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有条件的坚持己见
锦衣状元正文卷第七百一十七章有条件的坚持己见京城。 杨府书房,杨慎带来了余承勋的亲笔书函,将其交给杨廷和。 杨廷和简单看完,未置可否。 杨慎道: 杨廷和面色有些阴冷。 其实余承勋报上来的内容没什么稀奇的,不过就是骆安去南方的目的,皇帝以骆安为特使,前去见杨一清与谢迁,都在杨廷和的预计内。 杨慎则显得很积极,毕竟从某种程度而言,余承勋和朱浩都是他的人,二人在南京是否能把差事办好,涉及到他的脸面。 杨慎的意思,南京守备勋臣的职位,关乎大明整个东南地区安稳。 若是新皇把南京军权拿到手,等于说江南成了新皇的地盘,新皇在南京委派官员、用兵调度、钱粮征集等,都会有极大的主动权,而杨廷和则会彻底失去江南这块富庶之地的控制权。 得天下者,先得兵权,这道理是个人都明白。 杨廷和道: 杨慎一听,这是在考我? 杨慎道。 杨廷和冷笑不已: 没见过本人,其实也就等于说,还是见过成国公府的使者。 杨慎道: 杨廷和皱眉。 杨慎道: 杨廷和对余承勋的做法多少有些不满。 杨慎叹道: 杨廷和冷冷道: 杨慎一听。 原来在父亲心目中,有了一种非我党羽即是敌人的想法? 这很危险啊!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传来杨惇的声音:「父亲,礼部的毛部堂在外递了名帖,您见是不见?「 杨慎听到弟弟的声音便有些厌烦。 现在弟弟都还没考中进士,却不时为父亲做事,杨慎心中一直有根刺,觉得父亲对自己的相助不多,甚至有时对自己的信任也没多少,反而是对举人出身的弟弟,却始终信任有加,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 杨廷和稍作整理,便要去与毛澄会面……要见礼部尚书这级别的官员,在自己的书房可不行,得去正堂,礼数才算充足。 ........ .......... 杨府正堂,毛澄一脸严肃来相见。 等坐下来,单独叙话,毛澄将朱四将其召到宫中所言,和盘托出: 杨廷和听了后,眉头紧锁。 要知道大礼议之事,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确定后,就未再提及。 谁都觉得,小皇帝在确定兴献王为兴献帝后,也不再苛求,至少给他爹争取帝名争来了,只是少了个字罢了,而且也为其母亲争取了的封号。 这都还不满足? 居然在这节骨眼儿上,提出要以兴献帝为皇考? 甚至还要加皇帝帝号? 毛澄道: 杨廷和打量毛澄,问道:「你这是何意?「 毛澄苦笑道: 杨廷和道: 毛澄望着杨廷和,不知杨廷和为何会有如此论断。 杨廷和就没说,现在因为西北军务紧急,正是需要朝廷上下一心的时候,这时皇帝提出重新议大礼,明显就是用此来要挟文官,让文官妥协。 但这明显是要拿大明的国运来赌,在杨廷和看来,皇帝非常任性胡闹,一点也没有明君的风范。 毛澄道。 杨廷和皱眉:「陛下为何要对你说这些?「 毛澄一脸无奈: 毛澄其实也很迷惘,小皇帝这是要干嘛? 跟我单独谈议大礼的事就算了,还把唐伯虎的事告诉我,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般,他是觉得我会像孙志同孙老头那样遇事三缄其口? 就算我跟杨介夫之间有一些误会,但有了事,我还是会第一时间来跟杨介夫说啊。 杨廷和琢磨了一下,突然鼻子里发出冷冷轻嗤的声音,道:「陛下这是觉得自己翅膀硬了。「 毛澄更加不解。 你杨介夫思索半天,就从这些事,得出这么个结论? 杨廷和道:「陛下是觉得,他已能控制京师,也能控制西北,甚至连南京都在其手,已无所顾忌,要跟朝中老臣谈条件了……这不是跟你商议大礼之事,而是对整个朝堂的人下最后通牒啊!「 毛澄倒吸一口凉气,道: 虽然毛澄还在替小皇帝说话,但他知道,一旦杨廷和有了如此想法,以自己的能力,很难去改变什么。 其实杨廷和的分析顺理成章,很有道理。 毛 澄突然意识到,杨廷和的话语中好像有些此以歧义。 好端端的,怎么提到皇帝已把南京掌握在手的言论? 「宪清,我知你在议礼之事上,受到的压力不小,但你一定要坚持住,这朝中谁都能松懈,唯独你不能,无论陛下说什么,你只需坚持到底便可。至于旁的事,我会酌情处置。「杨廷和用言语去安抚毛澄。 毛澄起身,点点头表示同意,但心里还是有根刺。 你杨介夫其实就是跟我说,我负责我自己的事,别的事不想让我掺和呗?连跟我说一声都不行? 就这样,还想让我对你推心置腹呢? 杨廷和道: 又在提醒毛澄,现在一碰到大礼议之事,你就跑来跟我说,弄得好像大礼议就由我杨某人一人负责一般。 你作为礼部尚书,只要坚持原则不动摇,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虽然这主见是我赐给你的。 毛澄道: ......... ........ 杨廷和跟毛澄见完面,心里也有数了。 无论新皇作何感想,至少杨廷和总结起来,现在小皇帝已觉得自己能独当一面,开始要跳过他杨廷和办事,君臣以往只是小有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激烈争锋的地步,只怕这面对面的争锋就要起了。 杨廷和觉得,皇帝见毛澄,有些cao之过急,如此他杨廷和提前得知消息,可以早做准备。 第二天朝议时,杨廷和主动提出南京防备的问题。 重点提到,魏国公徐鹏举在南京守备任上,并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并以其年轻为由,要加强对其管控,虽没有明说要把此人给撤换掉,但话里话外其实透露出这意思。 杨廷和可不是故意把徐鹏举往新皇势力那边推。 其实他就是想让徐鹏举知道,真正能左右江南局势之人,是他杨廷和,而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皇帝。 遇到事的时候,小皇帝是保不住他南京守备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