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孙老头也有倾向
锦衣状元正文卷第六百九十章孙老头也有倾向指望朝廷出钱修铁路,明显行不通。 自行筹措,开销又太过巨大……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朱四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朱浩笑着说道, 朱浩给朱四画了个大饼。 作为少年郎,朱四跟朱浩一起长大,对朱浩描述的那些新奇的东西从来都是心向往之。 这种信任,可不是那种半途认识的名臣、名儒所能比拟。 相识于微末,朱浩以往画下的大饼,正一步步实现,朱四自然认为朱浩不可能诓骗他,也就认同修铁路利国利民,虽然可能朱四都不知道这会给大明带来多少改变,只觉得这是一件新奇有趣且正确的事。 …… …… 唐寅听说这件事后,觉得朱浩异想天开,又跑来教训。 朱浩笑道: 唐寅被问住了。 朱浩道: 唐寅一怔,问道: 朱浩叹道: 蒸汽机能解决的就是火车和轮船。 想上天,非要有内燃机不可。 飞机这东西非常复杂,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太多了,什么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材料学、机械加工、发动机原理与结构等科技树都得点亮,得靠几个世纪的技术积累,无数人为之努力拼搏,才有机会俱现。 朱浩又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再说了,就算前世是航空专业毕业,也不可能熟悉飞机的每一个零件,让其自行制造……省省吧。 唐寅深刻感受到朱浩强烈的进取心。 那时一种改变时代的勃勃野心,唐寅自问跟不上朱浩的节奏。 唐寅觉得,眼下在朝当官就已身心俱疲,遑论其他?最好早点结束手里的差事,回乡颐养天年,好过于天天跟人勾心斗角。 …… …… 转眼就是八月十五。 这天,朱浩带孙岚回去跟母亲和姨娘团聚,一家人坐下来吃了顿团圆饭。 最近朱四说要为朱浩的母亲和姨娘争取诰命,被朱浩回绝,这时候……他三年都没考满,暂时不忙玩这些虚的,免得引人怀疑。 等杨廷和倒台,他有大把机会争取,虽然朱娘和李姨娘在此事上比较在意,但她们毕竟年纪不大,不必急于一时。 当然,朱娘和姨娘的心情朱浩完全可以理解,守了半辈子寡,儿子培养 成材了,自然想争取一点身外名。 诰命对于这时代的女性来说,那时最高的荣耀。 朱浩带孙岚到了家。 朱娘最关心的自然是什么时候抱孙子,拉着孙岚的手就问个不停,搞得孙岚很尴尬。 小夫妻间,连正式的圆房合卺都还没完成呢,就想要孩子? 凭空制造个出来么? 朱浩替孙岚解围。 朱娘蹙眉: 朱浩叹道: 听到这里,朱娘顿时怂了。 相比于自己跟儿媳妇说上几句知心话,还是让儿子去跟老丈人多接触一下比较好,儿子的前途比什么都重要。 等小夫妻俩吃完中秋团圆饭出门来,孙岚期冀地问道: 朱浩随口说着,招呼马车过来, 孙岚一脸严肃地道: 朱浩看着孙岚,摇摇头: 孙岚琢磨一下,点头表示同意。 回娘家探亲,又不是异地,都在京城,平时回娘家看看怎么了? 娘家和夫家人都知道,朱浩不在意,孙交也不在意,那自己在意什么? 孙岚道。 朱浩没好气地道: 很快到了分道扬镳时,孙岚突然想到什么,问道: 朱浩本都已踩上马凳了,闻言回头打量孙岚: 孙岚没说什么,显然她也是道听途说。 说完,朱浩上马车而去。 跟孙岚解释? 没那必要! 至少目前二人尚未到那地步。 …… …… 孙交近来很生气。 因为朱浩见朝鲜使节闹出外交纠纷之事,孙交认为是杨慎在背后搞鬼,不然为何杨慎不带别人,偏偏带朱浩去。 杨慎作为正使的情况下,为何会是朱浩出面朝鲜使节? 孙交先前便看不惯杨慎,经过这次的事,他更觉得杨慎一心要陷害自己女婿…… 不知不觉间,孙交逐渐把朱浩当成自己人看待,倒不是说他知道朱浩为新皇做了很多事,而是觉得,朱浩的确大有前途,这样一个能干的女婿,未来必定前途无限,能够庇佑孙家后代,慢慢变得欣赏起来。 只是平时孙交嘴上绝对不会承认罢了。 八月十五下午,孙岚得到朱浩首肯,回来见家人。 孙交本来很高兴,得到家里通知后,他早早就从户部衙所回来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女婿没来,但女儿回来也一样,正好可以问问,朱浩平时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女儿嘴里 套一些话出来,看女婿是否真有本事。 孙元和孙京两兄弟也都回来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想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孙家人的平静。 杨慎。 中秋佳节阖家团聚时跑别人家里拜访,按照孙交的想法是,你有事不能等以后登门? 正恼火你没事给我女婿挖坑设陷阱呢,你这分明是找上门来挨骂啊 所以孙交在正堂见到杨慎时,黑着一张老脸,不打算给对方任何好脸色看。 孙交的话,充斥着一股戾气,但杨慎恍若未闻,客气地拱手: 孙交没等杨慎把话说完,伸手打断, 杨慎哪能听不出来,孙交是在找他麻烦。 杨慎有些奇怪,我哪里招惹到你了? 我可是代表我父亲来跟你商量公事,没说要I礼遇,公事公办就行,这么敌视算哪般? 杨慎道: 孙交越发来气了。 臧凤当宣大总督那会儿,户部想给宣大一线调拨物资,难上加难,尤其是之前夏粮收获后调拨价值十五万两银子的钱粮,皇帝主张宣大和三边各一半,结果杨廷和一群文官群情激愤,全都是反对声,说宣大防务没那么着紧,三边重要,三边承受的压力更大…… 最后朱四拍板,决定还是一边一半,后续宣大战情捉紧,又补了一批钱粮过去,结果文官们又是一通反对……要知其中部分钱粮还是新皇从内府调拨的,可见文官行事有多不靠谱了! 现在轮到杨廷和的门人陈九畴上任宣大总督,说出的话就跟放出去的屁一样不记得了? 想让户部出血? 想得美! 把我孙老头当什么人了? 我是朝廷的户部尚书,不是你们杨氏的户部尚书。 这件事,我说什么都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