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下读书人的座右铭(求订阅)
刚一走进前院,李医就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三十岁左右的中年文士,正在教一群女童练字。 那些女童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只有五六岁而已。 她们用来练字的工具,并不是笔墨纸张,而是一根形似毛笔的细木棍,以及框起来的细沙。 字虽然写的歪歪扭扭,但那些女童却很认真。 教女童写字的那位中年文士,教的也很专注,以至于并没有注意到李医的到来。 而在旁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位气度儒雅的中年文士,正在教另一群女童诵读文章。 她们诵读的,正是荀子的《劝学》。 那群女童的年龄稍大一些,应该认识一些字,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书。 自从活字印刷术被李医发明出来、并迅速推广开来,各类书籍的数量就开始暴增,价格却下降了许多。 就算是普通老百姓,现在也能买的起书籍了。 这种情况之下,士族再想垄断知识和文化,已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越来越多出身庶族、出身平民的人才,如同潮水般涌现而出。 就在那些女童认真学习的时候,站在屋檐下的几个女人,正羡慕地看着这一切。 “咳咳” 高内侍故意咳嗽两声,打断了正在进行的教学。 李医转头看了看他,随即低声说道: “这样的事情以后少做,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学习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宜打断” “不能因为权势,而阻挠知识的传承和传播” 高内侍脸色一变,连忙躬身请罪。 “请公子赎罪,老朽知错了,绝不敢再犯” 就在他们对话的同时,那两位中年文士和众多女童,全都转头看了过来。 看到是李医,那两位中年文士都惊喜不已,立刻迎了过来。 很显然,他们认识李医,之前或许在什么地方见过。 女童中也有几个人认识李医,都满眼惊喜之色。 三两步之间,两位中年文士已来到近前,恭敬地鞠躬施礼。 “见过公子” 李医看了看这两位,微笑着拱手说道: “不必客气,两位先生辛苦了” “两位先生高姓大名,家居何地?” “来长安多久了?可否习惯这里的气候?” 这是两位来自外乡的文人士子,从口音就能听出来。 正因为如此,李医才会如此询问。 “劳公子关心,吾等愧不敢当” “在下赵放,来自蜀地,四月来的长安,已逐渐习惯了长安的气候,” “在下上官仪,陕州人士,自幼迁居江都,到长安已有两月,还算习惯” 两位文士自我介绍一番,也感谢了李医安排的这个差事,解决了他们在经济上的一些困难。 听着他们的介绍,李医眼中不禁闪过一片惊喜之色。 他没想到会在这里碰见上官仪,这可是未来的大唐宰相,可惜死在了武媚手里。 上官仪不但是未来的大唐宰相,也是一位著名的初唐诗人,开创了上官体诗风,还是著名的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 相比而言,他的孙女上官婉儿更有名。 那可是华夏历史上著名的‘巾帼宰相’,非常罕见的一位才女。 上官仪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显然是来长安赶考的。 在明年初的科举考试中,他就会进士及第,被授为弘文馆直学士,因本身卓越的才华,从此青云直上。 想到这些,李医不禁多打量了上官仪几眼,不过也没露出什么破绽。 随后,他就跟上官仪他们闲聊了几句。 通过闲聊得知,这两人的确是来长安赶考的,顺便四处游学,开阔眼界。 在唐朝,文人士子都会四处游学,增长见识,结识各地才俊,这再正常不过了。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未来的诗仙李白,一辈子都在四处游学,足迹踏遍了整个天下! 上官仪他们一路游学来到长安,准备结交一下各地士子,拜访名师,等着明年初的春闱开始。 在此期间,恰好碰到大唐公司的管事去崇仁坊招先生,来教授这些刚脱离苦海的女童识文断字。 听到这个消息,两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报名参加了选拔。 当然,他们多少也有一点其它想法,比如通过这个机会结识医公子。 经过一番选拔,最终被选上的几人里面,恰好就有他们两人。 两人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教书先生。 从那以后,他们每天都会赶来这里教这些女童读书识字,倒也乐在其中。 就在李医跟他们闲聊的同时,院子里那些女童和仆役,都好奇地看着李医,每个人都满眼崇敬。 对于李医现在的形象,起初她们都觉得很奇怪,有几个小女孩还窃笑了几声。 没一会功夫,她们就已习惯。 此时,李医也已走进前院。 他径直来到一个女童的身边,看了看写在沙子上的字,随即微笑着点了点头。 “字写的很好,透着几分灵动,不过还需努力” 话音未落,那个小女孩已跪了下来。 “谢公子夸奖,小女子愧不敢当” “也感谢公子的救命之恩,让小女子得以离开青楼,重获新生” 说着,这个小女孩就已哽咽,并开始不停磕头。 之前在青楼时,这些女童或多或少都受过一些训练,懂得一些礼仪。 虽然这些所谓的礼仪透着几分风尘味,但李医并不打算去强行纠正和改变。 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随着这些女童学到更多知识,那点风尘味很快就会消失不见,被更好的气质所取代。 随着这个女童跪下,院子里所有女童都跪了下来,每个人都泪如雨下 尤其来自潇湘阁的那几个女童,哭的更是大声,并不停冲李医磕头谢恩。 李医伸手将身边这个女童扶了起来,然后微笑着朗声说道: “大家都起来吧,不要再哭了” “你们都已脱离苦海,应该高兴才是,而不是哭泣” “曾经的那些苦难,都已经过去了” “从此以后,你们可以展开新的生活,那必将十分美好” 那些女童并没有立刻站起来,而是重重地磕了几个头后,才陆续起身。 等她们所有人都站起来,李医又接着说道: “你们就在这里放心生活、学习和成长,其他事情都不用考虑” “没人再敢伤害你们,我会派人保护你们的安全” “也会帮你们寻找家人,然后送你们回家,跟家人团聚” 刚说到这里,旁边那个小女孩就哽咽着说道: “公子,我就是被亲爹卖给人牙子的” “我不想回家,就想呆在这里,求公子不要赶我走!” 说着,这个小女孩就准备跪下求情。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女孩也纷纷哭了起来,并大声求情,希望继续留在这里。 她们之中的有些人早已没有家、没有家人了,有些虽然有家,但家人却没有半点人味。 或者根本就不记得自己家在哪里了,各种情况都有。 李医伸手拉住身边的这个女孩,又扫视了一下其余那些女孩,然后沉声说道: “大家不用担心,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处理” “如果你们是被家人卖掉、或者已没有家、再或者根本不知道家在哪里” “那样的话,你们可以继续在这里生活,直到长大成人” “只有那些想回家,家人也愿意接她回去的女童,才能离开这里” 随着他这番话,那些满面惶恐之色的女童,这才止住哭声。 她们纷纷擦掉眼泪,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就在此时,旁边一个小女孩突然怯生生地说道: “公子,我们这么多人,每天都吃掉很多东西,肯定要花很多钱” “但我们没有钱,不过我们可以端茶倒水,干点杂活赚钱” “只要公子不赶我们走,让我们干什么都行!” 看着这个只有六七岁的小女孩,看着那副楚楚可怜的模样,李医顿时感到一阵阵揪心的痛。 站在旁边的上官仪等人也一样,都满眼悲戚之色。 李医上前两步,轻轻摸了一下那个小女孩的脑袋,温柔地说道: “小meimei,谢谢你为哥哥着想,哥哥很感动” “但钱的事情不用你们担心,更不用你们出去挣钱” “你们在这里的所有吃穿用度,都由我来负责,这根本不是问题” “眼下你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里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健健康康地长大” 听到这话,那个小丫头立刻用力点了点头。 “嗯!我听公子哥哥的” 其余那些女童有样学样,纷纷点头答应。 紧接着,她们脸上就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如释重负一般。 站在一旁的上官仪等人,则纷纷长揖到地,高呼公子仁义,一个个也感动不已。 就在此时,站在旁边不远处的那几个女人,突然齐刷刷地跪了下来。 “求公子开恩,让额们的娃娃也能来这里学点文化” “额们的要求不高,能识文断字就行” 其中一名女人恳切地说道,并用力磕了个头。 李医看了看她们,随即微笑着说道: “这些女童的情况特殊,你们也知道” “考虑到这种情况,你们家里的娃娃还真不能来这里学习” “但不用担心,只要是长安百姓的娃娃,都有上学堂的机会” “我准备建造若干所小学堂,最多再有三五日,第一批小学堂就将建成” “其中一所恰好就在布政坊,到时你们就可以把自家娃娃送去学堂” “学堂不收钱,还管中午一顿饭食,这样你们就可以放心出门干活了!” 话音未落,那几个女人都已愣在原地。 愣住的又何止她们,上官仪和高内侍他们全都瞠目结舌的。 建造免费的学堂,而且还管孩子们一顿午饭,谁听说过这种好事啊?闻所未闻! 更何况这是在拥有二百多万人口的长安,那得多少孩子啊,恐怕难以计数! 片刻之后,上官仪他们方才清醒过来。 紧接着,他们就纷纷跪了下来,感动不已地说道: “公子高义,真乃万民之幸、天下之幸” 说着,上官仪他们就一头磕在地上。 下一刻,那几名女人的惊呼声就传了过来。 “天爷啊!不花钱就能把娃娃送去学堂识文断字,还管一顿饭,额没听错吧?” “额滴个神!这得花多少钱啊?” 李医看了看这些家伙,随即解释道: “大家没听错,也不用惊讶,这不过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已!” “前些日子长安百姓为抗疫捐了很多钱,那些钱一分没动,全用来建学堂了” “我名下产业赚到的钱,除了上缴朝廷的税赋和成本外,剩余钱都会以各种方式回馈给老百姓” “其中最大的一部分,将会用在教育上,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容忽视” 听到他这番解释,上官仪他们顿时都感动的难以自己,一个个不停擦拭着眼泪。 那几个女人虽然没完全听懂,但也明白了一点。 自家小子或闺女能去上学堂了,而且免费,就在自家门口。 天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 在自己做过最美的梦里,都没有这种好事! 下一刻,那几个女人就开始哭着谢恩,一个个感激涕零! 无奈,李医只能走过去将她们一一搀扶起来。 接下来,他关心了一下那几个女人家里的情况,这就准备去后院转转。 就在此时,上官仪突然躬身说道: “公子请留步,在下有一事相求,还望公子应允” “什么事?说来听听” 李医好奇地看着这位。 “众所周知,公子是千古难得一遇的神童,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绝美诗词” “其中一首《劝学诗》,更是被天下所有读书人奉为圭臬,也让无数人从此奋发!” “这些女童身世悲惨,希望公子能为她们创作一首诗词,鼓励一下她们!” 上官仪躬身说道,解释了一下缘由。 听到这话,李医不禁轻笑起来。 “上官先生有心了,这事我早已想到,并已付诸行动” “我创作了一副对联,并请皇爷爷手书,准备挂在所有学堂的门口” “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学堂里的孩童,也是为了鞭策全天下所有读书人” “既然先生说到了这里,那我就把这幅对子提前拿出来吧!” “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说完,他就轻笑着向后院走去。 再看上官仪和陈放、以及蜀山四侠等人,全都愣在了原地。 就连那些刚启蒙没多久的女童,也轻轻念叨着这两句话。 即便她们不是很理解,也觉得朗朗上口,非常优美。 良久,大家方才清醒过来。 紧接着,上官仪就激动不已地发起了感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真乃千古绝唱!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应将这两句话奉为座右铭,躬而行之!” 说着,他和陈放就一起长揖到地,冲着后院门深深鞠了一躬。 蜀山四侠则快步上前,走进了后院。 …… 后院,花园。 烈火剑宁婉儿正在教几个小女孩习武,几个小女孩所练的正是《清风剑法》 正在练剑的一共有四五个女童,宁婉儿的双眼却始终聚焦在一个八岁左右的小女孩身上。 跟她一样,那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也穿着一身红色劲装。 不用问,那就是宁婉儿的爱徒,是那个所谓的练武奇才。 从小女孩的穿着上就能看出,宁婉儿有多么喜欢这个爱徒,以至于让徒弟复刻了自己的造型。 乍看上去,那个小女孩俨然就是一个袖珍版的烈火剑,却比宁婉儿更加漂亮! 看着在花园空地上舞剑的那个红色身影,刚刚来到这里的李医,不但感到一阵惊艳,也有几分震撼。 让他感到惊艳的,是那个小女孩的美丽。 这个小女孩长着一张鹅蛋脸,柳叶眉,丹凤眼,唇红齿白,丝毫不逊色于柳非烟,眉宇之间却又带着几分英气。 就这点而言,她有点像武媚,但底版似乎比武媚更好。 也就是年龄还小,如果再长大一点,再拿上一把剑,妥妥的巾帼英雄啊! 而让李医感到震撼的,是这个小女孩所表现出的武艺。 身为将《清风剑法》带到大唐的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套剑法,在这套剑法上的造诣,也没有人比他更深。 他一眼就看出,这个小女孩所使的《清风剑法》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说接近于完美。 仅有一些细枝末节,还需要仔细雕琢一下,那是个水磨工夫。 就算站在一旁的烈火剑宁婉儿,都未必能将这套《清风剑法》使到如此地步。 要知道,蜀山五侠学会这套《清风剑法》,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各自还在打磨细节。 由此推断,这个小女孩学会《清风剑法》的时间,至多不到一个月。 毫不夸张地说,单就《清风剑法》的套路而言,蜀山五侠恐怕都不及这个小女孩! 她却只有八岁而已,之前没有任何武学底子,这就有点可怕了! “世上居然真有这样的武学奇才,我今天可算是开眼了!” 李医感慨不已地说道。 话音未落,随后跟来的穆逢春就接茬说道: “公子说的没错,像这样的武学奇才,我们从未见过,甚至闻所未闻!” “师妹仅仅教了两三次《清风剑法》,这小丫头就记住了所有招式” “跟她相比,我们就像是长着一个榆木脑袋一样,愚不可及!” 随着穆逢春这番话,李德奖他们都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就在此时,场中那个小丫头已使完《清风剑法》,随即在宁婉儿的带领下,向这边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