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捕捉细胞大作战
1989年,11月25日,周六,下午。 两辆松花江面包车,由东向西行驶在平房区松花路上。 头车里是几名女生,叽叽喳喳的十分兴奋。这段时间,大家都是忙坏了,终于有机会出来放松放松。 “这是你爸的专车吗?” 冯言转身询问。 “谈不上专车,反正公司里谁有事情,谁就用。” 曲燕秋矜持的回答。 随着曲峰的职位调整,曲燕秋勉勉强强,可以算个厂二代了。 “这车真不错。” 李季等人,好奇的在车厢里,上下打量。 在轿车尚不普及的年代,微型面包车就是当之无愧的商务用车。 与吉普车相比,冰飞生产的民品,松花江微型车,造型大方、乘坐舒适、空间宽敞,一进入市场,就大受欢迎。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能有自己的轿车。” 大冬天,每周需要挤公交回家的冯言,一脸憧憬。“听说国外,每家都有小轿车了。” “是。我也听说了。” 司机刘宏在前面回头。“不过你们很快就会有自己的车了。” “我们自己的?” “是,松花江半导体下面,会成立一间单独的MEMS研究所。研究所有自己的编制,面包车也会有的。” “可这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不是你们的员工!” “算。你们都算是研究所的兼职员工。过两天,就可以领兼职工资了呢。” 司机刘宏是个万事通,各种小道消息不断。 --------- 就在众人的谈话声中,两辆面包驶入了松花路1079号,松花江半导体的临时办公大院。 这是一座三层高的办公楼,曾经被培训机构使用,但现在,它的院墙,大门,以及大楼立面,都被粉刷一新。 办公楼的入口上方,牌匾上覆盖了一个喜庆的大红绸。 院子里,已经站满了前来祝贺的人群,再加上请来的乐队,锣鼓队,到处都是锣鼓喧天,一片热闹的景象。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在众多来宾的掌声中,曲峰,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领导们,排了一排,把一个无辜的大长红绸,剪成了数段。然后由集团公司的李总,亲自拽下了匾额上的大红盖头。 松花江半导体,就算是成立了。 ---- 开幕仪式结束后,客人们被引入办公楼内,逐个楼层的参观。 领导们被引去了3楼会议室,而李季等人被引导着,来到二楼西部的端头。一个大铁门,把走廊分成里外两个部分。 “来来来,欢迎你们回家。” 松花江半导体的新任总工,孙春生从铁门里,热情的迎了出来。 “回家?这里是什么啊?” 一群学生,跟随着主人,跨入铁门。 铁门内,所有的间壁墙都被敲掉了,漏出了灰色的水泥承重柱。除了各种建筑材料,到处是正在安装,或者还没有拆开的设备。 “怎么样?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新实验室。” 孙春生张开了双臂。 “新实验室?” “对。《MEMS研究所》” 随着松花江半导体的实体化,与工大的关系,慢慢发生了变化。虽然双方仍然有股份作为纽带,但利益开始出现分歧。 前段出现的数据测试任务,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松花江半导体内。 对很多企业来说,数据的价值,远大于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 除了数据隔离,科研隔离,还有一些保密性小批量生产任务,在正式生产线没有投产的时候,先以实验室的方式,手工生产。 率先采用深硅蚀刻工艺的新型传感器,将会被用到一些特殊场合。 类似的工作,已经不适合放到学校的公共实验室里了。 “为什么说,这是我们的实验室,这不是松花江半导体的实验室吗?” 于耀赢有些奇怪。 “哈,实验室目前还没有正式员工,你们就是主人。你们将来毕业了,直接来这里工作,正好!” ...... “走吧。去吃庆功宴了。”司机刘宏跑了上来,招呼众人。 “走!走!” 于耀赢立刻跳了起来。 对于学生而言,公司成立之类的仪式,与自己关系根本不大。众人最期望的,实际就是这顿大餐了。 连续吃了几个月食堂,再加上平时囊中羞涩,对今天的宴会,都是无比期待。 “赶紧去吃饭。一个破实验室有什么好看的!还这么老远!以后谁会来啊?” --------- 参观完新办公楼,众人被拉着来到宴会现场,厂招待所。 由于事物繁忙,有头有脸的领导们,早就撤退了。留下参加宴会的,基本都是有闲的小中层。 但即使这样,庆祝宴也成了社交的场合,到处都是打招呼的声音。人群来往穿梭,互相敬酒,斗酒,忙个不亦乐乎。 冰城此时的生活水平,人均消费能力,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啤酒普及率等多项指标,甚至高于北上广。 MEMS新生组,坐在了一起。与其他桌的觥筹交错,交际应酬相比,这桌的气氛十分紧张。 因为一众青年学生,眼里只有一个字, 吃。 ..... 随着时间的进程,酒席渐渐进入了尾声。 “吃得怎么样?” 曲峰端着个酒杯,到处寒暄。终于走到了女儿这桌。 “挺好。”曲燕秋代替嘴没空的同学们回答。“不过好像菜有点少。爸,能不能再加两份凉菜什么的?” 尽管桌上有几名女生,但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饭量大得惊人。许多餐盘已经光可鉴人了。 “我去告诉厨房” 一直紧跟领导的专职司机刘宏,屁颠屁颠的跑走了。 “曲叔!”“曲总!”“曲厂长!” 埋头苦干的众人,终于注意到了主人。 “这段时间,我一直忙着公司成立的事情,没有机会问你们。那个镊子项目,进展怎么样了?” 曲峰转向了陈泉。 “镊子是做出来了,但论文一直投不出去。” 这次的镊子,陈泉选了个结构最简单的,最安全的结构,一次就成功了。 镊子的运动原理,就是简单的热胀冷缩。通过局部加热的方式,像气缸一样,推动两个镊子臂相互靠近。 “哦?为什么?” 曲峰有点站累了,干脆拉个椅子坐了下来。“是不是写论文有困难?要不要再找那个黄讲师,求他帮一下忙?” “不是论文。论文我们已经写完了,现在就缺一张主照片了。但这张照片,就是拿不到。” “照片,什么照片?” “陈泉要求太高,他一直想要一个,镊子夹着细胞的照片。” 几个女生争先恐后的抢答。 “夹着细胞的照片怎么了?为什么它就这么难?” “哎呀,我跟你说啊.....” 冯言把这些天,烦得她不行的工作,讲了一遍。 为了让微米镊子论文能够一鸣惊人,陈泉设计了一个特殊图案:用微米镊子,夹持一个真正的活细胞。 概念很好,众人也都同意,但到了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怪问题,毕竟电子系,没有人跟细胞打过交道。 首先是cao控,进入了微米级别,那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何让镊子找准细胞,就让大家费了无数脑细胞。 其次,细胞是活的,就意味着细胞会跑。镊子只能到处追逐亡北。 最后不得不改造出个特殊容器,让所有细胞,顺着培养液从镊子双臂之间通过,才算解决问题。 第三,热胀冷缩是需要时间的。反应慢了,细胞就会被冲走。 第四,镊子的力量太大,又没有设计停止机制,即使抓住了细胞,细胞也会被夹碎。照片只能在细胞被夹碎之前,进行抢拍。 总之,cao作人员需要在细胞的出现时间,驱动镊子的时间,照相机快门的按下时间,三者中进行平衡和搏斗。 连续的失败,让众人气得,恨不得找把真正的镊子,直接上手! 这段时间,镊子团队找了好几套显微镜,同时上阵。做事情比较有耐心的女生们,人手一套,不停抓拍,试图找到最有震撼力的那张照片。 ...... “呵呵,有意思。” 曲峰想了会,但也没有什么好想法。“估计这张照片,什么时候能弄出来?” “不清楚。” 陈泉心存侥幸。“说不定,运气好了,一下子就能拍出来。毕竟我们已经越来越有经验了。” “没有经验!只有教训!” 冯言在旁边不爽的喊到。 抓拍照片,不怎么耗费体力,但十分考较眼力和耐心。做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心烦意乱了。 “对,对!目前还没有经验,全都是教训。” 陈泉点头认可。“但教训也不能白吃,大家的心血不能白费。” “就不能摆拍吗?”曲峰问。“找个死细胞,放到镊子旁边,一对比,人们也就能看出大小了。” “那样效果就不震撼了。” 陈泉坚持。 论文上CNS的机会,只有这么一次。如果失败了,下一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毕竟MEMS镊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运动。用静态的照片,想拍出动态的效果,还是用活细胞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