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自诩庸俗无凌云壮志
书迷正在阅读:我在封神垂钓诸君、我的武功全球流行、港综之无间道、直播:开局评测马克一号装甲、抖音寻仙记、乱杀三国,开局搬空了始皇陵、你也是被PDD卖掉的FMVP啊、大秦:我替陛下开了挂、与云共舞、星际大佬她又美又飒
【任务进度|暗访工厂】 莫浮在利用手中皮埃尔萨科齐提供的有限的问题反推理出黑羊效应之后,决定还是要亲自去工厂体验一下生活。遂决定申请主编派出莱茵报记者团伪装身份后到莱茵的各大工厂去暗访。 …… 我是市莱茵社记者我叫章诚。 今天社里又来了个新任务,说需要有个大单子要优先采访,但大家都说这单子很棘手,没什么人敢接。 棘手?呵呵,我干这行20年了,什么场面没见过? 也该是时候再次给小辈们表演一下暗访的艺术了。 我遂接单,欣然规往~ 我作为莱茵市区工人友好协会发起的由十二人组成的旅行团成员之一,在莱茵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莱茵帝都五大城市以及部分郊区,进行了为时三个星期的参观访问。 这次访问虽不能使我取得像一个莱茵工厂通或关于莱茵工人问题职业观察家的那种资格,但这次经历,可以帮助我更正确地观察和理解今天的莱茵工人。 ………为期三个星期的暗访结束了。 怎么说呢?暗访得到的情况和我的心里预期差不太多:大部分工厂的工人都在磨洋工,工作效率根本不满60%,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 我认为要解决劳动生产率低,必须找出员工“磨洋工”的原因。私以为,工人“磨洋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①工人思想的谬误,认为效率越高、生产量越大,将导致工人大量失业; ②原有分配制度存在缺陷,工人“磨洋工”可以得到最佳利益; ③单凭经验行事的方法确实效率低下。 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也很简单,就是要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我认为,我们莱茵的工厂需要更科学的管理,还是学者们老生常谈的那六个方法: ①挑选和培训一流的工人; ②通过科学的观察、分析、改进和总结,对过程进行标准化; ③实行工作定额,使管理者和员工都清楚每天的正常工作量应该是多少; ④实行计件工资制,将企业目标转化为员工的个人目标; ⑤对劳资双方都进行“精神革命”,双方利益共赢; ⑥建立专门的计划层,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避免某些工厂小头目权利集中化。 …… 而在暗访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我发现和工厂工人的内斗带来的损失相比之下,那些国家层面的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 例如,莱茵*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标当然是善意的。 但是,如果*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这个由善意出发的法规就可能引起与其初衷相悖的结果。 因为当企业预测到了这点时,雇用员工就会更加慎重,从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 莱茵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 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 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和熟人生活在一起,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发生,这看起来很有人情味。 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视同仁,这似乎大大冲淡了社会的人情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 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所谓“人情”,其实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往往相互敌视。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本身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经验丰富又冷静的老记者章诚的报告至此结束,下面是愤青莫浮的个人主义情绪化报告时间—— 女士们先生们,原谅我用这种近乎于演讲的方式去完成这次暗访报告。 我是如此的愤怒,我是如此的悲哀啊。明明世界已如此魔幻,工厂中互助会的成员们却依旧要求所有人脚踏实地。 仿佛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难, 都无法让他们现实分割开来。 他们脑中那一套陈旧又腐朽的体系,世界上最大的天灾都打不破。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难道人的一生就应该脚踏实地的去死吗? 为什么非要这么物质呢? 健康和生命不是才是最重要的吗? 我没有什么可以自豪的东西 但我唯一比大家多一点的东西就是,我有过五次临近死亡的经历。 每次都会让我受益良多。 每“死”一次,我都会看开一点。 正因此,我能洞察他们看似正确道理逻辑背后的错误。 举个例子来说, 哪怕是在抗战时期,他们都会让和他们一起去当一名杂工,甚至会去当对手国家的的杂工! 还会美名其曰:“挣什么人的钱不是挣,干什么活不是干,我们要脚踏实地,要活在当下,要现实一点,不要老想着去搞革命,你脑子坏掉啦?” ——如果全莱茵的人都是这么想的,那么我们国家也不会走到今天了 好像这种人哪朝哪代都有,翻开历史书,我总会发现。 无论是哪朝哪代,都有一群扎根于“现实”的“智者”。 守旧,不喜欢改变,自认为摸透了体系的规则 于是便开始像传教士一样, 像捡到恶魔丢弃的真理碎片一样,到处去宣扬自己的理论。 和生下来就在水中呼吸的鱼一样 擅自认为现在这个体系就不会变, 从来都不去思考关于“水”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改变不了“水” 鱼儿怎么可能改变水质呢? 他们到处去宣扬自己的鱼生理论,今天举例出很多过得不错的鱼儿来通过对比的手段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你过得不如那条鱼吧!就算你过的比那条鱼好,也要比过的比你好的鱼,你总是会被比下去的。 然后他们就开始通过对比来突出你的“鱼生”问题: “你没有才能”“你没有天赋”“你没有背景” “你没有经验” “我的意思是你不是不如他好,我的意思是你很难达到他的水平” 一旦你打心底里承认了 恭喜你,你也变成了这种鱼儿。 随着这样的鱼儿越来越多,水质也越来越差! 他们能做的,只是把水搅混后,尽可能多的去享受相对干净一点的水罢了,哪怕这种水相比于之前的水差远了,哪怕有同胞因为他们毫无底线的争抢水的行为而受伤,随后因为那恶劣的水质而感染,最后死亡。 他们也不会认为这是自己过错啊, 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罢了。 他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就只是在“享用”那些脏水的空闲之余不停的向新出生的小鱼们抱怨:“现在的水儿,比起原来可差远咯!” 却没有一条鱼去开辟新的水渠。 也不是没有鱼而去站出来反驳他们! 用实际行动去打脸他们! 但可笑的是,他们从来都不会觉得脸已经被打肿。 他们会觉得是自己的功劳, 他们会向所有鱼解读你能成功? 是因为你有天赋,有能力,有背景。 仿佛这样能给他们一些安全感似的。 如果加上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那么,一切看起来好像都合理了。很多鱼啊,开心的笑了—— 哦,原来是这样,那条鱼能成功,原来是这么能成功的呀!原来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天赋/有超强的能力(或毅力)/还有够硬的背景还能坚持那么久才得到的呀。 那我不如他,是理所应当的呀! 我还是不要做梦了,老老实实打工去吧! 什么你说开个小店开饭馆都比我打工挣钱? 开玩笑,人家开饭馆也是很累的,好吧!而且还需要经商头脑,我没那个脑子,不去担那个风险。 “我真聪明” 所以为什么我的那么多工友们喜欢看小说? 因为小说中的主角可以轻易达到他们自认为做不到的事! 小说不是写给成功人士看的。 小说是写给作为分母的他们看的。 为什么现在小说越来越商业化?魅俗化? 因为现在写小说是为了挣钱。 挣谁的钱? 当然不能是挣分子的钱吧。 分母只需要看点喜欢的东西,缓解一下疲劳的心灵就好了,不需要动脑子,也不需要去思考为什么。 就像被一个奶嘴塞住了嘴。 孩子们咬紧奶嘴,玩的不亦乐乎,也就放弃了思考。 所以我很讨厌什么样的小说? 主角永远不会死(物理)的小说。 主角的性格,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小说。 充满了迎合时代的各种“G点”的小说。 这些注定都是沧海一粟,几十年后就会被人遗忘。 经典为什么是经典? 我们认为伟大的作品,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我想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希望诸君与我共勉。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站在报告台上的莫浮低头鞠躬,台下响起了如雷的掌声,久久不能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