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矫枉过正了?
书迷正在阅读:异星征途、重生之我是弄潮儿、封神:我孔宣绝不入西方、一个瓶子激起的豪门情仇、从山君开始无限模拟、我们的根、火力少年王,这不是悠悠球、开局金光咒,我被校花直播曝光、虎胆龙威灵偶师、史上最强县尉
埋葬大清正文卷第五百五十六章PS:本章暂时不要订阅!正在修改前面的章节! 中原堂口有句老话,叫做 比如说,甲申十七年之前的大明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甚至流传到大清: 话说洪武年间,一个校尉和邻居家的女主人好上了,这女人实在是美,纵然军官见人无数,也是拜倒在石榴裙下,我们暂且就叫这女子为小美,叫这校尉为。 有这么一天,小美丈夫出门做工了,老王看男子走远,就溜进了邻居的房,然后,老王和小美开始了一阵热烈的cao作,只是刚刚几番云雨之后,突然院子门响了,小美的丈夫回来了,老王情急之下只能小裤衩一穿,翻身钻到了床下,小美简单收拾了一下,开了门问道: 小美的丈夫是个憨厚老实的,不仅没有怀疑小美,反而对小美倍加关怀: 小美撒了个娇,叫丈夫不要担心,于是小美的丈夫就再次出门。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就是一篇武大嫂私会西门大官人的风浪小记,倒也算不了什么事儿,问题是这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床下的那一位突然被感动了,寻思着小美的丈夫如此对她,而小美竟然背着丈夫和自己偷情,真的是无耻至极! 嗯,老王感觉小美和他偷情属于无耻至极的行为,良心发现后干脆从床下爬出然后一刀把情人小美杀了,杀完之后还大摇大摆上班去了。 话说这老王当了值,该吃吃该喝喝,小美这边可就炸了锅了——给小美家送菜的老汉敲门多次没人回应,直接推门而入后就发现小美倒在了血泊中。 给小美家送菜的老汉被吓坏了,三思之后选择了报官,但是老汉很倒霉,因为大明官老爷们都比较昏庸嘛,本着的推理原则,直接就把送菜的老汉判了死刑。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顶大天也就是又一场冤案,恶心人是足够恶心人,但是要说多离奇却也算不上,问题是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行刑当天,杀了小美的老王又一次大摇大摆的出现并高喊:***是我杀的,奈何要别人偿命? 监斩官一看有问题啊,赶快层层上报,最后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不含糊,直接召见老王,当面问道: 校尉老王坦然说道: 朱元璋听完后,点头说道: 是不是够离奇的? 什么卫所校尉与邻家妻子偷情、什么官吏无能错判冤案、什么朱元璋不辨是非,不仅有风月文的内涵,还集齐了各种反转,最后又顺手给老王洗白了一波。 于是乎,这篇故事就在大明传开了,只不过是在正德年间以后才慢慢传开的,正德年间以前的大明从皇帝到百姓都没听说过这事儿,因为这是记载于《前闻记》的一篇故事。 但凡是了解祝枝山这位老兄的,看到这里应该就明白了,这又是一篇胡扯出来抹黑朱重八的文章。 与之类似的还有方孝孺诛十族的破事儿。 话说当年朱老四眼看着装疯卖傻也躲不过侄子的毒手,干脆一怒之下掀了朱允炆的场子,燕军进入南京之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老四只能无可奈何的表示 再然后,朱老四就要求方孝孺写登基诏书。 《明史》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是成祖怒,命磔诸市。《太宗实录》的描述是 然而,不知道被纪狗改了多少的《太宗实录》没有提及方孝孺被诛灭十族的事情,连专门致力于抹黑大明的《明史》也同样没记载这事儿,成化年间宋端仪撰写的《立斋闲录》、《革除录》等关于建文忠臣的书中,也只是写道:却没有的说法。 《明史》还记载,方孝孺与其弟方孝友在南京被杀后,方孝孺的妻子郑氏与四个儿子中的两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自杀,两个女儿也跳河自尽,但是这也不是被朱棣,而是其妻女、儿子在丈夫被杀后殉节。 真正的大学生那是实打实的宝贝,属于稀缺型的人力资源。 包括后世对本科遍地走、专科不如狗的调侃,其实也属于是扯蛋中的扯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皇帝就会无限制的惯着这些生员们胡来。 众所周知,生员这个群体是最为神奇的。 他们年轻,他们热血,他们愤世疾俗,他们看不惯一切不平事。 但是他们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他们自以为很聪明,很容易被人忽悠。 他们在乎的只有他们心中认同的理想。 如果这个理想是对的倒也好说,可是如果是他们坚持的理想是错的呢? 比如说那些举着白纸喊口号的沙雕,比如说那些喊着人间烟火气已经开始恢复的王八蛋——或许,烟火气与烟火气并不相通? 所以,读书人的热血在本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容易伤敌,也容易伤己。 至于说真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那些读书人会不会因为失去血性而不敢站出来…… 岳武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出身,教员在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之前有过半年当兵的经历。 反倒是水太凉的钱谦益是东林学子出身,谋刺摄政王载沣未遂的汪兆铭是秀才出身。 别忘了,中原堂口还有句老话叫做: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踏马是什么狗屁道理! 朱劲松心中不爽,脸色自然也越来越冷: 这可是三千多进士! 可是杀掉三千生员可就是亘古未闻的大事儿了! 更关键的是,这三千进士还仅仅只是已经赶到宫外的,路上还有更多没有赶过来的! 而且这些人的背后,那可就是几千个家庭,随随便便又能牵扯到数万人! 一想到几千个读书人及其背后的家庭或者说家族,曾诚就有一种天旋地转的眩晕感。 天要塌了! 这也算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毕竟一次革去几千人的功名跟一次杀掉几千进士的影响比起来,已经微小到连屁都算不上了! 然而朱皇帝却呵的冷笑一声,冷冷的盯着曾诚和刘鹤鸣道: 对于朱皇帝的问题,别说是饱读诗书的曾诚了,就 连行伍出身的刘鹤鸣也知道天子的含义。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从他们聚集在宫外喊着要废除的祖制时,这一切的性质就变了。 逼迫天子修改祖制,就等于是否定朱重八,而否定了朱重八,就等于是从根子上否定了朱皇帝即位的正确性。 否定一个马上打天下的皇帝…… 暗自琢磨了好半天后,曾诚才试探着劝道: 只是曾诚的话音刚刚落下,大殿外却有锦衣卫校尉匆忙赶来,和柯志明耳语几句之后便又快速离去。 朱皇帝呵的冷笑一声道: 柯志明阴沉着一张臭脸,躬身拜道: 完犊子了! 在听完柯志明的话后,曾诚就知道今天这事儿彻底完犊子了,无论之前朱皇帝有没有被劝动,有没有想要改变决定的想法,都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朱皇帝气极反笑,望着曾诚和刘鹤鸣道: 曾诚和刘鹤鸣低头对视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奈——正所谓阎王难救该死的鬼,这些生员放着好好的书不读跑来逼宫也就算了,现在居然还要跑去太庙和文庙哭庙? 这可真是上赶着找死了! 沉默了半晌后,曾诚忍不住微微叹了一声,随后又斩钉截铁的拱手拜道: 朱皇帝不禁意外的瞥了曾诚一眼。 虽然京营入城抓人砍人是肯定的事儿,但是这个命令由朱皇帝直接下达还是曾诚提出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是朱皇帝直接下旨调兵抓人杀人,那么所有的锅就都是朱皇帝的,史书上一个残忍嗜杀的骂名是跑不到掉。 但是由曾诚这个内阁首辅大臣直接提出来,就等于曾诚主动背起了残杀生员的锅,朱皇帝虽然有可能会落下个识人不明的名声,但是起码不会背上残忍嗜杀的恶名。 这中间的区别可就大了,而且曾诚一旦背上这口锅,以后等待曾诚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弹劾甚至是复仇式暗杀。 首先是御史衙门会上书弹劾曾诚擅自调兵、残害生员,都察院也要找曾诚去喝茶,一旦被他们抓到什么小尾巴,等待曾诚的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就算是御史台和都察院抓不到曾诚的小尾巴,被杀掉的那些生员的亲人会不会想着干掉曾诚? 身为大明首辅,又是在大清当过知府老爷的老油条,曾诚不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风险——也就是说,当曾诚提出来这个建议的时候,他的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就在曾诚都已经微微闭上眼睛准备迎接未知命运的时候,刘鹤鸣却忽然笑了一声,望着曾诚说道: 说完之后,刘鹤鸣又正色对朱皇帝拜道: 「但是吧,臣就算再蠢,也记得当年种地时汗珠摔八瓣的艰辛,也记得当年半夜被饿醒却只能靠喝水充饥的苦日子,臣也知晓一个道理——社学 和县学、府学的普及,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能够读书明理,让天下人都有个出路,不用再像我们当年一样只能当睁眼瞎。」 刘鹤鸣又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 说完之后,刘鹤鸣又深吸一口气,对着朱皇帝重重一拜,随后便要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