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人人如龙
书迷正在阅读:小狗子永不言弃、刺客何春夏、家族修真从培养害草开始、精灵之吾名洛奇亚、开局成为RNG中单、高考不成即修仙、关于我在同人无限流世界冒险这事、他的女神不会死、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1979闲鱼人生
模拟修仙:开局全点悟性了正文卷第一百二十四章人人如龙自古以来,凡行教化,皆为由上而下。 从帝王起,至于大夫公卿,儒生学堂,后地方豪强,最后方至于草民百姓之间。 后行国令,依旧如此。 上层改变之后,下层自然而然的就会更迭。 为人君者,受圣人言,心有体悟。 为其表率,大夫随之,公卿随之,儒生自然随之。 逐层而下,将圣人教诲推行实践,改变人族传承的文明结构。33 这几乎是最完美的一条路,去在一个具备完整阶级层次的结构社会里面,进行教化的方式。 但是,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李响晃晃脑袋,自顾自的说着。 “为什么一定要从影响儒生,影响学堂入手呢?” “他们或许影响力很大,但是人族又不是完全由他们构成的。” “这些人锦衣玉食的,又怎么体会的到普通百姓的生活?” “凡有变法,必有其因,说来说去,无非还是人道衰弱所致,既然想要改变现状,为何不从改变道人本身入手?” “而能够代表苍茫人道的,难道不应该是万千黎明百姓,芸芸众生么。” “若是百姓皆可如儒生一般锦衣玉食,若是百姓皆可如大夫一般读书识字,若是百姓皆可如君王一般,得圣人之言,若是我人族人人如若龙,人道何愁不兴?!” 酒肆之中。 李响尚且有些稚嫩的声音平缓的落下,却震的两人心头狂跳。 人人如龙! 霎时间。 两人的面前,似乎看到了一个无法形容的画面。 就像是古籍之中曾经提到过的,在那无尽遥远的过去,曾经诞生过的一个时代。 人人如龙,无上神朝,那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类,都可以创造奇迹的岁月。 传闻那个时代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天纵英姿,绝世大才,无论是修炼还是问心,都有着极为恐怖的建树。 上知天道轮转之妙,下晓万物生发之理。 听闻那个岁月时代,就连天道都为人族掌控,连幽冥都为人族所获,轮回之说再非虚妄。 人族至圣们,便是在那个时代,将人族天定主角的位置的定下。 只可惜,后来神朝崩塌,岁月更迭,就连留下的痕迹,都已经只剩下了些许传说。 完全找不到任何的痕迹了。 甚至于有许多的大儒都曾经怀疑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性。 世间当真有那般的王朝? 上镇九天十地,下压万古幽冥,轮回星辰,天地苍穹,皆在人道覆盖之中。 简直宛如孩童梦呓一般,不可思议。 此时,两人听着李响的话,却又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若是当真去做,不说远处。 单说眼前。 若是我大梁子民皆得温饱,皆识字知典,单单这两项,带来的收益便是极为恐怖的。 王上的政令实行速度,会达到一个可怕的程度,大梁的稳定程度,也会达到一个不思议的程度。 那梁王,若是当真能让朝中万千子民得到温饱,那他的政绩,便已经超过了其祖上所有的王者。 是千古有数的明君! “只是此事说来尚可。” “若是落到实处,恐是千难万难,难于上青天!” 思索一番,两人却又如此说道。 眼中挂上了愁苦。 “百姓不晓文字,不知典故,又该如何教化?” “贩夫走卒,身弱力小,即便教化,又当如何影响大夫公卿,又该如何逆转儒生乱局?” “大梁如此之大,以你我二人之身,行此逆天之事,千年可得?万年可得?” “届时,后人提起,不可笑乎?” 长叹一声,心中愁苦。 却又将目光看向了李响。 他所说的场景,很好,但是无论两人怎么想,却还是觉得做不到。 或许,这个提出理论的小先生能给他们一些建议。 看着两人的颓废模样,李响却是笑了。 气笑了。 两人若是落在实践上去做,落到民生上去做,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技艺精通,医术绝世,怎么说起来典故理论,却跟个木头似的。 难怪那些儒生们对于这些东西不感兴趣。 这根本就是无根之水,无所建树,连自己要争取的目标是什么都还没有搞清楚。 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飞,又能有什么好的结果。 也就大梁求变,求着变强,才接纳了百家之变。 无怪乎其他六国,根本不接受这种思想。 废话,这种思潮变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外人如何知道,你要做什么? 当即,李响开口驳斥。 “变法之事,哪有不逆天而行的。” “若论教化之难,上古人道蛮荒一般,不知礼法,不通教化,似人非人,与妖魔走兽有什么区别?” “不还是人道兴盛,化作如今模样?” “百姓或许不懂文字,不知各种典故,无法听懂诸子百家引经据典的故事。” “但是百姓难道还不通人心,不知冷暖,不知谁对他们更好么?” 李响起身,目光看向鲁班和扁鹊。 这两位都是史书留名的大才。 非是以行,非是以德,而是单纯的以才立身。 若是脑子再灵活一些,将其发扬光大,为何不能改变人道? “墨家机关术,儒生学的,墨家子弟学的,难道百姓便学不得?” “你那风箱控火之术,若是再多上几多,使百姓做饭快些,种地快些,建造家园快些。” “等哪天,你不在了,他们也能够做到这些。” “百姓难道就要将这些忘了吗?” “或许他们记不住你们的名,难道记不住你的道么?” “你去变法,究竟是去求名,还是求行了?” 字字回响,字字震荡。 一幅幅场面在两人的心中勾勒闪现。 百姓没有读过几天书,但是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心里面还是有数的。 如果百姓的生活能够过好,那么一层一层的反馈,整个大梁的国运,人道之势都会大幅度的增长上升。 “莫要说什么大梁太大,就是教化一生,也教化不完。” “既要变法,为何还要寻着旧方法?” “以前你们一个人,从君王开始教化,后续由数不尽的儒生推行,耗费百年千年,终于道成。” “如今要从底层推行,本就不再是一条道路,若是还靠自己的这条腿,又要跑到何年何月去。” 李响平静的看着两人,眼神当中忽然闪过一些期待。 “既然传法对象是广大的百姓,你们有真的考虑过,百姓们喜欢什么吗?” 说到这里,两人愣了一下。 对啊。 他们传法尚且回去思索,儒生和君王喜欢什么。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做问题。 用更加符合他们利益的方式,去传法,去研究。 君王喜欢什么,君王喜欢王朝强盛。 什么能够让王朝兴盛,他们便会采用什么。 儒生喜欢什么,儒生喜欢名流千古,喜欢财富,喜欢特权。 如果推行新法,能够让他们拥有这些,他们便会坚定不移的站位新法。 但是百姓呢? 百姓们喜欢什么? 这是两人第一次,认真的去思考这些问题。 鲁班和扁鹊,也都并非普通百姓出身,家中皆是大族中人。 他们很难与这些草民共情,很难去好好思索。 只是和百姓接触的比较多了,稍微有些了解。 但若是真的带入,却又远远不够。 李响摇了摇头,继续开口。 果然,这些家伙已经脱离群众太久了。 “你们有无考虑过,写一本书,编一个故事,又或干脆直接将其搞成戏曲儿?” “老百姓们,天天研究的无非也就那几样东西。” “可能他们不知道今年的君王名字叫叫什么,但是你若是去问他们五谷几钱,天时如何?” “曲子里面那个单骑走千里,过五关斩六将的红脸人物是谁,他们都能迅速的说上来。” “他们天天琢磨的,无非是怎么收成多一些,怎么多挣些许银钱。” 李响认真地描述着,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的东西,能够让利于百姓。 能够让百姓们挣到钱。 或许情况会有许多不同的变化。 “到时候,百姓口口相传,他们的孩子们,就会是新学最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如果著书立传,也不应该写的太过于形而上,而是更贴近民生。” “你们有考虑过,用白话,去写一下传承吗?” “就是,让任何一个人看了,都能理解当中内容。” “或者即便不需要理解内容,但是知道如何去做,能够建造墨家机关,如何去做,能够自己治疗伤寒。” “重技而不重道,重根本而不重面皮。” 两人愣了一下。 用白话去写? 这个行为,如果传到了京城当中,让儒生们看到。 恐怕会嗤笑他们许多。 毕竟用白话去写的话,会让人感觉自己等人是村子里来的一般。 但是仔细一想,如果真有这样的一本书。 能够改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面用他们喜欢的方法传道。 可能是某个老汉偷学了技术,然后挣了银钱,娶走了邻家的俏寡妇。 可能是某个青年,喊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得到了神仙传承,从此种地有如神助,不过十几年光景,自己便穿金戴金,成了豪强。 “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故事,将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传承,藏于其中。” “如此。” “道传千里,还是虚妄?”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