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和毛文龙商定军队编制和军职等级
书迷正在阅读:太子妃她明明是个美娇娘、吞噬星空:我每年都在变强、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军工主宰、志异世界,著书成圣、八零媳妇又甜又飒、虚空战歌、全职之电子竞技没有爱情、文娱之我的时代、金手指带我穿越诸天万界
热门推荐: 刘兴祚一听,皇帝竟然要把鲜国咸镜道交给他管。 喜出望外。 他投皮岛,确实事先和建虏头目黑还勃列谈好条件。 否则这眼皮底下的假自焚,黑还要能被骗过,也未免太蠢了一些。 当时黄台吉和刘兴祚定的条件就是除掉毛文龙,最好还能挑起东江和朝廷矛盾。 黄台吉当然并不全信刘兴祚,就算把他儿子刘五十带在身边当成人质,也未必能保证刘兴祚可靠。 但是毛文龙作为心腹大患,能有一丝除掉的机会,也应该试试。。 万一成功了,对后金就是一个天大的好处。 在黄台吉看来,即便刘兴祚兄弟真心要投向皮岛。 那他们和东江其他将领之间,也有很大的可能产生隔阂与冲突。 带去的近千鞑兵多半也不能和东江上汉人官兵融洽相处。 这样一来,离间、策反就大有用武之地。 只要双方之间产生矛盾。 无论刘家兄弟是不是真心投奔明朝,到后面,也照样可能让东江发生内乱。 这对后金来说就是一个大好机会。 这也是黄台吉和祝世胤等汉jian反复商量后,想出的对付东江的计策。 当然也是多年来想拔除毛文龙未果,死马当作活马医。 刘兴祚这方面,却正好借此找到一个能逃出后金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留了后路。 如果有机会,能取毛文龙而代之,那他为私利也乐意推动这种情况发生。 所以对于崇祯皇帝盘问他,他不愿意把实话完全说出来的。 有些事情,自己不说,那别人就算知道一些消息,终究不能完全确认,还是只能停留在猜测。 一旦说了,就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 这也是他在后金生存下来的经验。 刘兴祚如同一个赌徒,已经把赌注压了下去,就不会轻易动摇。 这是为什么他能在刚才朱由检的盘问中坚持。 他赌的就是朱由检能判断出杀他弊大于利。 希望得到的结果就是能按照他原来的计划执行,继续留在皮岛,待机而动。 但没有想到朱由检给了他另一个选择,一个更好的选择。 让他接管鲜国咸镜道,等于让他能独立一方,并且光明正大的培养势力,训练军队。 而且也避免了和东江其他将官之间的冲突。 他此时对眼前这个皇帝倒是真的有些佩服了。 皇帝虽然没有逼问出他的全部真话,但已经判断出了他刘兴祚的真实心理。 而且迅速给出了一个对大明,对东江,对他刘兴祚而言多方双赢,互利互惠的方案。 刘兴祚虽有私心,但也确实内心厌恶痛恨建虏。 他这么多年在虏地,表面上各种迎合讨好,但少年时代被掳掠离家的仇恨,随时可能被杀的恐惧,从没有在心中淡去。 现在皇帝给了他一个独立发展实力,击垮建虏的机会,那已经是他所能设想的投奔明朝后,最理想的结果了。 他从小生长在辽东开原,深知辽东以北,尚有大片开阔肥沃之地。 大明之初的奴儿干都司向北延伸极广。 听说北方还有一个大岛,名唤苦叶岛,极富饶,鱼类肥美,水草丰富。 即便除掉建虏之后,他羽翼丰满,也大可以向北开拓,为大明坐镇一方,成为和黔宁王沐英类似的人物,世代镇守原本奴儿干都司所在之地,和大明朝廷也不会有太大矛盾。 刘兴祚脸上露出了真心的喜悦,他当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郑重的跪在朱由检面前, 叩首道:“谢陛下信任,臣若接管咸镜道,必定配合毛帅,犁庭扫xue,荡平建虏,为百万辽民雪恨。” 皇帝已经亲口说要要封他做咸镜镇总兵,他可以自称为臣了。 此时他说的话,也是全然发自真诚。 和刚才言语谈吐中还有些遮掩躲闪,全然不同。 毛文龙也点头道: “陛下这个安排甚好,其实臣原本对刘家兄弟都在皮岛也有顾虑,将领也有异见。只是若不能接纳爱塔诸位,那又何以继续策反建虏那边其他汉官汉将?” “如今陛下把刘家兄弟安排在咸镜道,却是解决了一大难题,两全其美。而且建虏与咸镜道接壤之地边境线漫长,地形复杂,兵力空虚,由此突入,建虏防不胜防。原先臣也曾经让东江军经由咸镜道袭击虏地,只是路程颇远,加上东江粮饷短缺,需向鲜国借粮,鲜国每每借口阻挠,多有不便。” “如今若是刘氏兄弟直接管辖咸镜道,就便利多了,从咸镜道可奇袭建虏后方,建虏疲于奔命,难以防住。” 朱由检见刘兴祚和毛文龙对自己的提议都表现出了相当积极态度。 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心想自己到东江来要办的几件大事,基本都有着落 现在就等四天后会见鲜国国王,会见之后,或许就可以返回京城了。 刘兴祚告辞之后,朱由检又和毛文龙讨论了一下军队编制,武将职衔等级问题。 中晚明军队的编制和职衔名称等级相当混乱。 明前期实行卫所制,将领和卫所军队分离。 需要打仗时,朝廷临时选用将领,给将印,调取卫所兵。 打完仗之后,将领回朝交还将印,军队回卫所。 而到中后期卫所兵不顶用,不得不募兵。 因为防守和战事需要,各军镇也必须常设总兵。 不同将领募兵采用的编制没有统一规定。 比如嘉靖三十六年的御倭军制是五进制: “五人为伍,五伍为甲,五甲为队。” 戚家军一个时期却是四进制:“四队一哨,四哨一官,四官一总。” 而在蓟镇时,却又实行三进制:三队为一旗,三旗为一局,三局为一司,二司为一部,三部为一营。 按蓟镇戚家军这个编制,管辖一局的百总手下112人,管辖一司的把总手下449人,管辖一部的千总手下889人,管辖一营的将官手下2699人。 这当然只是戚家军一个时期的编制,其他明军的编制又不一定与此相同。 所以同样是一个明军把总。 你并不能确定这个把总手下有多少兵。 如果景泰年间,京城团营里的一个把总,就可能带一千人。 即便是戚继光那里,一个把总有可能辖三个百总,也有可能辖四个百总。 而千总以上的将官就更混乱了。 只有和原先中央五军都督府,地方都指挥使司、卫所相配套的武官体系是有品级的。 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卫指挥使正三品,卫指挥同知从三品等等,一直到千户是正五品,百户是正六品。 至于中后期总兵制下的将领名称参将、游击、守备则无品级、无定员。 总兵制下军官职衔有时又会混用都司-卫所制的官衔名称。 比如都司原先是地方上都指挥使司长官的官名,品级相当高。 但在明代中后期,军队里的都司却是代表高于守备,低于游击将军的一个武官职位。 报出一个军官名称:把总、都司、游击等,往往并不能确定这个军官究竟带多少兵。 大体只能确定的是,在总兵制下,军官从低到高的头衔是: 百总、把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 但这些军衔并没有正式的官位品级,而卫所制下的百户、千户则是有品级的武官。 总之,在明代中后期,军队编制,军衔等级就是一团乱麻。 这种情况在东江自然更严重。 东江军队原本就不正规。 毛文龙为激励建虏那边汉人归正投顺过来,在虏地散了许多空白札书,只要带着一定人数投顺归明,就授以军官职衔。 但由于东江物资器械短缺,大部分军兵,就是民。 许多虽然人有把总、守备、都司称号,实际不过一个空衔。 手下是一堆可能比乞丐都不如的难民。 朱由检和毛文龙商量,从今以后,军职等级应该标准化, 每种军职所率领的人数多少,应该明确下来。 初步商议的结果是。大致在戚继光《练兵实纪》里的设计基础上结合现有将官名称来调整,采用三进制。 军官从低到高分别是: 队总、旗总、百总、把总、千总、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 队总选兵十一名,连他自己在内十二人。 旗总管理三队为一旗,一共三十六人,连他自己在内三十七人。 ** 百总负责三旗为一局。 三旗共一百十一人。 另外设副百总一名,军牢两名,旗丁一名,局级军宣使一名 连百总在内共一百十七人。 ** 把总管辖三个百总,三局为一司。 三局人数共为三百五十一人,外加司级军宣使一名,文书一名,军牢四名,军伴四名 连把总在内总共三百六十二人。 ** 千总管辖三个把总,三司为一部。 三司人数共为1086人。 外加部级军宣使一名,文书一名,军牢六名,军伴四名 连千总在内,总共1098人。 ** 都司管辖三个千总,三部为一营。 三部人数共为3294人。 外加副都司一名、营级军宣使一名。 拨夜一百名,精锐死士家丁一百人、军牢二十四人。 文书三名,算手三名,伴当八人,厨役二人,军伴十八名,养马三名,薪水三名。 旗牌六名、号铳手三名、门旗三名,金鼓旗二名、执五方旗五名,执号带五名,角旗四名,认旗二名,巡视旗八名,吹鼓手十六名,火药匠四名,铁锃匠四名,弓箭匠二名,医士一名,医兽一名。 连都司在内,总共3626人。 ** 再继续往上。 游击将军管辖三个都司,外加其他杂项人员大概在一万两千人左右。 参将统辖三个游击将军,外加杂项人员,大概在四万左右。 总兵统辖三个参将,外加其他家丁亲兵、拨夜兵、后备兵、工匠兵等等,总人数在十五万左右。 守备一般不作为前线参战将领,可作为民兵训练和地方驻守之用。 副将是副总兵,作为总兵助手,总兵不在场时,可作为最高将领统领其他将官。 ** 讨论完后,朱由检觉得这个编制如果和后世对应的话。 队总相当于班长,旗总相当于排长,百总相当于连长,把总相当于营长,千总相当于团长,都司相当于旅长,游击将军相当于师长,参将相当于军长,总兵相当于司令。 朱由检特别建议毛文龙设立的各级军宣使,是选择士兵中有文化,有口才,心志坚定者,加以集中培训。平时负责体察军心,宣讲军纪策略,鼓舞士气,凝聚军心之用。 军宣使待遇和各级将官副职等同。 表现出色可以不断升迁,都司一级的军宣使,可以赐生员出身,游击一级军宣使,赐同举人出身,参将一级军宣使赐同进士出身。 军宣使退役后可以按照对应级别转为正式文官。 另外朱由检决定将官级别对应上相应品级、 队总为正九品,旗总为正八品,百总为正七品,千总为正六品,都司为正五品,游击为正四品,参将为正三品,总兵为正二品,总兵加都督衔为正一品。 百总可授勋忠显校尉,千总可授勋昭信校尉,都司可授勋飞虎尉,游击可授勋明威将军,参将可授勋昭永将军,总兵可授勋上护将军。 和毛文龙商定好军队编制,军衔等级之后。 第二天朱由检带人巡视岛上,见船队运载的粮食、军器、制造弓箭、火器的零件原材料都已被卸运下来。 岛上正在热火朝天的清点和分配物资。 岛上军民工匠也已经在利用运来的材料制造、修补军器。 另外侍从营锦衣卫参与审讯徐敷奏、李鑛等六人,也传来消息。 那徐敷奏是个软骨头,稍一逼迫,就什么事情都招了。 庙岛上直接参与行刺的确实就是李鑛、高万重、郑继魁、郑继武、高应诏等五人。当时徐敷奏是在船上接应的那人。 至于向他们通报讯息的却是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 余大成素来和袁崇焕交好,甚至说成是袁崇焕的死党也不为过。 他当然也并非直接知道皇帝去登州,但是在朝堂上听讲皇帝说要去各处微服寻访。 便和当时还在京城的徐敷奏说起此事。chapt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