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经略江南(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隆唐笔下文学”查找最新章节!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这个后世人都明白的道理,高顺此时深有体会。 南方和北方不同,因为战乱,齐国的士族势力不强,高欢雄才大略,在建国之初就消除了很多隐患。 随后几位帝王的作死行为,在削弱国家实力的同时,也扫清了不少障碍。 即便如此,高顺也是用了六年的时间,才让齐国做到上下一统,少有不和谐的声音。 可高顺心里清楚,跟随他身边的人,谁能保证以后就不是世家大族,如秦爱、李诠等。 而陈国不同,陈顼在时,自认为可以控制那些势力,和宇文邕一样,扶持了不少力量。 这些势力都是双刃剑,宇文邕活着,没人敢出头,他一死,立刻有人跳出来。 而陈国的势力虽然没出头,战争却催生了他们,没有了朝廷的制约,他们俨然有些独立。 对于新朝本来就没有归属感,新朝还要剥夺他们的利益,齐国的法度他们很清楚,对他们绝对的不利。 所以朝廷的法令,他们视而不见,将来如果派来官员,他们也有办法对付。 无外乎两个办法:控制和拉拢。 要知道官员也是人,也只有一条命,来到一个地方,如果发现当地百姓都不听你的,你会怎么办? 有道是入乡随俗,聪明人也许会融入他们,慢慢感化,可这样做就等于没做,因为完不成朝廷的任务。 这种方式行不通,那就只有强迫了,如果需要官员动武,那还不如让军队过来,只是这样一来必然会流血牺牲。 高顺骑马走在路上,前面是侍卫,身后是官员队伍,再往后是侍卫随从,浩浩荡荡有两千人。 这些人中,有一半是高顺的人,另一半是官员和他们的随从家属,灭了陈国后,虽然领土扩大了,却也留下一个烂摊子。 旁边的马车里,徐陵探出头,看了看外面的景色,摇头叹息一声。 他这次回去,自然是辅佐高顺的,作为陈国的宰相,没有谁比他更了解南方的情况。 可也正是因为了解,他也知道此行的难度,就连他都有些不理解,高顺为何变得这么客气。 李诠跟在高顺旁边,比他慢了一步,回头看了看徐陵,发现他看向前方,这才收回视线。 高顺余光看到了这一幕,忽然笑道:“孝穆公可是担心无颜见江南父老?” 高顺一句话,徐陵顿时老脸一红,说实话他真不想回去,可架不住高顺劝说。 “殿下果然明察秋毫,老夫的确惭愧,不知殿下能否放老臣一码。” 高顺很干脆的地摇头,心说好不容易抓到一个厉害人物,怎么能不好好利用,自己对南方可是不太熟。 再说了你都投诚了,现在是齐国的大臣了,高顺心里盘算着,这次事情解决之后,徐陵也就和陈国的救势力划清界限了。 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曾经陈国的士族和豪强,其中有不少都是徐陵的同事,只要他出手,就彻底回不去了。 一旦徐陵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和高顺绑在一起,高顺这是在考验他,通过了或许可以入阁,如果通不过…… 高顺笑着看向徐陵,眼神有些玩味,徐陵心中叹气,他如何看不出高顺这是在考验他。 队伍继续前进,前面是西楚州,过了西楚州就是长江,渡江之后就是建康。 看着沿途的风景,人们心思各异,高顺曾经也走过这条路,那时候他才十三岁,是以使者的身份走的。 曾经的他以为自己可能九死一生,结果他发现他高看了陈顼,陈顼并没有为难他,否则就没有后来这些事了。 话说陈顼在受伤后被送到邺城,虽然太医院努力医治,可陈顼坚持了几天依旧去了,一代帝王无声谢幕。 高顺偶尔还会想,如果当初齐国为难他会怎么样。 “徐公是否还记得,孤当初出使陈国,本以为会履薄冰,没想到竟然没人理会。 说实话当时我已经做好了留下的准备,可你们竟然不重视我,难不成是看不起我?” 高顺和徐陵的马车齐行,透过车窗问徐陵,徐陵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其实当初朝中有很多人说留下高顺,但又有很多人觉得,高顺一个宗室子弟,又不是庶出,留下了又有什么用。 当时陈顼也这样认为,他觉得高长恭不会篡位,高纬的皇位无人动摇,这个想法得到很多人赞同。 徐陵大致一说,高顺心中想笑,这就是皇权么,虽然没后世那么夸张,可依旧有很多人认同。 高顺想起了一句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现在的人有几个能做到,又有多少人会认为理所当然? “徐公,假如当初我没有回去,一直被困在陈国或者被人杀害,我父皇也没有继位,你觉得齐国会是一个局面?” 徐陵一愣,开始思索高顺的问题,假如没有高顺的话,也许齐国的皇帝还是高纬…… 徐陵想象不到,但高顺却知道。 “高纬当皇帝,和那宇文赟差不多,他根本不配当皇帝,而且受小人蛊惑,我父皇和斛将军都要受害。 没有了这两位,徐公觉得大齐能挡得住两国的联合,或许齐国早就灭亡了!” 徐陵没有说话,他知道高顺说的是事实,高长恭和斛律光是齐国两大柱国,也是两尊门神。 “孤就是看出其中危险,为了自身安危,也是为了齐国,劝父王继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活下去。 而徐公再想一想,如果齐国灭亡之后,陈国又是什么处境,宇文邕如果没死,周国还会乱么?” 徐陵看着高顺,眼神有些惊愕,高顺小小年纪竟然想了这么多事,这分明是有一统天下的野心! “徐公不知道宇文赟是怎么死的吧,说来有些可悲,是被他的儿子害死的。 虽然没有直接害死,却也让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徐公不妨想一想,若有朝一日你们那位太子继位……” 高顺说到这里停下了,他说的每句话都语出惊人,仿佛一道道雷霆,响彻在徐陵心里。 “太子继位……” 想到陈叔宝地德行,徐陵知道陈国灭亡是早晚的,而高顺为什么说这么多,难不成是他在背后cao控一切? “宇文赟继位,不理朝政,贪图享乐,外戚杨坚掌握大权,宗室实力为了夺权,不惜发生内斗!” 高顺一边说一边笑,好像很自豪的样子,他心中的确有些小得意,周国的矛盾到现在还没解决。 在他的授意下,李天罡不断给宇文宪出谋划策,甚至告诉了他鲜为人知的九字诀。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宇文宪听到这几个字如获至宝,慢慢整合手下势力,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他只要龟缩不出,杨坚就很头疼,哪怕是各自为战,杨坚也拿宇文宪没办法。 宇文宪以黄河为界,开始游说诸刺史、总管,大有割裂周国的架势,很多人已经开始动摇了。 每次想到周国的局面,高顺都想笑,甚至他告诉秦爱等人,如果发现谁露出败迹,就出手帮一把。 所以现在的周国,已经不是简单的博弈,杨坚心里很清楚,几次写信劝降,奈何宇文宪根本不理会。 宇文宪的目的是让宇文赟退位,自己当皇帝,杨坚若是同意了,决不会有好下场。 杨坚此时甚至有些后悔,为什么没多隐忍两年,以宇文赟的昏庸无道,这些宗室早晚被废。 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他一直谨小慎微,是什么时候被推到风口浪尖的? 杨坚想了很久,终于想清楚其中的关键,那就是高顺!隆唐最新章节地址:隆唐全文阅读地址:隆唐txt下载地址:隆唐手机阅读: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喜欢请向你的朋友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