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花钱之法
书迷正在阅读:我没有退役,只是没人要、非正常音乐家、人道之劫、带着三十六个满级号穿越、大唐之开局被李秀宁退婚、我在港岛养小号、北宋之天生反贼、全民闯关、大秦:最穷宰相,始皇求我贪污、闭关十年的我重启人生
也不都是鬼话。 至少,空调扇需要用电驱动是真的。 可李二还是想要。 哪怕近距离看过发电装置,哪怕明白没电这玩意就是摆设,纯废。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颜值高,好看,哪怕弄回去不会吹风,不会转动,静静的当个摆件也是很不错的。 也正因为此,什么西瓜啊,什么草莓芒果冰镇酸奶啊,瞬间都不香了。 哪怕这些都是好东西。 尤其西瓜,眼下尚未传入,见都没见过。 见状,陈远颇为无奈:“秦兄,别这样,没电拿回去真没用。” “没用摆着也好看啊!”李二眼巴巴望着,有些食不知味。 “可放我这不止是好看啊!” “那要不,贤弟你开个价,连那什么电池板一起卖与愚兄?” 是真好意思。 这话一说,别说永嘉了,连长乐都忍不住捂脸,觉得丢人。 李二却觉得这提议很不错。 不是没电么,那我把发电装置一起弄回去不就可以了? 还有灯,房间里的空调,都弄走,这样日子就舒服了。 热不用绞尽脑汁找地方避暑,晚上不用点蜡烛,却能跟白天一样亮堂。 陈远嘴角微抽:“这不好吧,小弟也不是缺钱的人啊,要不,等哪天再签到,给秦兄送过去?” 其实还是有货的。 太阳能的没有,有水力的。 也是很早就买了,安装一样简单,直接丢水里便完事了,基本上有水流就能发电。 只是不太好这个时候拿出来。 李二也不知道这些,闻言想了想,点头:“也好,只是依贤弟看,这下一套签到,要等到什么时候?” “应该不会太久吧,短的话,十天半月,长,应该也超不过一个月。”陈远一本正经说着鬼话,却是眼皮子都不眨一下。 李二一想,貌似也还行,便笑道:“那就有劳贤弟了,不是愚兄非要强人所难,实在是贤弟不住长安,不知这盛夏的长安城到底多热。” 就这么说着,顿时桌上的食物酒水又香甜起来。 冰镇的葡萄酒。 冰镇的西瓜。 冰镇的草莓芒果酸奶。 无一不是解暑圣品,让人吃在嘴里,凉到心上。 这时李二的心态也调整过来,将有钱了却不知怎么花的苦恼倒出。 “四百多万贯……” 陈远琢磨着,感觉,好像也不是特别多。 四百多万贯嘛,以粮价类比,一贯现代社会五千,四百多万贯,也就两百多个亿。 区区两百多个亿,很多吗? 老家小四线城市,房价都过万了,两百多个亿,也就,十多个楼盘。 不过还是问道:“秦兄你怎么想的?” “没怎么想啊,愚兄就觉得,这钱,着实是太多了些,尤其冠名赞助要先行的情况下,想要花掉,着实艰难。” 两条腿走路,却也是分先后的。 而很显然,那种不求经济回报,只求冠个名在碑上占个位置的要优先。 这就使得想要花钱愈发的困难。 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农业生产不能耽误,能调用的民力有限。 陈远便问:“那料钱呢,料钱有没有考虑?” “料钱?” “贤弟的意思是,水泥砂石这些,也要钱?” 这个李二还真没考虑过。 他觉得,给工钱就行了,那些水泥砂石之类,根本没必要给钱。 顶多就是给生产水泥和采挖砂石的人工钱。 这个问题还是太复杂了,一时间陈远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毕竟眼下没有所谓的市场经济,整件事,都是国家统筹。 索性也放弃了,转而言道:“既然作为工钱花不出去,那就囤物资啊!” “囤物资?” “嗯,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好像是有这么一段话吧?” 语出《勾践灭吴》,说的是凡事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不然等到要用的时候再去张罗,恐怕来不及。 只是到底不是学文的,陈远有点记不清出处。 李二却是记得很清楚,闻言眼前一亮:“贤弟的意思是,花不出去的钱,就用来囤积物资?” 陈远笑着点头:“是啊,要是我的话,我就会用来囤积粮食,布匹,盐铁,药材,乃至石炭。 这样好处很多。 首先,钱币存放会贬值,但物资不会。” “贬值?” 这概念新鲜,都没听过。 陈远解释道:“贬值的意思就是,物价上涨,同样多的钱,买不到那么多东西了。” 这样一说就都懂了。 毕竟物价上涨,从来就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可物资永远是物资。 就像一斗米,而今一斗米五文,没准过两年就是一斗米六文,可米本身,一斗还是一斗,没有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钱花不出去,变成物资储存起来,的确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也因此,如果这样cao作,没准备到时候不但可以连本带利把债还清,还能赚一笔。 因为要还的钱只有那么多,利率也固定了,到时候物价上涨,囤的物资清仓…… 真是一笔好买卖。 看李二的脸色,陈远大约也猜到他的想法了,笑道:“秦兄莫不是打着物价上涨后清仓还债的主意吧?” “难道有问题?”李二并未掩饰自己的想法,反问道。 陈远笑道:“没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国家行为,秦兄总不会认为这种事是为了赚钱吧?” “贤弟的意思是,以备不时之需?”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这段说原意是要为将来会发生的战事提前做准备。 但道理是一样的。 一开始陈远提这个建议,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陈远点头:“对,以备不时之需,这是第二个好处。 这样就会使得哪怕闹水灾,闹饥荒,也不至于引发混乱,可以安然度过。 如果说让老百姓富起来,是提高老百姓的抗风险能力,那这种行为,便可当做是提高整个国家的抗风险能力。” “然后呢?” “是啊陈大哥,还有什么好处,一并说出来啊!” “……” 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个道理,前人懂,当下也有施行,毕竟囤粮用于赈灾,实在不是什么高明举措。 但是从来没有提到这样一种高度,更没有哪一朝耗费如此巨大的财力。 而重点在于,似乎这还不是全部的好处。 所以,连长乐永嘉,这会都有点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