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当局者令局外人迷
锦衣状元正文卷第七百五十八章当局者令局外人迷当晚,孙交府宅。 刘春来访,这倒不出孙交意料,但刘春登门的目的,却让孙交预料不到。 刘春将来意大致说明。 孙交皱眉问道: 刘春叹道: 孙交摇头苦笑。 你刘春说话还真直接。 你们内阁五个人需要一致对外? 可问题是,另外四个把你当自己人吗?就好像我跟你们就可以步调不一致?明摆着把我当朝局之外的人了呗? 刘春其实很抱歉。 明明二人才是最好的利益同盟,现在他却代表内阁代表杨廷和,前来游说孙交,如此显得他刘春要站在孙交的对立面一般。 孙交眯眼打量刘春。 不是我不要误会,是你在强行解释吧? 孙交带着些许阴阳怪气调侃道: 刘春摇头: 孙交冷声喝问: 刘春急忙说明: 禹学是陈九畴的表字。 孙交一听瞪大眼,好似明白到什么,言辞激烈: 刘春看出孙交对此事的抵触。 不是说孙交对这件事有多大的看法,明显是孙交不想趟浑水。 你们君臣斗法是你们自己的事,关我这个在朝廷混日子的老家伙什么事?你们别把什么事都往我这个局外人身上牵扯好不好? 刘春无奈道: 孙交一听,顿时明白到什么。 杨廷和是想让唐寅早点滚出朝堂,但又不想牺牲太多利益来交换这件事,尤其是安排陈九畴把宣大军权拿到手,是杨廷和的既定战略,怎么变,杨廷和好像都不想再这件事上做妥协。 能妥协的…… 反而是西北地位更为重要的三边总督李钺。 谁让李钺不是彭泽派系的人,也不是杨廷和的得意门生,只是个到了西北不得不向杨廷和于彭泽派系靠拢的边缘人呢? 孙交道: 刘春一阵无语。 就算有些事的确是那样,你孙志同也别说得太过浅白 行不行?大家都在朝堂上混,各自留点面子不是挺好吗? 孙交笑了笑道: 刘春问道: 孙交道: 刘春听了这话,就跟听天书一样。 什么皇帝接受,有的人却不接受? 有的人具体是指什么人? 孙交叹道: 刘春继续无语。 孙交说自己旁观者清,而刘春自己却不觉得他是当局者迷,但现在回想一下,他还真没往臧凤身上想。 刘春眼神迷惑。 孙交说出自己掏心窝子的话。 他不想在京城待了,但朱浩给他设计的,是等杨廷和致仕后,帮助新皇完成新老交替,到那时再走。 现在朱浩不在京城,孙交发现好像少了精神寄托一般,哪怕是朱浩回到京城也只是偶尔能跟他说几句话,情况也大不同。现在孙交很想让朱浩留在京城,二人闲来扯皮一会儿,也是饶有兴致。 刘春叹道: …… …… 杨廷和本意是让孙交出来当中间人,跟新皇做西北权力上的谈判和拉扯。 但孙交不愿当和事佬。 杨廷和没辙,只能让人当着朝堂上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亲自跟朱浩谈判。 翌日早朝。 所有议题都还没开始之前,杨廷和就先走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提到了唐寅请辞回乡静养之事。 朱四道: 遇到外官请辞,十有八九皇帝不同意,尤其像唐寅这样在宣府干得好好的,并已成为新皇左膀右臂的情况,皇帝更是没理由要自断一臂。 杨廷和道: 朱四没跟杨廷和吹胡子瞪眼,更像是心平气和的进行辩论。 杨廷和摇头: 朱四道:「那好,就当时惯例,总归唐寅在内三关一战中,有功吧?他功勋卓著,非但不嘉奖,还要让其致仕?天下人会怎么想朕?觉得朕鸟尽弓藏?还是评价朕嫉贤妒能,没有识人之明? 杨廷和道: 朱四对答道:「朕没想好如何任用他,但绝对不会低于他现在的官职,朕离不开他,所以有些人想让 他到南京当什么太常寺少卿,等于就是在跟朕作对。朕不想再听到相类似的建议。」 君臣间来回拉扯。 这下连六部尚书好像都没资格出来说话了。 朱四跟杨廷和,一君一臣对话,看似语气平和,实则火药味十足。 杨廷和道: 到此事,杨廷和终于出牌了。 咱谁都别留了。 没有李钺,也没有唐寅,也不想什么陈九畴和臧凤谁去当合适了,咱就直接一点,把三边总督和宣大总督一并给裁撤,让巡抚代地方事务,干嘛要找个超脱于地方军务之上的大佬呢? 各地军务在非战时,不需要互相协同,有总督在西北,总会厚此薄彼,哪一路都会觉得自己是吃亏的一方。 朱四突然没来由一笑: 一句话就把杨廷和给噎住了。 若是总督职位撤了,那各边巡抚就是话事人。 杨廷和要的就是,弃大保小,循序渐进。 只要各地的巡抚职位在手,西北也便等于是他的囊肿之物。 但小皇帝又不是傻子,怎会让杨廷和这招得逞呢? 朱四道: 皇帝把这话挑明,其实是告送在场的大臣,咱是时候谈谈条件了。 不能说杨廷和理解了这是交易,而别人不知道,他杨廷和就可以再朕面前装糊涂玩阴谋诡计。 朱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