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不同传在线阅读 - 128章 二番:哆唻咪建制学院

128章 二番:哆唻咪建制学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先人所做《悯农二首》,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发人深思、引人自省,超越封建社会的启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至今成为警世格言。

    一说:此诗为唐代诗人李绅所做。

    李绅自幼丧父,家无长物。生于官宦世家、迁居吴郡农村,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进士及第后历经宦海沉浮,晚年任宰相一职。

    为官一任后,逐渐蜕变成腐官酷吏。卒后被定性为酷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个人经历复杂,起用、被贬、起用、放逐、起用、升官、卒。

    前期受儒家“济世”“利物”思想影响,作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表现出通俗直白的风格特征。后期随着社会形势的改变,以及个人仕途的不确定,作品遣词叠句、意境深晦,表现出恬雅繁艳的风格特征。

    喜画画、善临摹,是水墨山水画——金碧山水一派的粉丝。

    一说:此诗为唐代诗人聂夷中所做。

    聂夷中幼年家境极贫,其他情况不详。进士及第后补华阴尉(尉:唐代武散官官职,虚衔,大致相当于衙门指导员),仕途无建树。

    个人经历简单,起用、干活、干活、干活,卒。

    因出身、成长、工作在基层,对社会现状了若指掌、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诗风直白、内容深刻、思想超前,对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现状进行了谴责与鞭笞。

    以诗明理,以画喻志,是泼墨山水画——大斧劈皴法的粉丝。

    诞生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凿壁偷光等浅显易懂、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层出不穷,由于至臻至善引人共情共鸣,故而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细细品味:

    梨、鲤、光等等这些并不稀缺的自然资源需要“让”、需要“求”、需要“偷”才能获得的表象下,是封建社会社会资源分配极端不公的必然结果。

    如此品来,以上每一个励志小故事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两个字——贫穷。

    贫穷不是原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

    原始社会很漫长,个体产生了由猿到人的四次生理进化、群体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大概存在了两三百万年之久。

    同位素技术表明:

    距今两三百万年前,地球进入第四纪冰期,高纬度地区被冰雪覆盖,两极寒冷的冷空气向低纬度扩散。

    是不是有点儿眼熟?

    很久很久以后,北极冷空气率先经过的那一片洼地,就是宇文追星家族赖以存世的地方。

    这一变化使得全球气候变冷,低纬度地区温度骤降。

    全球气候变冷,导致全球森林大面积萎缩,并逐渐演化成草原和沙漠。

    生活在大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失去了森林的庇护,流离失所,生活习性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比如说冰期前,佩奇的老祖宗在森林中偶遇,画风如下:

    “吃了吗?”

    “吃了,但没吃饱。”

    “到处都是吃的,为什么没吃饱?”

    “不好吃。”

    “啥好吃?”

    “猴。”

    野猪甲看了一眼在树上“臂行”的猿,蓝瘦、香菇。

    这些猿在一千多万年前为了不被野猪之类的大中型怪兽吃光,被迫上树“求生存”。

    “听你这么一说,我好像也饿了。”

    “……再见。”

    ……。

    化石资料表明:

    猪科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始新世。比类人猿的起源,乐观估计要早一千多万年,保守估计要早三千多万年。

    野猪嘴大吞一切,是杂食性动物,冬啃萝卜夏吃姜、春偷鸟蛋秋拱地。生命力、繁殖力、适应力,都很强。除了大海和南极,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都发现过猪科化石。

    冰期中的野猪甲在瑟瑟寒风中遇到野猪乙,画风如下:

    “还活着呢?”

    “快嗝了,你看我屁股。”

    “屁股上插根木棍干什么?”

    “路遇一只猴、想去尝尝鲜,万万没想到、被引进埋伏圈。几只臭猴子、突然现身边,前有石头砸、后有木棍捅。幸亏我皮厚、跑得也够快……。”

    “怎么还唱上了?你不觉得你这个rap一股土味?”

    “天天吃土,能不土吗?”

    “……现在的猿,都这么厉害了?”

    “石头加木棍,谁都扛不住。我想纹个身,变成二师兄。”

    野猪甲打了个哆嗦。

    生存环境太残酷了,它们已经沦落到居无定所、天天吃土的地步。更残酷的是,该死的猿不仅霸占了它们的房,还磨尖了木棍准备捅它们的屁股。

    “在一起吧。”

    “滚!咱俩都是公的。”

    “我的意思是组个队活得长。”

    “……好吧。”

    ……。

    一路上呼朋唤友、队伍不断壮大,遇到虎豹狼猿不用跑了,掉进各种坑里死不绝了,晚上睡觉也不会冻的直哼哼了。

    所有生物都是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终被淘汰。

    物竞天择是客观规律,适者生存是主观能动。引申到人类社会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存活下来的生物都是不约而同,选择聚拢在一起共同抵御、降低外在风险的物种,其中就包括除了程序猿之外的各种猿。

    由于长期居住在树上,猿撵不上牛马羊兔、打不过虎豹狼猪、肠胃的消化功能还有点弱。

    现在森林没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都没了。

    皮不糙、rou不厚,两条罗圈腿、短小细无力,繁殖能力还差,天天不是饿死就是饿着等死,是分分钟都有可能亡群的弱势群体,处境十分危险。

    但他们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手。

    还是两只。

    一千多万年的臂行使猿手的四指很长,形成弯曲的钩状,极利攀住树枝。

    手腕腕橫韧肌、中间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吃侧腕屈肌腱,也就是手腕脉搏处的四根肌腱异常发达。

    随便拉出来一只猿,不用大拇指,单手吊杠能力依然秒杀后世所有的世界冠军和各路特种兵。

    当猿不得不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习性就开始改变,身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民以食为天,猿也不例外。

    不管站着食、坐着食、躺着食、趴着食、走着食、蹦着食,都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哪里安全?

    洞里安全。

    一处地方宜居的天然洞xue就那么几处,还早都被各种怪兽占据着“名洞有主”了。

    猿不会盖房子,怪兽也不同意和平共处。

    为了给异性猿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也为了能吃顿安生饭,当然主要是为了不至于冻死在野外,只能动手抢。

    一只抢不过,那就上一群。一群抢不过,那就想办法。

    由于大拇指很短,猿手没有“抓”的功能,只能“握”。进洞打怪兽的时候由于姿势不对发力不均,飞石不仅伤害输出有限还很容易跑偏。

    这个致命的短板,客观上加速了类人猿的自我淘汰。头脑不够灵光、动作不够敏捷、反应有点迟钝的猿陆续被淘汰。

    幸运的是,洞**部的凹凸结构十分有利接化腾挪发,有限的空间也大大限制了怪兽力量和速度的激情爆发。

    这个过程使猿产生了自主意识:那些体型庞大,有着獠牙利爪的怪兽不过如此。

    自发的打猎活动形成了。

    膘肥体厚、头脑简单、到处乱窜的野猪,就成了首选目标。

    从打野到围猎,本质上是一个锻炼、交流、发现和摸索的扬弃过程。

    1:锻炼加强了下肢力量,学会了直立行走,被解放出来的双手自然而然就抓住木棍、石头等一切可抓住的天然工具。

    2:交流促使声带做出音调、音频、音律上的进化,“开饭了”和“狼来了”就此有了区别。

    3:攻击野兽用的石头,击空后砸在石壁上会冒出火花,发生的次数多了便发现了火的奥秘。

    火一直存在于自然界中,所谓“天雷勾地火”,本意是雷电能量扩散造成的火灾。后来人类社会给它了更加深刻的寓意:自然赋予人类的原始本能不可抗拒。

    猿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吃过被火烧过的植物根茎、动物尸体,真香。

    4:在摸索“击石取火”过程中,为了固定石头,力量最大的大拇指从最初的配合其他四指固定物体,进化成主导其他四指对握捏拢,从而使猿手可以像人手那样,抓住各种形状的物体。

    这样,木棍捅在野猪屁股上再也不会脱手了。

    火的掌握使猿与动物彻底区分开,大拇指的进化使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以上是猿进化成人的大致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两百多万年。

    生存依靠知识,知识始于创新。创新需要积累,积累源自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所以,当七岁的刘雅思问出这个问题时,她的爷爷刘五四把她领到了滨河动物园看猴子。

    刘五四这样做的内在原因是:本世纪初,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260万年前,一颗超新星抛洒出来的同位素铁-60,关于人类的诞生了就产生了另外一个说法。

    这种说法缺乏证据支持,偏偏刘五四手里的两块小石头告诉他:一切皆有可能。

    刘五四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利用自己调配的药丸创造出猴群的某种客观变化,引导刘雅思根据这个客观变化,去思考、去判断、去做出属于她自己的结论。

    很可惜,一封哆来咪建制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打乱了刘五四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