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初次断案
从刚刚的表现来看,看来这个县令大人还是通些情理的。 他自然是不知道对面的这个年轻人是怎么想的。 “大人初到叶县,今日我们就不打扰了,来日再为大人接风洗尘。” “好,都回去吧。” 自己不过是初来这个叶县这个地界,还不清楚叶县的这个情况,不至于为了一件小事与王县丞这帮人闹翻。 县里还需要靠着这帮人运转。 再说人家儿子娶个小妾在这个时代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只是自己的这工作该如何做起,这身边也就几个女眷还有一个赵无笙。 就这么两个人怎么开始叶县的事情。 强龙未必能压过地头蛇,现在还是只能顺势而为,顺着这帮人,自己最大依仗就是县令这个名头,做的好了自然而然的自己的势力就会来。 先要找一个突破口,让叶县的百姓都知道叶县来了一个新县令。 怎么办? 嗯,记得以前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老有县令断案,这样的事情传播的很快。 对,就是公开坐堂断案,让老百姓也看到。 但是自己能行吗? 我可是第一次当县令! 在县衙的后衙里。 玉玲珑在厨房里抓着一条活着的鱼。 她在厨房里已经忙活了一阵了,从来没有杀过鱼的她今天居然抓着一条鱼,用菜刀剖开肚子,清洗里面的内脏。 这些事情她原来都没有做过。 刚抓住的时候那条鱼还不停挣扎,把她给吓坏了。 最后她痛下了杀手… 那只鱼在在临死之前还不停的摆动着它的尾巴,溅了她一脸的水。 还好。 没事,用衣袖擦一擦就好了,这会她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形象了。 这个时候还没有翻炒这一说,这鱼就只能蒸或者煮。 玉玲珑轻轻的把鱼放在了鼎上,在里面加了一些盐,花椒,豆制酱这些作料。 小心翼翼的在鼎下烧起了火。 这还是第一次做这个东西呢,不知道一会味道如何? 在这个厨房里闷出了一身的汗,做个饭真是累,以后就会习惯了。 不过做完了之后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特别是几个人围在一起吃自己做的饭菜。 然后在晚餐上赵就说了一句这是谁做的,做的这么好吃。 把她给开心的... 一项有些稳重的玉玲珑也忍不住的笑了一笑,扮了一个鬼脸。 以后他们这些人就都住在这里了,还好县衙内院还是很大的,住下他和她的几个家眷不成问题。 这叶县的事该如何入手呢,现在自己是叶县的父母官了,挡在在自己的前方是一些县里的老牌豪强世族,若是自己与他们和睦相处,自然自己是明哲保身了。 可是这叶县的百姓怎么办,自己虽不是一个胸怀伟大的人,既然来了这里,总要做点什么事,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算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明天就是自己的第一天当县令了,会接到什么案子呢? 自己能不能驾驭? 见机行事吧。 第二日一早,叶县县衙里。 赵就坐在了堂上,旁边是一个记事的小官吏,在一旁旁听的还有王县丞等人,正堂之外是围观的群众。 当好一个官就从今日开始了。 赵就吩咐衙役把大门打开,让外面的百姓都能看到大堂之内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一个案子来了… 一个二十多岁的汉子闯入了叶县的县衙正堂,手上拿着状纸,双膝跪在了自己的面前。 赵就接到了入县衙以来的第一个案子。 这是自己来这异世的第一次断案,不能失败。 “堂下何人?” 在自己的印象里似乎第一句应该是问姓名。 “小人赵四,家住南门玄马街。” “那你状告何人?” “来人,把他的状纸呈上来。” “是,大人。” 赵就拿着状纸看了看,还好自己认得这些文字,要不然就闹笑话了。 “小人状告前街米店店主李大赖账不还,还辱骂小人,二十年前那李大向我父亲借了二百两银子用来开设米店,今我持当年李大亲手所写借契书向其讨还银两,他却翻脸不认账。还把我赶了出去” “现借契在此,望大人给小人做主。” 原来这是一件老赖案,这个原告手里拿着借契,算是一个有力的证据,看起来这件案子很简单,只要把李大传唤过来当年对峙就可以了。 “传米店店主李大上堂。” 衙役又迅速跑出了大堂,新来的县令他们不敢得罪,虽然他治不了王县丞这些人,但是治治他们这些衙役还是可以的。 “是,大人。” 约莫等了有半个多时辰,李大这才被带上了堂。 这李大偏偏长的贼眉鼠眼,让人潜意识里就认为这个人是个老赖。 “赵四,这二十年前的银子为什么你现在才来讨要?” 这李大都欠了你二十年,你怎么也不早店过来报案,这是一个疑点。 “先父本是商人,当年李大向先父借钱开设米店,小人尚幼,未知此事,谁知道前两年先父不幸暴病身亡。小人继承父亲家业,下海为商。” “一直做了下来,只因近来生意亏本,正值走投无路之际,小人的母亲同我提起借出白银之事,便从箱底翻出当年借契,差小人去向李大索取欠债”。 “那李大不仅不还,还对我拳打脚踢,出言侮辱,我这才把他告上了县衙。” 这个赵四说的头头是道,看起来是有些道理。 “我就说这个李大贼眉鼠眼的,就不是什么好人。” “以前叶县缺粮的时候,他就涨过不少钱,是个jian商。” 外面的百姓一听这个赵四的陈词,再加上李大的这副模样,就已经断定了李大不是个好人。 况且那李四手上还有一张借契。 “大人,这案子已经很清楚了,这李大借钱不还就是这个案子的真相。” “史典吏,还要问一问被告怎么解释。” 这个史典吏的手上肯定有些错案,他现在也没有时间来处理这些事情。 光听一面之词怎么行呢,这史典吏是想让自己就这样定李大的罪吗,这也太过草率了。 “李大,赵四说你借钱不还,你如何解释?” “小人过去虽然和他父亲有交往,但从未借过他父亲一文银子。前不久赵四向我借二百两银子。小人乃小本经营,哪来的这笔银子借给他,他就骂骂咧咧,气愤而去。现他却咬我欠他家两百两银子,实属诬告,请大人明断。” 赵四着急了起来,在旁骂一句李大狡辩。 “你狡辩。” 这两人各执一词,该相信谁呢。 关键就在于赵四手上的那张借契。 于是赵就拿起了借契反复看了看。 “大人,都是一些刁民,不受点皮rou之苦是不肯招的。” 在这个时代曲打成招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冤假错案自然也不少,不是每一个县令都是断案能手。 估计原先这些家伙平时断案也是很粗糙的。 “别急,一个人的面相不代表他有罪。” 在这个时代长一幅好面相也很重要,要不然怎么有这么多人以貌取人。 “让李大写上他的名字然后拿上来。” “是,大人。” 衙役拿了一匹空白的绢布走到了李大的跟前,在地上铺开了,然后又给了他一根毛笔。 “写上你的姓名。” 赵就要仔细的对比对比这两张纸上李大的字迹是不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