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贫、富、分、化!
…… 王淹等外地官僚也想有所作为,他们曾经都是主导朝堂的存在!如今编辑史书,则落差太大,心气不顺! 为了上位,于是揣摩朝政,思想进谏,以为上位之资! 他们以前主导朝政,为增加朝廷收入,所用的手段,并无什么创新,不过是历史上历朝历代惯用的手段。 而炎国的新政,则高出了他们的一个档次! 王淹等对新政十分敬佩! 仔细的研究新政的内容。 意图从中找到破绽,展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他们本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群策群力、绞尽脑汁之下,倒还真让他们找到了“把柄”。 他们发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是大益于皇权、大益于百姓、大益于国家的! 最关键的是,这个问题由他们提出来,如果要解决,势必也将任用他们! 他们将得到重用,摆脱被拘束在修史上的困境。 而这个要命的问题,说起来也不神秘,也是老掉牙的问题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历朝历代,之所以不能长久,内乱不绝,病根就在这里了!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贫者经济破产,直到典妻卖子卖身,沦为奴仆! 富裕的大地主不仅占有土地,而且占有人身! 国家从小农自耕经济、租佃制经济,掉落到领主农奴制经济。 地主与领主为了利益最大化,向佃户、农奴进行严酷的压迫搜刮,最终逼得佃户、农奴造反,成为乱贼,天下大乱! 王朝财政依赖地主、领主交纳,站在了他们的一边。对乱贼进行镇压! 官民矛盾极端化! 而那些贫民,多如蝗虫,官民干仗的最终结果,无不是旧的王朝灭亡! 随着旧王朝灭亡的,是新的王朝在它的废墟上新起! —— 炎国的新政,做大了“蛋糕”,能掩盖、缓和这个问题,却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炎国的佃户人口,庞大无匹!炎地在三成以上,吴楚蜀五六成,齐晋秦三地更是高达八成! 新政做大蛋糕,这蛋糕谁吃了? 哪怕特许随机,抽签决定,那前提也得是有地啊! 没地的话,你就是抽到了种棉花的特许权,你种哪里呢?只能卖给地主!——归根到底,还是地主啊! 对棉花等进行生产加工,这些又是谁在做呢? 仍旧是富裕阶层啊! 是他们在投资,建工厂、建商号! 蛋糕的大头,是被他们吃掉了! 他们只会在新政越来越富裕! 而庞大的佃户阶层,在这其中,能吃到什么?顶多是因为富裕阶层的需求,而成为雇工,赚的一点钱。 可是,物多则贱,雇工也一样会,那么多的佃户,那么多的劳动力,能赚几个钱呢? 工厂里的雇工,工钱看似高,但是,用度也大啊,尤其是住这个方面! 老板多住城市繁华之地,工厂也在城市,而城市房价极高,雇工们哪里租住得起? 一间房的租金,抵得上工钱的七八成! 租住不起怎么办? 一则合租,多人共同出钱,合租一室,聚集而居,平担房租。 人越多,单个人的负担就越轻,但同时也就越拥挤、环境越恶劣! 要想住的好,担负的房价就越贵! 一则在无主郊外,找些破板破席囫囵的搭个栖身之处。形成贫民窟! 织工一年到头不知生产多少布匹、丝绸,可是,一年到头,有谁舍得买一匹布过新年?更不用说丝绸了! 他们舍不得买,那么,新政要兴工商,大力推动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去卖给谁?主体只能是占人口少数的富裕阶层! 而大多数人口,消费占比其实是极少的! 这里面,有个危机啊! 王淹等人认真研究之后,发现了这个隐藏的危机! ——贫富分化→消费不足→生产过剩→大失业! ——无地失业的雇工,没吃没住,造反,天下大乱! 当王淹等人,集中精力,揣摩趋势,得到这个结果之后,又惊又喜! 震惊的是,这未来的危机,与以往朝代都不一样! 以往的天下大乱的危机,是起始于城外、乡下! 而新政推行之后,危机的爆发地点,却是城市! 喜悦的是,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自己能耐的体现啊! 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能未雨绸缪,发现这个危机,岂不是能耐? 他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又思索着如何解决。 主旨思想,只有四个字:均衡贫富! 若是没有解决之道,只把问题提出,丢给皇帝,毕竟低了一筹。 他们知清流倾向平民,张瑜为政地方时,打击豪强,退田还民,政绩昭著! 便又与清流,私下里进行会商! 最终,他们拟定了一份奏疏! ——! 王淹主笔,高洁、周成、张瑜等人具都署名! 成与不成,这都是刷名声的好机会啊,他们当然不会错过。 十一朝会。 首辅高洁出班,启奏此事! 王淹将这功劳让给了他,他也不吝啬,作为回报,大表王淹等人之能力、之功劳! 奏疏呈现到了刘玄的御案前。 此时此刻,刘玄的心头,是十分的震惊的! ·贫富分化! ·生产过剩! ·新形式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这个王淹,竟然能看出这个问题! ·不简单啊! ·绝不能因为他们是古人,就小觑了他们的智商! ·在智商上,他们并不落后于人! 奏疏刘玄并没有细看,只扫了开头的两百来字,眉头紧皱,合上了奏疏,说道:“兹事体大,此事待后专门议论!” 朝会上,礼部又有是启奏。 经过各地方的筛选、推举,有国旗国徽样式,各3634种,送到了朝廷! 刘玄嗯了一声。 国旗、国徽象征帝国,可以提高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这件事,十分重要! 点点头,说道:“很好。既然送来了,朝廷就按章程进一步的筛选吧,先由你们礼部组织下在京三品以下官员,选个十分之一出来。” 户部尚书道:“是。” …… 很快,朝会完毕。 刘玄回到天宁宫,花了十几分钟,把看了,传召王淹、高洁、张瑜三人。 须臾,三人到了宫门前求见。 刘玄命宫人宣进。 三人进殿,躬身行礼,刘玄道:“坐吧。” 三人谢恩,坐在一旁。 刘玄的目光,往王淹瞧去,说道:“高爱卿说这奏疏上的内容,主要是你想出来的?” 王淹微欠身子,恭敬的回话,他既没有否定,却也没有把功劳独揽在自己身上,也说了其他人,说是食君之禄就要担君之忧,一起想出来的。又说高洁等人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属于群策群力的成果。 他回答的小心谨慎,因为与炎帝并无多少接触,并不了解他的脾性。 对于这件事,给新政“找茬”,他的心底,还是有些担忧的。 虽然看炎帝向来的言行,是个圣明之君。 高洁、张瑜等人,也都认为当今圣上是千古难得的圣明之主! 这样的圣君、明君,你给找出问题,他必定是不会不满、报复的,只会欣喜,高兴还来不及,会得到重用! 高洁、张瑜等人,当然也知道王淹穷尽心力搞这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不甘寂寞、不想在修史书中荒废了这一生呀! 就是想有所作为呀! 自古以来,这样的能臣,是不少见的! 翻开史书,那是历朝历代都有! 但是,他们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所作为,却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 在帝制之下,核心的人物,是皇帝! 皇帝的个人的性格、喜好、觉悟、智慧,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帝国的命运! 遇到圣明之主,你提出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皇帝会大喜,重用你,进行变革,你能火箭冲天般迅速升官! 皇帝的性格如果强硬,那么变革就能持续的推行下去! 但是,皇帝的性格如果软弱的话,那么,政策推行一段时间,遭遇反抗之力后,皇帝就会坚持不住,最终半途而废。 皇帝如果昏聩的话,你提出问题,那就是找死! ·朕御天下,还能有问题? ·明明是天下太平好不好! ·你丫居然说有问题! ·朕看你丫的才是有问题! ·你丫的诽谤君上,是想找死啊! ·来人!拉出去,砍了!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能臣建功立业,那也是要冒风险的! 王淹也是看炎帝有明君之象,才敢不甘寂寞、有所谋求,如果炎帝是个昏君的话,那他就绝不会冒这个险! 与其冒险被砍头,不如低调了修史书,太太平平过一生呢! 故而虽然有所担忧,但心里却更有六七成的把握! 炎帝是圣明之君,必会高看自己、重用自己! 刘玄点点头,说道:“朕早就知道你了。你在楚国的时候,朕就对你的名字如雷贯耳了。你是个能臣,朕是知道的。能看出这个问题,就足见你的才能了。” 王淹听皇帝这样说,心头暗喜:“有戏啊!老子又要飞起来了!”嘴上连忙谦逊,连道惭愧。 “贫、富、分、化!”刘玄眉头起皱,一字一顿的说道,顿了顿,轻叹一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刘玄的脑海之中,浮现出前世在学校时,课本上的许多诗词句来。当年为了背诵这些,可是没少吃苦头啊!滴水穿石般的学习,令这些句子,深深的刻在了脑海深处。 王淹、高洁、张瑜三个人,忽见今上露出悲悯之色,神情恍惚,吟诵出这些从来也没听过的诗句来,不由的震惊! 三个人都悄然从座椅上滑落,跪倒在了地上。 所谓君忧臣辱! 这些诗句他们虽然从没有听过,听起来格调不连,似也不是一首。但是,却都蕴含着一个调子! 这个调子,这是奏疏中提出来的问题: 这一句话,出于汉书,说的却是秦时的事。 商鞅在秦国变法,“除井田”,分田到户,土地私有,“民得买卖”,导致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成风! 富裕的、有权势的,兼并得田连阡陌;贫困的则无立锥之地! 秦国数代明君,坚持变法图强,虽然内部有土地兼并问题,但是,在军功爵制度下,立功就有赏,其赏赐极高! 军功爵制,把军功分为二十级,最低一级叫做。 商鞅变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一个首级,就可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岁俸五十石。 一顷为一百亩。 这样的赏赐,不可谓不重! 而这,还只是最低一级的爵位的赏赐! 最高级的是,那待遇,简直就要升天了,岁俸千石、田百顷、宅百处,还能食邑万户!——此即所谓的万户侯! 这样的军功赏赐之下,内部的矛盾就向外转移了,与其内斗,不如参军去抢外面的别的国的财富! 这也是秦国军队犹如虎狼,战斗力爆棚的原因! 然而,吞并了六国之后,秦国以小体量,吞并数倍于自身的地盘、人口,不好好的消化吸收,却马不停蹄,仍旧对外扩张! 当时炎地所在的岭南这两路,还是蛮夷所居,秦朝派了五十余万大军前来开疆辟土! 秦朝此时已经停不下来征伐吞并的脚步了。 庞大的军功集团,等着建功立业,发家致富呢! 他们绑架了朝政! 秦制在六国推行,土地兼并的问题,又迅速蔓延! 秦朝也不能停下脚步了。 一旦停下,矛盾不向外转移,就会向内卷——内爆! 更可怕的是,始皇帝还在大兴土木:造长城、造陵墓…… 秦朝命短,一统六国不过十四年,土地兼并的问题,其实还不甚严重。 汉承秦制。汉朝寿命绵长,土地兼并问题才发展为一个要命的大问题! 这一问题,如附骨之疽,纠缠神州两千年,像一张黑手,左右着列代王朝、天下苍生的命运! 两千余年来,不知多少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个问题,又不知想出了多少办法,想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命运的车轮,从未停止,无形的手推动着他,一切意图阻挡他的,最终反被他碾压的粉身碎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