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艺术的多样性
我是导演,我不比烂正文卷1054.艺术的多样性许鑫其实没和大鹏说死这剧本他投了。 而是直接让送到了艺创中心。 艺创中心要是没通过,那大鹏还得另请高明。 不过,其实艺创中心的门槛也不是说很高,恰恰相反,它并不高,只不过比较繁琐。 就好像一个主题让你写400字作文,别人那边都是看到了题目后琢磨了一下就开始写,但到了艺创中心那,它却还要求你至少写300字的大纲来规划行文结构一样。 厂里之所以会有多轮审核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希望导演糟蹋了一个好故事。 他们必须要对自己想要申请下来的故事,或者想要获得资金的剧本,有着一种明确、条理清晰的认知。 你该怎么拍,要怎么拍,分镜头怎么来,角色特性如何展示等等,都需要跟作报告一样详细写出来。 写出来,通过后,就不能动了。 当然了,也允许你改,但到时候制片人会从拿着你这个报告来衡量。 你作报告是一回事,拍出来是根据这个主题,只不过精雕细琢的锦上添花那没问题。但你书面一回事,电影拍的南辕北辙,那肯定不行。 乍一听,这种要求很扯淡。 毕竟艺术很难被量化。 尤其是真要是碰上王佳卫这种导演,你问他明天拍什么,怎么拍,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呢。 但导演拍摄电影最基本的那几个要素肯定要齐全的。 而这几个最基本的要素,其实就是故事的主要脉络、躯干。无论你在故事情节上怎么花哨,故事性都不会更改。 一旦改了,那就说明整个故事的走向发生了改变。 他们预防的是这种导演乱来的行为。 而这么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更像是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与oLdSchooL的导演中心制的结合版。 但还没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东西。 比较考验制片人的情商与业务能力。 如何和导演交好,如何利用丰富的经验把控电影走向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厂里现在极度缺乏优秀制片人的主要原因。 老人一个萝卜一个坑,一部电影下来,可能马不停蹄的就得忙活下一个项目。而新人却还在成长。 某种意义上……挺难的。 当然了,这话有些扯远了。 总的来讲,在许鑫的记忆里,大鹏那个剧本的故事性还可以。属于悲剧的内核包裹喜剧的外衣。 这种故事只要桥段衔接的好,就是一种非常经典永流传的戏剧模板。 扣着这种内核悲剧外表喜剧的套路,只要不乱来,再加上有厂里的把持,应该效果不会差。 更何况……咋说也是本山老师的徒弟。 那片白山黑水,人杰地灵。 可不能小瞧一个能把一门小众艺术发扬光大的门派。 …… 一杯咖啡下肚,许鑫身上那股疲劳劲逐渐消退。 晚上的晚宴就在酒店里。 实话,没来多少人。 抛开评审团的人以外,就来了7个电影节这边的人。 一来是宣读规则,比如评审个人票选电影信息绝对保密,以及评审环节保密、得奖保密等等。 这都是一些最基本的。 但有些事情其实都是可以稍微活动下。 比如去年,他也是得到了王佳卫的提醒,才知道自己肯定能得一个奖。 只是不知道是什么。 许鑫“扪心自问”,如果天朝电影没得奖,那他肯定守口如瓶。 但如果得奖了…… 我眼睛干,不小心眨眼来了一段摩斯密码,那肯定也不是我的错对不对? 还是那句话。 咱许狗…… 啊不是。 咱老许。 素质有。 但不多。 而晚上的宴席上面,许鑫和詹姆斯下士聊的还可以。 其他人只能说是“热情但陌生”。 包括那位007家族的长公主芭芭拉。 虽然都是评审,但一场饭局就想成为朋友显然不太可能。更何况,《青蜂侠》那哥们还挺尴尬……他知道自己和周杰仑关系好。 而《青蜂侠》烂成那样……反倒显得他不会用许鑫的“朋友”了。 但不管怎么说吧,虽然大家暂时还不算朋友,毕竟才刚认识,但关系却并不紧张。 作为欧洲三大之一的柏林电影节信任他们,邀请、委任他们为64届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评审。 比起私交,大家更在意的是这份荣誉背后的责任。 甚至哪怕许鑫心里期待天朝电影能有好的表现,但就评审尺度方面,他也没任何法外开恩的意思。 好,就是好。 天朝人一不偷,二不抢。 要赢,就要赢的光明正大。 要输,也要让所有人看到我煌煌天威之下五千年文化古国的底蕴与胸襟! 出门在外,代表的就是天朝人的脸面。 他可以丢人。 但绝对不能给自己的国家抹黑! …… 12月1号。 一场雪突如其来的光临了柏林。 许鑫走出了酒店时,看着天空之上飞舞的雪花,忽然脑子里灵光一闪…… “萌萌。” “啊?” 耳朵上带个大耳包,穿着一件厚重滑雪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是打算去滑雪的苏萌纳闷扭头: “许哥,怎么啦?” 她这身装扮其实就是去挪威的装扮。 毕竟一轮审核之后,她就要跟着许哥去挪威看极光。 鸡贼的小助理已经委托苹果姐把自己的雪板提前带过去了。 发誓要好好享受一下挪威的极光和雪场。 哦对,还要拍许多的照片。 这耳包,兔子手套啥的,都是为了去雪场自拍时候看起来可爱才买的。 但这会儿在柏林这场不算特别大的雪花之中,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你今天不该穿这个的。” “啊?为啥?” “你该穿苏联的那种军大衣。” “……” 苏萌嘴角一抽。 隐隐约约觉得许哥这话有点地狱。 但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许鑫这么狗的人,旁边要没个哈士奇,别说别人了,连他自己都觉得寂寞。 眉心三把火的哈士奇一歪脑袋: “那我要不要再扛个红旗一会儿插柏林市政厅的楼顶呀?” “哈哈。” 许鑫笑的很开心。 “那倒不用。今天咱们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金熊的脑袋顶上去!” “……” 苏萌嘴角抽搐了一下。 虽然她知道许哥这会儿的壮志豪情,肯定是觉得俩人这会儿就是攻入柏林的苏军……但问题是大早上起来把旗插的飞起真的合适么? 别毒奶啊。 她赶紧用兔子图案的手套捂住了许鑫的嘴: “许哥,别乱竖FLAG呀!” “哼哼。” 许鑫看了一眼还在等自己上车的司机,忍下了那句“达瓦里希”……他也怕德国人觉得他在种族歧视。 但在上车之前,还是默默的在心里喊了一声: “乌拉!” …… “早安,许。” “早,芭芭拉。你看起来很棒。” “哈哈,谢谢,许。” 金熊奖内部的小放映厅中,许鑫到来的时候,8个评审才到了仨。 不过这会儿时间距离约定的9点半还有半小时,大家也不急。 这次的电影节评审是4男4女。 许鑫就挨着旁边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以《无耻混蛋》一举成名的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坐。 而许鑫刚坐下,就闻到了这老大哥身上淡淡的烟味。 于是他乐了。 昨晚还没看出来,原来这也有烟民。 “哈喽,许。” “嗨,克里斯。什么牌子的?” 都是烟民。 许鑫一开口,克里斯托弗就乐了。 从裤兜里拿出了一包温斯顿。 这烟许鑫在美国抽过,还行,不过没有国内的烤烟那么香。 于是摆摆手,把自己兜里的中华掏出来比划了一下。 克里斯托弗眼里也浮现出了一抹淡淡的好奇。 接着,老大哥看了一眼时间。 虽然许鑫刚坐下来,但他还是发出了邀请: “我们去尝尝?” “哈哈,走。” 于是,俩烟民直接走了出去。 就在外面的垃圾桶前,你尝尝我的温斯顿,我尝尝你的中华。 因为昨天已经吃过饭了,所以也不生分,聊的都是好莱坞的事情。 他似乎知道许鑫和派拉蒙合作了一部电影,但具体的细节倒不是很清楚。 问了问,当得知只有2500万美元的投资时,老大哥便和许鑫交换了电话。直言: “以后要是有什么机会,可以帮他推荐。” 显然,这种体量的电影……在他看来也就是小成本电影。 但他看过《完美》,知道这位去年的最佳影片得主并不是什么简单的导演。 人情和关系其实就是这么处出来的。 而俩人一根烟的功夫,其他几个评委都来了。 看到俩人在抽烟,便打了个招呼后,率先走了进去。 毕竟下雪呢。 而等俩人抽完烟走进屋时,不仅评审们都到了,连工作人员也都到了。 他们要保证放映时评委没有拿任何录像设备录屏,以及负责保管好这些还没上映的电影胶片避免外流。 有点脱裤子放屁。 毕竟评审们也不可能自降身价的做这种事。 但传统就是传统,众人也不在意。 在詹姆斯下士的提议下,众人听从了他的口味选择。 第一部影片,便在他的好奇心下,选择了一部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电影。 很快,窗帘拉下。 光线黯淡之中,一抹……几乎可以说是华丽的色彩映入了许鑫眼帘。 看着极具对称美感,并且色调异常赏心悦目的画面,许鑫低头看了一下手里资料本上的内容。 《布达佩斯大饭店》。 导演:韦斯·安德森。 这人……不赖啊。 …… 凭心而论。 《布达佩斯大饭店》看的许鑫……几乎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赏心悦目。 导演对色调的运用,其实都不是什么特别深奥的技巧。 但偏偏放在电影里是异乎寻常的搭配。 不过…… “你们觉得怎么样?” 詹姆斯下士在电影播放结束后问道。 虽然第一轮评审不投票。 但他们却可以讨论。 或者说出自己的观点,启发其他人。 “……” “……” “……” 众人都没说话。 也不知道是还在思考着这部电影,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许鑫比较倾向于前者。 这电影其实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有点类似茨威格那本《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陆海波给他推荐这本书后,他读过。 甚至仔细想想,片子里面的内核和这本回忆录其实都差不多。 是以这个为灵感改编的? 他正琢磨,就听那边的克里斯托弗说道: “很像是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许鑫扭头看了老大哥一眼。 果然,能来这里的没一个是草包。 大家对这部电影都有自己的认知。 而有他开头,很快,电影就进入了讨论的状态: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古斯塔夫先生所度过的那么多精彩的历险,妙趣横生的旅行,都随着轻飘飘的一句【他们把他拖到车外打死了】变得烟消云散,让人产生一种不论曾经拥有多么美好的经历,终将会被残酷的现实一脚踩碎……我很喜欢这种具有层次感的落差。” “不仅如此,他其中还有对战争的讽刺……或者说对文明与野蛮之间界限的暧昧不清所表达的讨论。第一次俩人乘车遇到的士兵哪怕是在战争期间,都是文明的做法。但第二次不同了,朱波罗卡不再独立存在后,野蛮侵袭了它,所以第二次的士兵就像是野蛮的代名词。冰冷的战争机器之下,无论是何种的艺术或者人性的光辉,都消泯于无形……” “对于一个美国人而言,其实我看待的角度和大家略显不同。它在我看来更像是对老时光的怀念。老时光,老人,繁华的世界中心……整部电影我其实看到了很多隐喻,就像是电影中所说,很多人之所以喜欢“废墟”,并不是因为它曾经的完好,而是这座废墟会被他们的记忆所修饰,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看出来了,那场枪战戏其实拍的很有趣。如果我没看错,他选择的演员、道具、服饰都具备一些指向性……就像是在意指不同时代的人……” 所有人都在讨论。 除了许鑫。 他只是看着黑下来的屏幕在怔怔出神。 直到发现了他在划水摸鱼的詹姆斯下士找到了他: “许,你怎么看?” 随着他的话,其他几个评委都看向了他。 这次的评审里面,有制片人,有导演,有演员……大家都不简单。 虽然是讨论,但其实也有点“各展所长”的味道。 而这里面最年轻的人,显然就是许鑫了。 格蕾塔·哥维格都比他大3岁,是83年出生的。 而一群人在讨论,他一个人闭嘴……不说多少有些不合群吧,但好歹你沉思这么久的时间里,得给一些新鲜……或者说大家没说过的反馈吧? 审视。 或者说……期待。 亦或者是好奇。 目光各不相同。 可眼下的氛围,其实真应了天朝一句老话。 是骡子是马,你出来溜溜吧。 于是,许鑫回过神后,看了众人一眼,竖起了两根手指: “两点其实在我看来比较有趣。” 说着,他还和那个83年的小jiejie对视了一眼: “色彩什么的,我就不说了。我比较在意的是这位导演的拍摄手法。他的拍摄技法……纵观全片,其实百分之90的技巧,都只是横直摇。哥维格女士,你发现了么?” 格蕾塔·哥维格一怔。 见状,许鑫也不追求她的回答,只是继续说道: “这种横直摇在搭配它的对称风格,其实很直观的表达出了一种冷调。哪怕他的色彩用的很绚烂,但这片子的底色却是冷的。刚才法拉哈尼和芭芭拉争论这到底是不是荒诞喜剧的延伸,其实导演在影片里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说着,他也不去概括这到底是不是荒诞喜剧,而是继续竖起了第二根手指: “还有就是……我发现大家都忽略掉了一件事。那就是这部影片所承载的时间段,是3个。一个是现代,也就是作者发表的时间点,一个是作者聆听零与古斯塔夫先生故事的时代,以及最后古斯塔夫和零的经历。这三点的荧幕尺寸是不一样的。 这虽然只是一些小小的改动,但……看的出来,导演在上面花费了一些心思。 众所周知。 30年代的荧幕电影比例是1.375比1。 而60年代,绝大多数影院的荧幕尺寸,是2.35比1。 但到了80年代,所有主流电影院的尺寸是1.85比1。 我想,这位导演所讲述的时间线应该也就在这。” 他没去说什么特别独到的见解。 亦或者是对这片子的整体看法云云。 没必要。 这些人刚才的话语里,其实就能听出来,没一个是简单的人。 而审核电影,也不是什么观点辩论。 我必须要用我的想法说服你,让你加入到我的阵营。 不然咱们就是敌人…… 那是扯淡呢。 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取决于在一段固定的影像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有人看到了火车,有人则在注意沿路的风景,还有人在观察列车上的乘客。 说白了,画面是固定的。但每一帧的固定画面中,电影都蕴藏着可以容纳所有人自己理解的视觉单元。 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什么感受…… 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这就好像一个二百多斤的人用了一年的时间让自己瘦下来,有的人觉得……哇,好励志。 可有的人在一开始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会生出一种“你的胖瘦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凭什么要为你的改变而买单?” 而如果这件事被拍成了电影,并且这件事还被拿出来大书特书的时候,那么别人怎么想,许鑫不知道。 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有病。 一个演员为了角色献身,那是演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如果连这点都要去宣传所谓的竞业或者励志…… 那才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所以,这里大家各说各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 电影节的评审,也不是一场谁说服谁的运动。 评审们觉得谁好,那就投它一票就行了。 而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属于多数人的胜利,但却绝对不是少数的失败。 所以,许鑫只是用一名导演的视角,说出来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他很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它的构图,喜欢它的色调,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以及那种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的江湖气。 是的…… 许鑫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一种……存在于市井之间独有的江湖气。 很有趣。 就像是一个老大爷在门口晒暖,给你讲述起了一段看似荒诞,实则荒诞,可却能引起你深思的曾经。 而听到了他的话后,一些人陷入沉思。 但评审团主席五星詹姆斯下士却并没有。 他只是问道: “那么,说句题外话,如果这是最终审核,你们会给它投票么?” “我不会。” 没想到第一个说出来这句话的,竟然是许鑫。 甚至,他都没有多加考虑。 而见众人又看向了他,许鑫只是微微摇头: “我承认这部影片很棒,他主题很明确,镜头感、视觉感带给了我极尽的享受。甚至在电影上市后,我会买一本dVd回去反复研究。但是……在我的感觉之中,他给的太满了。没有留给我任何思考的可能性,甚至这位导演的对称美学,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桎梏。 其实就像是我刚才说的那样。大家都在讨论它的主旨,它的思想……但这部电影的节奏是他始终强压着我的头在看。 没有共情,没有思索。他没有留给我一丝一毫的延展空间。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比如那段关于废墟、文明、野蛮的思考……但还不够。 它是一部好电影,毫无疑问的。但导演把边界设定的很清楚。我不喜欢这种四处碰壁的感觉。我所有从他电影中诞生的想法,在延伸的重点都会碰壁,这种边界感,是我最不喜欢的。所以我不会。” 罕见的,许鑫直接盖棺定论。 “他很好,但没那么好。当然了,也可能这只是我第一次看,或许以后会更改我的想法也说不定。” 而他话音刚落,一旁的克里斯托弗也点点头: “我和许的观点一样。确实是一部很棒的电影,甚至是我今年看到过的最有意思的电影之一。但就像是许说的那样,导演用华丽的技法讲述了一个很棒的故事。可它塞的太满,留给我们欣赏的地方不多。” “没错。” 伊朗导演法拉哈尼点点头: “我们只能跟随着他的想法走,这太独裁了。我同样不是很喜欢。” “我倒觉得这样的做法很棒。” 83年的格蕾塔耸肩: “如果是最终评审,我会把它列为金熊的备选之一……抱歉,和你们意见不同。但我喜欢这种叙事结构下,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甚至我不赞成你们那种观点。我们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电影,却不是导演的电影。艺术可以包容,但最重要的是艺术家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这部电影,我很喜欢。” “我和格蕾塔的观点一样。” 以童星歌手的身份最开始入行却活跃成丹麦着名演员的崔娜·蒂虹也加入了讨论。 紧接着,有一个算一个,大家就这部片子是否足够进入但最终角逐,以及是否会投票开始各抒己见…… 凭心而论,这才刚放了一部电影,就开始聊这些显然有些没必要。 毕竟这才哪到哪…… 但包括工作人员这边却似乎都不意外。 显然这种场景并不少见。 也确实不稀罕……在他们眼里,就这才只是两边倒。 一边觉得很好,一边觉得好是好,但不够好…… 他们还见过因为一部电影,几个评审吵架吵了一上午,最后对着骂街的呢。 这种cao作……简直毛毛雨啦。 大家就着这部《布达佩斯大饭店》聊了接近半个小时。 最后才在詹姆斯的“调解”下停止了讨论。 原因无他。 第一天上午,大家来的比较晚,9点半才开始。 而这部影片放映完之后,又聊了半个多钟头。 该吃饭了。 詹姆士·沙姆斯这个老家伙就跟刚才的讨论争执源头不是他一样,笑呵呵的用眼镜布擦了擦眼镜: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去吃午餐吧。下午还有几部电影要看呢。” 至此。 关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讨论结束。 很两极分化。 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 可结束之后,格蕾塔在起身后,却对许鑫说道: “许,中午有空没,我和你讨论一下我编写的一个剧本。你刚才有些灵感启发了我……” 台上是“对手”。 可台下却成了朋友。 乍一看还挺荒谬的。 毕竟刚才带头冲锋,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好的人就是她。 但许鑫也不觉得有什么。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通过半个小时的讨论,他觉得不仅仅是他,而是在座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对方”不是什么草包。 这种良性循环的学术交流下,成为朋友并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他爽快的点点头: “好啊。” “哈~这顿我请。各位,我们先走啦。” 很直白的美国妞对其他人挥了挥手。 率先离开。 许鑫礼貌致意,接着跟了上去。 同行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 有真本事,聊得来,顺眼,那就多聊聊呗。 不过这姐们也确实能侃,俩人坐餐桌上就是一顿天南海北的聊。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在说。 说了快一个钟头,1点出头的功夫,大家再次回到了放映厅里。 上午才看了一部,这二十来部电影,可得抓点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