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余握管至此,几于一字一泪【求订阅】
不过在之前。 崇祯先将身上的龙袍脱下, 漏出了里面白色的内衬, 他双手一寸,一寸的抚摸过这件打着补钉的龙袍。 眼神之中有着深深的眷恋。 终究是一咬牙, 将这龙袍递给一旁的老太监王承恩。 随后面向陆晨! 忽然! 他双手作揖,深深的向陆晨鞠了一躬! “万岁爷,万万不可啊!” 随着老太监一声惊呼! 这一躬,让陆晨都深感意外! 是真的意外。 剧本上明明没这么写,可是唐磊这家伙却这么做了。 这当然让他感到意外。 不过, 陆晨想想也就明白了。 这时候的崇祯已经不是帝王了,没看到他已经把龙袍给脱了吗? 脱了龙袍, 便不再是帝王。 因此, 这一行为,并不过分。 电视机前的观众对于唐磊这一行为也没意见。 “崇祯皇帝褪去龙袍,才对陆晨鞠躬,这不就是想用普通人的身份和他相交吗?” “帝王万般不由身啊。” “这大明龙袍对于崇祯而言,何尝不是枷锁呢?” “或许只有他脱下龙袍,才有勇气才问出那些自己不敢问的问题吧!” “卧槽!我泪目了!人之将死,他依然顾及大明脸面,要脱下龙袍,才能给人作揖么!” 当然! 还有一大群观众震惊的地方,和上面那群观众截然不同! 他们关注的点在于。 “他以庶民身份向陆晨鞠躬,这是有问于陆晨啊,这设计简直无敌。” “这节目真的是段段都出乎人的意料,这走向完全无法揣测啊!” “让帝王弯腰变得合乎情理,估计也就只有陆晨他们了吧。” 当然。 很多人看到这里, 也直接被陆晨和唐磊这一行为吓出了一身冷汗。 比如央台的工作人员。 他们在看到这一幕之后, 人人都是浑身冷汗。 一代帝王, 哪怕他是亡国之君, 可是,那毕竟是大明帝王。 大明帝王居然给陆晨作揖。 这也太大胆了。 就不怕被骂吗? “《典藏华夏》的编剧也太大胆了吧,让饰演崇祯的演员给陆晨鞠躬,这也太逆天了!” “呵呵呵,你没看到陆晨都有些意外吗?虽然这个意外的表情表现得很合理,但是我觉得他估计也没想到唐磊会给他来这么一出。” “你的意思是,这是唐磊的个人行为,陆晨被唐磊这一行为弄的很意外?” “可以这么说。” “很明显,唐磊演嗨了才这么做的。” “我靠?” “这胆子也太大了吧?” “如果陆晨知道唐磊会这么做,他肯定应该不会让唐磊这么演吧。” “不!他会同意唐磊这么演。” “也是,这也太合理了,看得让人说不出毛病。” “唐磊脱下龙袍时,那不舍的眼神,真的让人心中难受啊!不愧是我偶像。” 这一刻。 央台那边的好几位领导也同样眼皮一阵剧烈的跳动。 皇帝作揖。 这样的设定。 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晨他们还真是胆大妄为啊! 不过, 虽然此举行为大胆,不过也是在情境之内。 况且崇祯皇帝褪下龙袍之后鞠躬, 这就是以庶民身份。 就是不晓得这位末代帝王。 因何要如此行事。 一瞬间, 无数观众的好奇心瞬间被勾了起来。 画面之中。 唐磊已经脱下了龙袍, 他穿着一身白衣,披头散发,眼睛和脸颊红肿。 可是此刻的他, 将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他想要听答案。 大明的答案, 自己的答案。 百姓的答案。 看到崇祯鞠躬。 陆晨先是一愣。 他虽然是代表当代万民,可是也不能高不可攀。 因此。 当崇祯弯腰作揖之时,陆晨立刻双手托住他的手臂。 他并没有接受这一礼。 虽然崇祯行礼看起来合理何情。 但并不代表他会接受。 唐磊能临场发挥。 陆晨当然也能。 不过, 相比于唐磊这个专业的,对于陆晨的临场发挥。 在唐磊看来, 也就那样。 之前和富大拢临场发挥,他都没有一丝的意外。 更别说现在了。 “朕……” 崇祯紧咬着嘴唇。 下唇被他咬出一排血迹, 这是因为崇祯的内心正在天人交战。 “朕想要知道,朕死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崇祯最想问的问题。 “敢问先生,我死之后,后事如何,大明已亡,天下又如何。” 崇祯皇帝被陆晨扶起之后, 他转身看着天边残阳。 此刻,残阳浴血, 似乎代表着什么不好的兆头。 陆晨屏气凝神,同样目视前方。 “回禀陛下。” 虽然崇祯现在已经众叛亲离,可是名义上,他依然是大明江山的皇帝。 所以陆晨仍旧用上了陛下的称呼。 崇祯也值得他这么称呼。 很多人一提起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 大多人立刻想到的词语就是:亡国之君、守财奴、刚愎自用、滥杀功臣、横征暴敛等贬义词。 但历史真实的崇祯真的是这样的昏君吗? 其实不是。 以明末的流寇为例子,再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明朝末年,全球了出现了罕见的小冰期,在四十多年里,有史料明确记载,在中国发生了连续八年的严重干旱。 很多省份连年特大旱灾,未下过一滴雨,百姓都在饿死的边缘挣扎,甚至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同一时期,南方各省又出现了洪水。崇祯元年,陕西巡按御史李应公记载:“连年凶荒,灾以继灾。五月不雨,以至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白昼剽掠,弱rou强食,铤而走险。” 崇祯二年,马懋才上奏:“延安府去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乡民争采山间蓬草剥食,到十月后,蓬草吃尽,则剥树皮而食。 到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乡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 由此看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才是农民作乱的真实原因。 当一个地区发生大规模、常年性的重大自然灾害时,这些饥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必置法律道德于不顾,开始抢劫杀人。 后来的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天灾的叙述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重点描绘明朝征收赋税过多,地方官催逼钱粮,使得农民无法承受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如果政府减轻赋税或不征收赋税,那么就不会有人造反了? 答案是否定的。 连年的特大旱灾,粮食没有收成,即使国家不征收赋税,老百姓也是会活活饿死的。 事实上,明朝政府对灾区赋税确实是减免了的,北方地区的赋税比南方轻得多,赋税最重的江南地区恰恰没有叛乱。 灾民造反的真正原因是饥荒,而不是催逼赋税。 在平定内乱的时候,明朝政府军在初期和中期都取得了很多的胜利,最著名的有两次。 崇祯六年,在明军的围堵下,大部分流寇都被困在了HEN省黄河以北地区,走投无路之下,他们用了最低级的诈降策略,报上去投降的头领名单有几十人,其中就有几个后来的“名人”——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西营八大王张献忠,几乎可以一网打尽。 但明军相信了他们,使得他们从容渡过黄河,从包围圈中扬长而去。 这是第一次,史称“渑池渡”。 崇祯七年,李自成、张献忠部队又被五省总督陈奇瑜率领的明军,围堵在了车厢峡。 当时,出口被堵死,又连续下了几十天的大雨,李自成、张献忠部队饥困交加,马匹没有草料死亡过半,连弓箭都霉烂到了不可用。 甚至到了无须明军动手,只要再围困一些日子,叛军会饿死。 结果这些流寇又一次故技重施,表示要投降。 而明军再次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甚至护送这些已经“投降”的流寇成建制的走出峡谷,没有盔甲的换上盔甲,丢失弓箭的换上新弓箭,多日没吃饭的也都吃饱了肚子。 但是,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一摆脱困境,就开始屠杀护送他们的官兵,继续攻城略地。 于是,后来的史书,又大书特书这两次明军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是因为明朝崇祯皇帝愚蠢昏庸,还把围堵流寇的明军将领描述成白痴一样的腐败分子。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当然没这么简单,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而且, 不仅仅是陆晨,很多人在这些记载中看到的是崇祯皇帝的爱民之心。 在这其中。 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反复强调“寇亦我赤子,宜抚之。” 然后又说:“若肯归正,即为良民”,意思就是说,希望通过招抚赈济的手段加以解决。 听说洪承畴准备处决投降的王左桂等数十人,他还发火, 在和陕西参政刘嘉遇对话中质问:“王左桂既降,何又杀之?” 崇祯七年三月,当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唐世济上疏说,应区分流寇的成分,因为流寇中大部分是驿卒、饥民,崇祯大为肯定,并把这份奏章专门转给剿寇前线指挥刘奇瑜。 他的这种心理,大臣们也心领神会,连一向主张剿杀流寇的杨嗣昌也改口说:“这些流寇原本是朝廷赤子,杀他的官兵也是朝廷赤子,让赤子杀赤子,乃万万不得已之事”。 与之对比, 崇祯对东北地区的后金态度截然相反。 崇祯十一年,清军不断在边境sao扰,甚至闯入关内屠杀劫掠。 崇祯皇帝始终把与后金作为最重要的敌人,他总觉得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毕竟属于自己的子民,一切好商量,而对于后金这个以分裂国家、屠杀抢劫为目的残暴政权,没有商量的余地。 于是,把洪承畴、孙传庭等名将及其率领的明军精锐部队调往辽东,这才给了已经被基本肃清的流寇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也可以解释,已经被明军打成“光杆司令”的张献忠和李自成,为什么可以在崇祯十三年重新发动叛乱,并一发不可收拾的原因。 因此, 对于崇祯问出的这个问题。 陆晨没有意外,观众也没有意外, 其次,当观众看到崇祯皇帝可以放下皇帝身份。 不惜向自己作揖。 这就表明,在他来看, 后世百姓如何,天下如何这件事情,在他心中,远比帝王身份更加重要。 这也是他明明是亡国之君, 陆晨仍旧对其依然心有敬意的原因。 “大明,还没有亡。” 想了想,陆晨说道。 崇祯眼神黯淡:“朕一死,这天下再无君,大明怎么可能不亡。” 陆晨也不直接回答,而是淡淡说道。 “我先回答陛下的第一个问题。” “你死之后,后事如何。” 崇祯身躯微微颤动,但是一言不发。 陆晨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来:“《南明史,义例》记载。” “清人入关,攻城略地,屠戮之惨,人理灭绝。” “余握管至此,几于一字一泪。” 崇祯闭上双眼,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与此同时。 无数的明粉以及众多研究明史的诸多学者,同样眼眶潮湿。 研究院的老爷子也缓缓合上眼睛,口中同陆晨一起缓缓默背。 “有不忍书而不忍不书者。” “明室渡江,庙堂上下前仆后继赴死,甘死如饴。” “其义烈忠直足耀日星而动山岳。” 老爷子睁开双目。 陆晨所背,是史料记载,这段史料,他同样会背。 每每读到,句句痛心。 尤其是那一句,“余握管至此,几于一字一泪。” 记载这段历史的人手中握笔,每记载一个字,一滴泪就滴在纸上。 何其痛心啊! 作为历史研究者。 他们当然知道为什么后来的史书对崇祯评价不好? 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制造谎言的人,也有明知道谎言是假的,但希望谎言延续下去的人。 至于谁是制造这个谎言的人。 谁是制造谎言的人? 答案也很简单, 是张献忠和李自成这样的农民军,也是后金满人。 因为他们要掩盖自己被明朝招抚后受到的优厚待遇, 比如明朝政府招抚张献忠时,给他发了十万人的军饷,并允许他在谷城县买地种田征粮收税, 比如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十八人逃入深山而明军没有继续追杀。 他们更要掩盖的是,自己忘恩负义,配合后金军前后夹击自己国家政权的罪行。 谁是希望谎言延续下去的人? 是那些明朝投降清军的旧臣和遗民,他们希望推卸自己的责任,把亡国的过错全部推到崇祯一个人头上。 更希望这个谎言延续下去的当然是满清,他们要给统治下的汉人灌输明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他们的入侵、屠杀和压迫乃是替天行道,顺应民意。 历史书,是可以篡改的,因为,他们和他们,需要这样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