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文人拔刀(三更)
书迷正在阅读:从小欢喜开始的日常、我是反派npc、垂钓世界,我有历练模拟器、我是废柴大师兄、我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一切从转生那只足球队开始、末世模拟器:开局我的老板非人哉、争霸万朝:开局获得赵云模板、灵猫事务所、霸道剑仙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八百三十一章文人拔刀武英殿。 朱允炆摊开西域舆图,手指沿着河西走廊不断移动,在嘉峪关的位置短暂停留,然后继续向西,经玉门关、沙洲,最终点在了敦煌。 朱允炆盯着舆图,目光中透着渴望。 自河西走廊出去之后,通往西域地区,..不是肃州,不是嘉峪关,也不是古老且已经废弃的玉门关,而是这敦煌。 以敦煌为..,可以通过西北、西、西南三条线通向西域。若是大明不能牢牢控制敦煌,只守着嘉峪关,将在西北被迫保持守势,失去了进取的诸多可能。可一旦控制敦煌,西北可以控制哈密,进驻吐鲁番,向西可以经罗布泊,抵达塔里木盆地,进去亦力把里腹地,西南可控制安定、曲先等地。 这是一个战略据点,拥有了这里,大明开拓西域的计划才可施行,而失去了这里,将被迫转为守势,只能依托城关之利作战。 刘长阁求见,连忙送上文书。 朱允炆打开看了看,不由有些担忧,传召铁铉、梅殷、夏元吉、解缙、杨士奇与姚广孝,待几人入殿行礼后,开门见山: 夏元吉有些担忧,连忙问: 朱允炆拿出文书,交给几人,道: 夏元吉松了一口气,十万军队在外,沿途在粮仓取用粮食,这节省了大量民工运输成本,也保证了行军速度,但也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风险,那就是沿途粮仓万一没粮了该怎么办…… 没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官员为了赚点钱,把军粮给卖掉了,比如因为粮食堆积过热,缺乏管理,导致粮仓失火,亦或是抹不平账了,有人点了一把火…… 十万大军啊,一旦没吃的,他们转眼之间就会成为一群恶狼,所过之处,说不得都会被吃干净,他们是有武器的,有战斗力的,在有能吃的东西之前,是不会饿死的。 幸是到了西安,那里是个大型粮仓,供养大军没有问题。 解缙皱着眉头,严肃地说: 夏元吉看向梅殷,梅殷哭丧着脸,对朱允炆道: 郁新点头,进言道: 杨士奇皱眉,问: 朱允炆点了点头,看向郁新: 众人答应。 朱允炆再言道: 铁铉皱眉,开口问: 杨士奇将文书递给铁铉 ,目光中难掩不安: 铁铉沉默了,梅殷等人也陷入了沉思。 现在问题有点麻烦了,若西北情报有误,或帖木儿改变了主意,选择在秋日或冬日出兵翻越天山进攻亦力把里,那帖木儿很可能会在夏日到来之前结束战斗,带大量骑兵进逼大明。 打仗,大明不怕,朝廷对此担忧并不多,最担心的还是后勤问题。朝廷对西北的规划与谋略,是建立在帖木儿夏日出兵的基础上的,这样能让大明与帖木儿的军队尽早决战,而不至于庞大的军力一直耗在西域。 姚广孝打破了沉默: 梅殷、铁铉等人仔细又看了一遍文书,也没发现有什么对策,不由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平和地看着众人,道: 解缙郁闷,不能容之,翻译过来就是我不能容许他这样做,这是一句埋怨的话,一个态度上的话,能算什么对策? 姚广孝淡然一笑,指了指文书: 朱允炆哈哈大笑,从桌案文书中抽出一份: 解缙、夏元吉等人看向姚广孝不由惊讶,这个和尚好是聪慧! 姚广孝并不认为这是聪慧,而是自己实在太了解朱棣这个人,他绝对不是一个嘴里总是嚷嚷有困难的人,他是一个独立的,善于自己解决问题的人,面对困难,他第一个想法绝对不是给朝廷上书要支持,要许可,要各种物资,而是想:我一定能解决。 帖木儿什么时候出征,这个问题还真不只取决于他自己,如果发生了足以让帖木儿震怒的事,他一定会放弃缓慢的准备,选择仓促的进军。 朱允炆看着众人,严肃地说道: 众人领命。 朱允炆下达了一道道命令,责令山西、陕西、四川、河南诸地,全力配合西北军粮与后勤。 西北,哈密。 杨荣看着喝得酩酊大醉的脱脱,暗暗摇头,这个烂泥还真的是扶不上墙,从奴役一跃成为哈密王,从众人鄙视与欺负,成为了享受荣华富贵的王爷,不出意外地,他堕落了。 美酒,美女。 音律,歌舞。 这就是脱脱的生活,从早到晚,一日一日,没有心思管理政务,没有心思去安抚哈密百姓,更没有心思迎合祖母。 他奶奶终究还是他奶奶,看着脱脱如此堕落,而且还目无尊长,没将自己当长辈,便想要将脱脱给赶出哈密去,至于他是回明朝京师,还是死在沙漠里,奶奶的不想管了。 多少年不见,哪里还有什么亲情。 祖母正在秘密筹划,她也不敢将事情作绝,毕竟明廷的力量就在一侧,一旦彻底闹崩,说不得脱脱之前的身份,就成了她的身份。 辜思诚走了过来,对杨 荣低声说: 杨荣只问了一句: 辜思诚摇了摇头。 杨荣笑了,示意自己知晓了。 不久之后,杨荣召集了蔡熊英、陈茂与郑大成,严肃地说明了情况: 蔡熊英打哈欠,陈茂托着下巴不说话,郑大成翻看着几个册子一言不发。 杨荣郁闷,着急地说: 郑大成翻过一页纸,无语地看了一眼杨荣: 杨荣要吐血,什么叫我最能阴人? 感情你们都不需要知道哈密祖母干了什么,即将发生什么,结果是什么,只需要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得,这还真是一群办事的大爷…… 杨荣还是习惯了商议事情,在京师的时候与众人商议,到了西北,与宋晟等人商议,感情到了哈密,自己就是一把手,不需要商议,可以直接发号施令了。 杨荣直截了当地说。 蔡熊英有些鄙视地看着杨荣: 陈茂赞同蔡熊英的话: 郑大成将腰间的刀解了下来,往桌子上一放,当的一声: 杨荣目光中透出一股杀气,伸手拿起郑大成的刀,按下压簧,看着刀锋中自己的双眸,沉声说: 郑大成钦佩地看着杨荣,在这西北烽火将至的哈密,他一个文人竟能安稳地留下来,每日鼾声沉梦,仅凭着这点气度与胆量,就足以令人敬佩。 谁说文人都是怂包,谁说书生无用?这个文人,就敢拔刀啊…… 最快更新请浏览器输入--到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