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书迷正在阅读:厂花非要嫁给我、这个医生太厉害、相亲对象太棒了、姜爷心尖宠她从乡下来、遮天之万古妖帝、回到九八摆个烧烤摊、灵台方寸山之家族崛起、我做炮灰女配的那些年、大国机修、全能领主:我能修改隐藏词条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如此,国亦如此。 在魏国力量日益强大,吞并之心渐显的情况下,蜀国除了经济形势每况愈下,难以满足军需外,朝政更是腐朽不堪,没有多少主见和大志的刘禅,偏还就宠信了一个极度专权的阴险小人——宦官黄皓,破屋偏遇顶头风,这么一来,蜀国真就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了。 一心为国的姜维上书后主,“黄皓jian巧专瓷,将败国家,请杀之。” 若后主英明,蜀国或许还有一次重振朝纲,聚拢人心,鼓舞士气的机会,但机遇又一次丧失。 无可奈何的姜维情知不妙,自求沓中屯田,以避内逼。 或许,姜维想效魏国屯田,从经济上再作打算。 姜维清楚的是屯田在魏国已实行了三四十年,经济上早把蜀国撂远了;不清楚的是老天爷给他,给蜀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公元二百六十三年春,姜维上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窥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万分危急关头,后主竟然听信黄皓求神问卜,预言魏国不会攻入,机会再一次丧失。 即至八月发兵时,邓艾兵向骆谷,蒋舒开城降敌,阳安关失守,姜维只得一路退至剑阁。 姜维坚守剑阁,钟会软硬兼施皆奈何不得。 惊悉绵竹失守,姜维恐腹背受敌,遂引兵西退。 此时的成都,虽然魏军兵入平川,但时蜀汉主力尚存,周边要隘一个未丢,半壁江山尚在,在内军心士气均可一战,在外东吴援军指日可待。 却是后主诏令姜维及全军将士就地投降,这是连钟会、邓艾也未曾料到的。 蜀“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作为忠臣,姜维的唯一选择,只能是听命投降。 见姜维降,钟会傲慢地问:“来何迟也?” 姜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 姜维是流涕吗?不,他是在流血,一个末路将军悲凉的血。 钟会哪里知道,让姜维投降的,除了君命,还有他心中兴复汉室的“远志”,为此,哪怕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姜维先是与钟会交好,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密告邓艾谋反。 邓艾败,钟会独统大军,姜维进一步鼓动钟会叛乱,怂恿他诛杀被扣魏将,而后俟机杀掉钟会,绝地反击,恢复蜀汉。 姜维密书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钟会迟疑间消息泄露,魏将胡渊引兵杀出,双方于宫城内激战,姜维、钟会皆战死。 人算不如天算。 但姜维无愧英雄的称号,尽管这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生活在那样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姜维一生都在胸怀远志进行抗争,和时代、和命运、和处境抗争。 为此,他舍弃了很多,也背负了很多。 千百年来,他被赞扬,被同情,被非议。 悲剧的结局,悲壮的性格,悲怆的抗争,悲情的命运,使他像那个风雷激荡的时代一样变幻莫测,也使他让不同时代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不管怎样,他的人格风范和个人魅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所敬仰。 诸葛亮之誉姜维,人人皆知,时人钟会、卻正之论,或更为公允。 钟会对这位多年的宿敌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卻正云:“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王鸣盛:“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 蜀败于魏,宋亡于元。 宋亡,没人将责任过失记到张世杰、陆秀夫账上,论蜀亡之原因,却对姜维多有微词,此中,犹以孙盛之言为过,“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废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 陈寿说姜维,语亦偏颇,“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命。老子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之所以说姜维是一个悲剧英雄,就在于他人生之路充满悲情,生前遭逢乱世,虽有远志,却是左右掣肘,大功难成。 在外魏国虎视眈眈,伐则国力不济,守则无异待毙;在内后主暗弱,宦皓擅权,打虎不成,几难自保。 是进不得,退不得,守亦不得,姜维之悲情,让人不禁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生前饱受排挤,死后频遭非议,姜维悲情之深,真让人“怆然而涕下”。 悲剧归悲剧,悲情归悲情,作为英雄,姜维不仅为后人所理解,更为后人所景仰。 著名史学家胡三省言道:“维之智足以玩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 蔡东潘说:“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 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 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 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在坐亦亡,伐以亡的现实面前,作为英雄,姜维的唯一选择,只能是“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就算结局是悲剧,也要拚死一搏,选择英雄的悲剧。 悲剧的命运,悲情的人生,这就是姜维,这位饱受争议,彪炳千秋的英雄生命的写真。 ………… 魏营中。 邓艾看到姜维的盘点视频,心里不禁感概。 “姜维,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 虽然姜维是他的对手,但姜维的这种精神,让邓艾不免感到莫名的感动。 要知道,姜维跟随诸葛亮征战沙场的时候,邓艾还在田间地头指挥农民干活,他直到五十多岁才有机会征战沙场。 大器晚成的邓艾也容易理解姜维这种想要为国争光的情怀。 ………… 盘点华夏十大悲情人物。 姜维的盘点到此结束。 马上将带来下一位悲情人物,敬请期待。 ………… “下一位悲情人物?” “会是谁?” 无数人期待。 这种悲情人物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 随后,苍穹之上的投影再度变化。 盘点华夏十大悲情人物。 上榜人物——李广。 所属朝代——大汉。 ………… “李广?” 汉武帝看到这里,被这个名字给惊醒了。 “有意思!” “朕倒要看看李将军将来会经历什么事情。” ………… “李广?” “飞将军李广?” “李广的确是个悲情人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可不是瞎说的。” ………… 说到李广,可能没人会陌生。 因为他可是汉武帝的手下。 正是因为有了卫青霍去病的存在,李广被忽视了。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 但因梁王刘武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朝廷没有给予封赏。 李广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rou搏,恐怕会失去他。” 于是朝廷调李广为上郡太守。 后来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李广难封。 说的就是李广功劳多却不能够封侯封官,反而命运多舛。 李广是不能封,还是难封? 又或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在之前的盘点视频中,多次讲到了汉朝的匈奴之患。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原人老是要去打匈奴。 实际上,这不是中原人好战,恰恰相反,是被匈奴所逼的。 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并不像中原的人民一样,有农耕文化,能够抵御灾年。 一旦出现了天灾人祸,对于匈奴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在饿着肚子的时候,他们就要过来抢,抢女人,抢粮食。不仅抢,还要杀人。 这一点,看看汉朝的历史就知道了。 有人说,那为什么不能够跟匈奴做好朋友呢?好朋友就不会互相伤害了。 这也是一种误解,并且有人经常用这样的误解来说明中原人好战。 实际上,自刘邦开始,中原的公主就多次嫁到匈奴那边去,美其名曰和亲。 但是和亲有效果吗?没有,该抢劫的时候,匈奴还是要抢,该杀人的时候,还是要杀。 为此,汉武帝怒了,开始着手打击匈奴。 有人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他们看不到,匈奴每次进犯,所杀的人,都是上千人。 对于这样的人,你不打他,还寄希望于他能够变好,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李广,就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较为出名的一个。李广这个人,争议很大。有些人说他是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有些人则认为他是不学无术,毫无大将风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我们又能够从李广身上,学习到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李广是李信的子孙后代,而李信则是秦始皇时期著名的将领。 也就是说,李广是名将世家。 而李家又非常善于箭术,这一点在李广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所以,家族家庭的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李家自上而下都是喜欢吃喝嫖赌,那么李广势必也是如此。 常说书香门第,就是指这一大家子的人,都喜欢读书,讲学问,都是文化人。 家长在这一点上也要特别注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健康、有追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时时刻刻得到熏陶。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就开始从军,并因为箭术高明,射杀了多个匈奴,因此被封为中郎,开始当上了一个小领导。 后来,被汉文帝赏识,又提升到了汉文帝的骑兵侍从。 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很高:“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就是说,你小子要是生在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万户侯,是大将军的级别了。 但是,汉文帝这句话,仔细读的话,会发现是明褒暗贬。 为什么呢?汉文帝时期,并非和平时期,匈奴也是每年都要来例行抢劫几次。 那么,对于有才能的大将,必然是十分需要的。 讲道理,如果汉文帝这么看重李广,应该是要让他带兵打仗,而不是说他生不逢时。 如此说来,就只有一个可能的,汉文帝是在提醒李广,你这个人有些飞扬跋扈了,要是在刘邦时期,就像是英布、彭越哪些人一样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