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又发财了
书迷正在阅读:我没有退役,只是没人要、非正常音乐家、人道之劫、带着三十六个满级号穿越、大唐之开局被李秀宁退婚、我在港岛养小号、北宋之天生反贼、全民闯关、大秦:最穷宰相,始皇求我贪污、闭关十年的我重启人生
太魔幻了。 一个字,五十万,饶是户头存了八千万,陈远还是有点被砸得眼冒金星,头晕目眩。 这时他也明白了,跟真正的有钱人比起来,他什么都不是。 人家才是真·霸道总裁,他这,顶多就一个个体户小老板。 同样的,沈馨也被砸得有点发懵。 假的啊! 连赝品都算不上啊! 怎么就一个字五十万了呢? 没记错的话,便是一些历代名家传世作品,真迹也没这个价吧? 记得好像看见过,一份宋代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作品,平均算下来,一个字也就十来万。 独独永嘉一点感觉没有。 一来是不太懂行情,二来,那毕竟是李二的作品。 虽说那人腹黑,她不是很感冒,可也不得不承认,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不容易。 天可汗的名号不是吹出来的。 或许单纯的书法他不及大王小王,可是,他有帝王之气加成。 而且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位优秀的帝王,历史评价很高。 而终究,陈远也没太过贪婪。 醒过神来,搓了搓脸:“行,那就一个字五十万。” 男人松了口气,脸上也有了笑容,简单几句话后,开始确认字数。 这个也没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去数。 《兰亭序》,全文三百二十四个字,玩书法作品的,几乎都知道。 不知道也没关系,网上一查,清清楚楚。 所以整幅作品定价很快出来了,全文三百二十四字,单字五十万,总计,一亿六千两百万。 而这一亿六千两百万,连个合同都没有,确定下来,直接安排转账。 公司对私人的转账,扣税两个点,到账总计,一亿五千八百七十六万。 钱到位,人也很快撤了,带着那份也不知该如何定义的《兰亭序》。 办公室里,一片沉寂,好一阵过去,沈馨才吞了吞口水,道:“这,不会是真的吧?” 陈远还是笑了:“应该不是假的,不过这次卖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孝心。” 语落,深吸一口气:“行了,跟我说说这些天店里的情况吧!” 沈馨这才收拾好心情,把这些天的情况如实说了一遍。 主要还是利用上次带来的艾虎菖蒲等,以端午民俗作为切入点,做的一系列cao作。 cao作两方面,一方面,是借助网红属性,进行线上推广,一方面,是订做了不少民俗小礼物,又开展了一系列优惠活动,并联合了商场,做下线的宣传。 然后渐渐的,就有了而今店里的景象,还没开业,便有天南海北的人过来参观,且不乏高端群体。 小小的餐饮店,也成功被赋予了文化与民族传统的属性。 体现在具体的生意上,就是自开业起,一连三天,五百桌,满满当当,全都定了出去。 对此,陈远也表示满意。 正好刚入了一大笔,心情好,便直接通过手机转了两万,笑道:“辛苦了,两万块钱,一万给你,剩下的,餐厅员工一人五百,当过节的红包。” “谢谢老板。”无端端得了一万块钱奖励,沈馨也很高兴,随后员工群里,也热闹起来,一溜的谢谢老板,谢谢馨姐。 陈远也不欲久留,笑道:“明天端午,我可能没空过来,店里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沈馨有些惊讶。 这甩手掌柜,也甩得太彻底了,她做梦都没想到,连开业这么重要的日子,都不打算来。 可一想到之前卖的字,一想到店里被叫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复制品,似乎,又很正常。 或许这餐厅就是倒闭了,他也无所谓吧,但是,我得好好做,不然饭碗就没了。 想着,便笑道:“放心,店里的事情交给我,一定没问题的。” “那,端午快乐?” “端午快乐。” 相视一笑,沈馨起身离开办公室,陈远亦带着永嘉离开。 这时永嘉才道:“是不是又发财了?” 陈远笑:“你说呢?” “我说就是,上次拍卖家具都没这么多。”永嘉笑眯眯,走路的时候,马尾都跟着愉快的蹦跶起来。 陈远莞尔:“那就是吧,没想到居然这么值钱,要早知道,我非得让把整部诗经写下来不可。” “现在回去让写也不晚啊,诗经风雅颂,风一百六,雅一百零五,颂四十,就是一天一篇,也用不了一年呢!” 永嘉一肚子坏水,出着馊主意。 陈远却还觉得不错:“可以试试,诗经受众面广,再是没文化的,也知道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复制来卖应该能赚不少钱。” “就怕没那么多人买。”永嘉又笑。 陈远乐道:“那可没准,你以为那复制品为什么能叫到几万甚至十几万?” “为什么?” “沾帝王之气啊,挂在家里,兴家旺宅,挂在公司,生意兴隆,挂在办公室,官运亨通,没准挂在床头还能生儿子。” 起初陈远也觉得有些玄幻,想不明白,毕竟那玩意连赝品都算不上。 这会倒是回过味来了,人家要的,从来就不是书法作品本身。 从这个层面上说,李二的作品,比二王有价值多了,不论自己用还是拿去送人,都是上上之选。 永嘉差点没笑死:“那你呢,要不要也弄一幅挂在床头?” 陈远乐道:“我看行,好了,走吧,看看有没有什么要买的,没有就回去了。” 说完便开始剁手。 水果。 海鲜。 蔬菜。 饮品。 等等,过去就觉得钱好难赚,而今却觉得,钱好难花,明明买了一堆,钱却没花多少。 …… 一天就这么过去。 转日,端午。 也不知是否错觉,陈远总觉得,这一日的钟声,都仿佛来得更加响亮悠长一些,空气中,也仿佛弥漫着一股子节日到来的喜庆与欢乐。 府里很热闹,早早的,鸟儿便在枝头喳喳叫唤,府里的下人们,精神抖擞,喜气洋洋。 “来来来,都有啊,每人两串糖葫芦,俩粽子,外加一百文。” “拿了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出去耍了,今儿中午,府里不管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