娇气包,得宠着!、未来作家:其实我是名界客、这个重生不太正经、从巨魔部落到精灵帝国、偶极道一千年之子、吾欲成仙、人在利维斯:开局亡命众杂兵、大隋嫡长孙
面对林灵素的指责,公孙胜哑口无言。 林灵素这番话中,简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味道,处处都流露出飞扬跋扈态度。 然而公孙胜却不敢等闲视之。 不管林灵素有什么目的,能够说出这一番话,都表明了他对于公孙胜的师门,并没有太多的尊重。 公孙胜也不知道,这是否是因为,林灵素投靠了朝廷的原因,才会让他变得如此狂妄自大。 而林灵素说完了这句话之后,突然一愣,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这句话的错误之处。 此时的蓟州,可不是属于大宋朝的统治范围,而是在宋国的敌人辽国的治下。 也就是说,公孙胜出身的二仙山山门,并非是在宋国的治下,大宋的天子赵佶,无法有效的管理到二仙山。 这就有些尴尬了。 林灵素望着公孙胜平淡的面容,心头不解,暗想公孙胜乃是辽国的汉人,怎么会来到大宋国境内? 也不知道,公孙胜潜入大宋国的目的是什么? 他突然对公孙胜生出了一些忌惮心理。 公孙胜藏头露尾,作为一名辽国统治下的汉人,突然来到大宋国,莫非有什么不轨的意图? 至于所谓二仙山罗真人的名头,不管他是何等的强者,却完全不被林灵素放在心上。 姑且不论,原本林灵素出身的这一脉,就是道教中颇为奇葩的一个流派。 如果按照其师的自述,他乃是东汉张道陵亲传弟子赵升的话,那么林灵素在如今道教之中的辈分,简直要高到天际,完全是当今所有修道者的祖宗一辈了。 正一道从东汉传到大宋朝,现在的当代掌教张继先,已经是第三十代天师。 林灵素如果作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亲传弟子,赵升的徒弟,其辈分岂非要和正一道的第三代天师,系师张鲁相同? 这话也就只能够在私底下说说而已,如果传言出去的话,无论是正一道,还是其他的教派,任何人都不会承认,林灵素如此高的辈分,让其他人情何以堪? 只怕第一时间,所有人都要纷纷上门,和林灵素争执,然后把狗脑子都打出来。 不过这也说明了,林灵素那位自称“赵升”的师尊,自恃极高,根本就没有把其他的同道放在眼里。 其师的这种自大心态,也影响到了林灵素对其他同道的看法,并没有太多的敬畏。 再加上现在林灵素的背后,又有疑似真仙境界的迷你“黑龙”为其撑腰。 还有一位更加高深莫测,连真仙境界的迷你“黑龙”,都能够驱使的“天尊”。 有那样两位绝世强者的坐镇,林灵素自然更加的肆无忌惮,不会觉得什么二仙山罗真人,能够对自己产生威胁。 试想一下,都说“气运乃神通之敌”,但一位能够让修道者视气运为无物,在一国之都当中,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施展出神通,而没有任何反噬的强者? 究竟是何等可怕的境界? 反正林灵素是连想都不敢想一下,直接就给跪了,并且还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对方阵营。 公孙胜并不知道林灵素的念头,听到林灵素如此直接的威胁,眉头大皱道,“就算道兄投靠了朝廷,也无需对同道赶尽杀绝,不留一丝情面吧?” 公孙胜也不知道,林灵素说话的底气何在,为何表现出如此一副胜券在握的神态? 难道说,眼前的林灵素并不知晓,二仙山的名头,还有罗真人在道教一脉中的身份吗? 可这又怎么可能呢? 罗真人作为当今天下,修为最为绝顶的几位修道者之一,可谓是声名远播,赫赫有名。 就连刚刚入门的修道者,都听师门的长辈提起过,当今修道界中高人们的资料。 二仙山罗真人自然是其中之一。 公孙胜看向林灵素满不在乎的表情,神色一滞,暗想以林灵素的这身修为,还有其展露在外的法力来看,肯定是道教的真传无疑,决计不会是什么散人。 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没听说过,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名头的道教真传不成? 可林灵素的神色不像是作伪,而是真正的满不在乎,完全没有把二仙山放在心上。 公孙胜苦思冥想,再三斟酌语气询问道,“敢问道兄,莫非真的没有听说过,二仙山的名头?” 林灵素翻了一个白眼,没好气道,“二仙山又如何,难道还能比龙虎山更加厉害吗?” 他仗着有迷你“黑龙”,还有“天尊”的支持,连龙虎山正一道都完全不虚,又如何会惧怕二仙山? 公孙胜顿时哑口无言。 眼前的道人,要么是真的有恃无恐,要么是一个真正的疯子,不知道惧怕为何物。 如此大言不惭的态度,公孙胜在行走江湖的时候,也曾经在某些刚刚入门,自以为神功无敌的旁门左道身上见识过。 当然,那些口出狂言的家伙,最终都无一例外,全部死在了公孙胜的手下。 可林灵素却不是以前的那些散修。 在公孙胜的感应中,林灵素浑身流露的气机圆满无缺,没有丝毫的破绽,显然是经过名师的指点,在修行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没有出现一丝一毫的差池。 因为每一步都没有出现纰漏,才有林灵素今天的这样,让公孙胜都颇为羡慕的惊人修为。 正是因为这样,更让公孙胜有些迟疑不决,弱弱反问道,“那么道兄可知道,我二仙山坐落在蓟州境内。” “从理论上来讲,大宋朝的赵官家,对于蓟州的一切事物,都鞭长莫及,没有合理的借口去插手。” 林灵素似是没有听出来,公孙胜的委婉说辞,断然摇头道,“那又如何呢?” “莫非道兄你觉得,贫道是那种只知道依靠朝廷之力,对同道赶尽杀绝的人吗?” 公孙胜呵呵一笑。 我不要我觉得,而是你林灵素,根本就是你自己描述的那样,乃是朝廷的鹰爪。 否则连我都不敢在东京汴梁城中,施展法术,偏偏你却没有任何的忌惮呢? 只是在后晋的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就已经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那以后,蓟州一直处于契丹人(辽国)的统治。 大宋朝的官家赵佶权势再大,实力再强,难道还能够管得到,辽国境内蓟州的二仙山不成? 正当公孙胜为林灵素的说法嗤之以鼻的时候,哪曾想林灵素突然抿嘴一笑,说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话道,“就算只是贫道一人,都能够踏破你二仙山……” 林灵素说话的同时,还伸出了右手的手掌朝上向天,然后再轻轻地翻转过来。 似是要加强自己这一番话的力度,表示自己真的拥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力。 踏破区区二仙山,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公孙胜只觉怒发冲冠,同时又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看林灵素如此轻慢的表现,莫非是真的觉得,二仙山在他的面前,完全没有什么威胁? 难道说,大宋朝对于二仙山所在的蓟州,乃至于燕云十六州,又生出了不该有的念想不成? 自从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之后,使得后来中原的政权,直接感受到了北面政权的威胁。 在这以前,由于长城的存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政权,往往只能够对中原汉人建立的农耕政权,展开不定期的劫掠,以掠夺人口和财货为主要目的。 然而由于契丹人从石敬瑭的手中,割走了燕云十六州的原因,使得契丹一下子就拥有了窥探中原的前沿阵地。 石敬瑭之后的后周,还有北宋,一直都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想要重新收复这个重要的战略之地。 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了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关。 结果在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病重班师,不到一个月后就驾崩东京汴梁城。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朝,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 同时还在河北南部兴建了“北京”大名府,和把触手伸到燕云十六州的辽国对峙。 宋太宗赵光义北伐,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和辽军展开激战。 结果宋军大败,宋太宗屁股上中了两箭,乘驴车逃遁,达成“高粱河车神”成就。 如此种种往事,无不证明了大宋朝,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窥视,从来都没有放弃。 公孙胜并不知道的是,不管是《水浒传》世界,还是真实的历史,在不久的将来,宋军将会再一次率军北上伐辽。 不过结局却有很大的不同。 在《水浒传》的世界中,以宋江为首的大宋朝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的辽国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硬生生地从辽国的手中,成功取得了燕云十六州。 但是真实的历史上,以童贯率领的西军为主力的宋军,反而被辽军打的抱头鼠窜。 最终倚靠新生国家金国的力量,联合灭辽,然后从金人的手中,花费了巨大的金银,赎回了燕云十六州。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驾崩,继位的金太宗立即翻脸,从宋人的手中重新夺走了燕云十六州。 两年后,金国大军挥师南下,一举灭亡了北宋,掠走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变”。 一部“燕云十六州”的历史,简直是堪称北宋的耻辱史,让观看历史的后人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