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沸腾的车间 (上)
1980年的6月份,化纤厂的新车间领导班子已经组成有两个多月了,各项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车间里面新安装的十台473假捻机正在依次试运行,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在人员构成上,除了整个技校毕业生外,又从社会上招工进来100多名新工人,而出去学习归来的青年学生们,也正式地进入了工厂,走进了车间。 她们名副其实地成了师傅,穿上了蓝色的工作服,戴上了白色的工作帽,脚蹬软底工作鞋,每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尽展化纤女工的风貌。 女同学学习挡车技术,男同学大部分都分到了检修车间及动力车间,除了保全工就是电工,虽然也要倒运行,但要比女同学轻松潇洒的多。 蓝波兑现了承诺,动用他父母的关系,让周娟如愿以偿的进了厂部医院,当了一名收款员,这对没什么人脉,学习又不是很突出的娟子来,简直是另一种的喜从天降,高兴的她一直在心里说谢谢你了蓝波。在同学面前小脸也一直挂着微笑,大家都说黑牡丹又盛开了,好美呀! 而从社会上新招进来的100多名学徒工,正在车间的会议室,进行理论培训,原来寂静的车间沸腾了,机器在轰鸣地转动,人在不停的走动,人与人之间在交流的时候,必须附在对方的耳朵上大声地喊,否则对方听不到你在说什么! 六月初一个月的理论学习结束后,开始了实践挡车,地点选在了老车间,因为这里有一台新安装的473假捻机,可以24小时的和老车间的工人们一起倒班,去南方学成归来的小师傅们正在这台机器上挡车,看看锦纶丝纺出来怎么样?是否正常? 空闲之余就手把手地教授新来的徒弟怎样穿转子?怎样升头纺丝?。 厂长下令:只给这帮小师傅们一个月的时间,除了要教会已经在老车间实习过的自己的同学外,每人分两批带新徒弟,每批大约带十二名,进行cao作练习,并且看谁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正品丝来。 厂长的指示就是命令,生龙活虎的小师傅们,带着自己的十多名徒弟,开始了三班四运转的倒班生活。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班带徒弟,自己还很小,却要带十几名徒弟,有多难可想而知。 最难的并不是怎样教徒弟开车升头,而是要在自己所挡的区域把头升好,纺出正品丝来,让徒弟们跟着学。 这是一台新机器,正在磨合期,箱板里的温度时常就会发生变化。 高一点刚升好的头就会齐刷刷地烧断,就得从头再来,稍稍低一点就会出低温丝,就变成了废品,当低温丝从成品丝筒上割掉后,哇,就会出现好大的一团乱丝,好恐怖的。 而一台车四个区,每个区四块箱板,每块箱板有9组增速论。 一个区域有36组增速论,对应出36管滚筒丝,当然它是半成品,要经过再加工后才能成为成品。 一个人,一个区,一个班最多能生产36管丝,每管丝大约零点0.7公斤左右,共25公斤左右,一台车四个人,大约能生产一百多公斤。 为了保质保量的把半成品丝生产出来,八个师傅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班组,每两人一个班,每人两个区,每班二十几个徒弟,跟师傅学习升头挡车。 这个过程太难了,简直可以说,是这帮小师傅们,人生走到这里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刘丹玉记得太清楚了。 6月20日这天,她和江书华上夜班,半夜十二点接班,她们十一点半就到了,做交接班的准备工作,在接班的时候,上中班的罗晓梅和张丽娜看上去非常狼狈。 只见她们汗流夹背的,衣服都湿透了,身上沾满了升头的丝,脸上也是用手擦的乱七八糟的,美人也没了形象,一向感觉有点娇气的罗晓梅更是眉头紧锁,有气无力的向刘丹玉说:“今天的机车太难挡了,总断头,到现在都没有把头完全升起来。”即使很坚强的张丽娜也一脸痛苦的告诉江书华:“今天的车太难挡了,总也断头,要累死了。” 而刘丹玉和江书华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在检查车况的时候,发现应趴在罗拉上的运转的皮辊,竖起了很多,心里不由自主的有点发毛,前后检查完了车的个个部位后,就走上机台,带着徒弟开始落丝,接过了挡车的工作。 开始接班还算好,可是越来越困难,纺好的丝不长时间就会断,她们俩挥舞着引丝条,上下翻飞,蹲下引头、穿过踏板,站起来穿转子、打增速论,勾上挂丝、翻转身落丝,徒弟们也轮流上机台帮忙。 可是不知怎么了,刚升好的丝就开始断头,看仪表的参数都很正常,保全、电工师傅也在检查,却找不出原因来,都是眉头紧锁,一副不知怎么办的表情。 也许上天在考验小师傅们,她们俩什么都顾不上了,根本没有了形象,只是下蹲起立拳打脚踢踹地忙着。 下半夜三点半了,一点好转都没有,江书华把丝头从踏板下拽出来,站起身抬起头和对面的丹玉碰上了眼神,什么都没说,双双眼泪从涨红的脸上滚落下来。 她们放下手里的丝,从机台上走了下来,俩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哭个痛快,书华大声地说道:“今天要把我们累死吗?我们不能这样死干,得尽快想办法,实在不行我就去找电工工段长” 刘丹玉大声地回答道:“好,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累死,得想办法找出毛病,让机器正常才行,难道是上天在考验我们?看看我们能坚持多久?”她们抱了好一会才松开,徒弟们也都现出了恐惧的眼神,二人镇静了一会,书华刚要出去找人,这时,动力车间电工工段长徐师傅被徒弟们从家里叫了出来,在机头旁仔细研究着机器的各种参数,想着对策,试着把温度调低了1/3度,没成想机器很给他面子,头断的少了,慢慢地变得正常了,连轰鸣声都觉得欢快了许多,给了这帮年轻的姑娘喘息的机会。 整个机台的运转终于正常了,刘丹玉和江书华在徒弟们的帮助下加快了升头的速度,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88位丝也全部升完了,上下皮辊也都乖乖的趴在了罗拉上,半成品的滚筒丝也在慢慢的增大,两个小师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从早晨6点半开始更是好了很多,丝的质量也很好,没有发现低温丝,一切正常,她们俩慢慢的回复了体力,有力气跟徒弟们说话了,这几个小时的劳作,让新参加工作的小徒弟们见识了什么是挡车工的辛苦。 两个师傅在每个区域留下一名徒弟看车,查看丝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断头,就要立刻把原丝掐断,以免原丝缠在罗拉上,形成大包,那将非常麻烦,要用特有的勾刀,在飞速旋转的罗拉上把丝包割下来,是个非常危险的动作,弄不好就会把手割破。 其它人都坐在了机台旁边的纸箱子上,跟着师傅学习传转子,其中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米翠兰一脸的凝重,在刘丹玉身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丹玉看着她问道:“怎么了米姐,有什么难事吗?” 米姐静静的看了丹玉一眼说道:“我原来是小学的代课老师,辞了教师的工作来这里做挡车工,我有点迷茫了。” 丹玉睁大了吃惊的双眼不解的问:“老师的工作多好哇,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干嘛要上这里来,回去还行吗?” 米姐摇摇头,刘丹玉看着她:“那就没办法了,只好在这里挡车了,好好学吧!”说完又去教授其她的学员怎样穿转子等工作。 食堂送来了煮的稀烂的面条,平时大家都觉得有点反胃,一到夜班就吃这煮面条,而且很难咽,但是,今天由于过度劳累,不但没有感觉到面条不好吃,反而觉得好香,吃得很欢快,按平时的量吃到肚子里都没有感觉到饱,一个晚上消耗了太多的能量。 不知不觉终于熬到了下班的时间,俩小师傅和徒弟们一起把机器前后里外打扫干净,并没有让下一个班的接班者感觉到有什么不同。 江书华只是很平淡的告诉丙段接班者王淑艳说:“你们有福了,机器刚好,它折磨了我们一个夜班” 王淑艳略加思索说道:“你们受苦了,给我们交的这么好,谢谢了。” 当姑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车间时,看到的是一轮红日早已高高地挂在天上,照在身上好舒坦,姑娘们环顾四周,发现风在吹鸟在唱,工厂里车间在沸腾,道路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忙,江书华一扫一夜的疲劳和烦闷,带头哼起了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歌: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爱情的个儿随风飘荡 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并蒂的花儿竞相开放 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 迎着那长征路上战斗的风雨 为祖国贡献出青春和力量 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