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文存金石气,使有慧兰香
人在《悯农》的诗词意境和现场劳动画面间转换,李相白看到了蓝小蝶。 另外一片地上蓝小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江白衣的模式蓝小蝶最初采用过,这是最省事省力的,可姑娘哪有江白衣的墨家技能。 来回一趟,中间还能余下一溜自留地。 扬长辟短,姑娘直接拿着锄头刨地。 有修为呀,一锄头下去整片地面都能被翻起来。 身材修长,温暖的春光下蓝小蝶手中锄头一起一落,当身体弯下的时候曲线便也在姑娘身上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很有视觉效果。 姑娘身后是甲人秋江渔火。 两甲人魁梧,蹲在地上。 秋江分拣草根,渔火手持耙子,敲碎泥块,平整地面。 同样的专业,明显姑娘是做作了功夫。 江白衣、蓝小蝶,一个将开垦演绎成了艺术美学,一个将开垦变成了暴力美学。 但都赏心悦目,尤其是蓝小蝶。 至于农家先生、学生,表现出来的则是最纯粹朴实的劳动画面,也就是开垦田地的工具先进了点。 宁王姬怀北和公主姬雪宜内心翻江倒海。 当初在宫内敲定认筹田地的方案,庞妃让宁王姬怀北盯着姬怀赢,怀赢没看到,看着江白衣犁地、农家先生挽着裤腿挥舞锄头,宁王姬怀北满脑子都是自己农夫一样犁地人仰马翻的画面。 姬雪宜也是。 视线直愣愣的看着蓝小蝶,难道自己也要向蓝小蝶一样锄头挥舞如风。 视线低垂,看着皮肤白腻的双手,姬雪宜好看的五官拧在了一起。 “娘,要不我们还是算了吧!” “姐说的有道理。”宁王姬怀北点头。 庞妃也有点打退堂鼓。 看到走过来的李相白等人,蓝小蝶起身,单手拎着锄头,右手撩了撩垂在耳际的黑发。 蓝小蝶笑着招呼:“李同堂!” 江白衣看了看李相白,不说话,更加用心的计算犁间距。 田间的农家先生、学生看到李相白,都热情的打起了招呼。 然后田间地头的所有人便听到李相白以浩然正气吟出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呀。 虽然李相白没有站在真真实实大周农民的田间地头,但这首诗的意境却完全的体现了出来。 字字真切,没有华丽的说辞,不是空洞的内容,更不是无病的诉说。有蕴意深远的格言,直撞人心的说服力,将田间农民挥汗如雨的一幕形象贴切的渲染出来。 都听见了! 西京书院的农家教书先生反复将吟诵诗句,百感交集。 手中锄头狠狠的挥入地下。 高声说道:“大周数百年来出过无数文人墨客,歌颂江山如画,赞扬金戈铁马的将军,赞美圣帝的贤能,夸赞美人如玉,唯独少了文人墨客以诗词去表达农民的艰辛和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悯农诗,说尽了农民的艰辛,庄稼成长的不易,此诗往后便是我农家所有人员的座右铭,振武词推广向了各大书院,朝廷各郡兵营,此诗也应让天下农夫皆知,谁知农民之艰辛,李相白知道,往后朝廷的圣帝也知,天下皆知。” “李同堂也说过农是国之根本,我农家兴盛可期。” 情绪饱满,三言两句之间说话声齐整了起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声震彻云霄,朗朗晴空,大周都城上方有五彩祥云凝聚。 姬雪宜看了看群情激越的现场,又看了看邀约李相白下田的蓝小蝶和苍穹的祥云。 咬牙,“娘,我下决心了,开垦田地。” 宁王看了看自家jiejie,“娘,我也是!” 庞妃:“好!” 姬怀赢认筹的地还没有开垦,但认筹的事情前日便定下来,就在蓝小蝶半亩地的边上。 宁王和公主一个瞄着蓝小蝶,一个目标是姬怀赢。 两片地都选在了姬怀赢的左右面。 没有急着开垦,得要取经呀。 李相白口出“悯农诗”的消息快速传播了出去。 百草园内的秋虞听到悯农诗,人轻微的颤栗了起来。 姑娘是农家学生,琅琊书院所在琅琊郡又是大周的粮仓之一,农家学生时常下田地,姑娘知道农民的艰辛。 内心反复的吟诵悯农,姑娘意识中当日李相白诗词论境时形成的模糊影像逐渐清晰了起来。 秋虞也有认筹一片地想法,琅琊书院农家独大,但西京书院依仗都城便利及其京城地下浓郁的地脉灵气,百草园内的奇珍异草却是天下独有。 秋虞想要集两家之长栽培。可认筹的前提条件限制了选择,最终姑娘叹气,人又专心致志的研究起百草园的花草来。 田间出悯农诗,午间李相白邀约江白衣、蓝小蝶和西京书院的先生吃一顿刀削面。 这次是抄的。 猪rou炼油,蔬菜和瘦rou下料,一顿炒刀削面让众人吃的心满意足。 一顿炒刀削面,江白衣、蓝小蝶等人再一次下田,李相白笔墨纸砚,开始将初稿定案。 笔走龙蛇舞,李相白起开篇。 “读儒得仁得义得智,读墨得慧得力行,读法明身自见,以儒家刚健有为的精神发愤图强,以儒家公忠为国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借鉴墨家‘兼爱’、节用’,道家‘少私寡欲’,法家‘废私立公’,取其精华,弃之糟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众说百行,雅俗共尝,开拓视角。” 古今结合,引经据典,文案中自然不会出现私通鬼市的夫子白子贤等人被交换西京书院的一幕,也不会涉及李相白诸多的人生小目标,小规划,就是单纯的以事论事。 从借鉴百家讲坛的方案开始,李相白提出了大周五大书院为主,包含各地大大小小书院学风开放,学术交流,学术辩论的重要性,提出各大书院学识渊博的先生在朝廷推动下授业解惑的必要性。 也就是支教! 这尤为关键,大周学富五车的先生们都集中在五大书院,差不多形成了教育垄断,寻常书院哪有知识渊博,博闻强记的先生。 这个创造性的建议中李相白还提出了学院挑选文采出众,天赋禀异的法家、农家、儒家、墨家学生充当支教的梯次力量。 这是整个方案承上启下也尤为重要的一环,华国历史上百家争鸣,不就得益于那些圣人们周游天下,传道授学。 这在大周还真不难实现,大周儒门、法家强盛,弟子众多,而儒门法家修者过入门三境之后都要面临立功立德立言证道三境的考验适才能进入成圣三境。 所以进入证道三境,有的是走出去想要立功立德的学生,斩妖除魔,传道解惑,进入军营保家卫国,这都是常见的立功立德立言方式,只不过以往这些方式多随机性,如今李相白方案中成了有计划有目的的证道之途。 后续的方案就是“扫盲”、文化下乡。 李相白沉浸在文章书写当中,四周却随着李相白的笔走龙蛇舞产生了异象,天空的祥云笼聚向四合院上方,纸张出金石气,清风自来,满院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