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纠结
若是在平时,麹义一击不中,下面的进攻也会源源不断展开, 可激战一水米未进,他也已经浑脱力,直接重重摔在地上。 麹义艰难地抬起头来,恶狠狠地朝那个坏他好事的人望去,迷迷糊糊看见那个影,他却浑一颤。 “你,是你……” 开麹义必杀一击的是一个材魁梧肥硕的少年。 刚刚一招,他已经喘的上气不接下气,却仍旧骄傲地直了子,激动地道: “师尊,师尊,我赶上了,我赶上了!” 少年的声音洪亮,宛如雷动,在黑暗中刘备也立刻分辨出来,惊喜地道: “伯达,是你!” 来人正是司马朗。 黑暗中的火把把司马朗那张圆滚滚的小脸照的一片通红,他额上满是汗珠,开心地向刘备招手,似乎完全没意识到刚才发生了什么,一脚深一脚浅的朝刘备跑过去。 “伯达,这,这危险,汝先暂避!” 刘备本想问司马朗为何来了,可见徒弟一脸赤诚,问这个问题当真不合适。 董卓的真实份是司马防的兄长,司马防也因此处处替董卓掩护, 刘备和司马防的关系是彻底玩完,但这并不影响他和司马朗的师徒之。 司马朗虽然生的高大,但毕竟年幼,为人一片赤诚, 他坚信师父是对的,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寻找师父,董卓虽然放他一命,可董卓的手下并不许他出城, 一直等今天刘备攻城,司马朗才敢趁着夜色偷偷溜出来, 没想到还差阳错,挡下了麹义的必杀一击! 天意啊! 麹义心中一片凄苦,他勉强支撑着站起来,神色复杂的看着跟董卓长得颇像的司马朗,嘴唇无力的动了几下。 “黄口孺子,汝可知,汝可知今汝做了些什么!” 司马朗这才发现偷袭刘备的居然是麹义。 这个人在雒阳城凶名极盛,若是在平时司马朗是万万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见他满脸是血地瞪着自己,司马朗畏惧的后退一步。 刘备看着已经站立不住的麹义,略带几分嘲讽道: “可惜了。” 毕竟是差点重创自己的人,刘备对麹义没有丝毫的同, 他举起双刀,喝道: “麹义,今我已大胜,汝为何不降!” 麹义嘿了一声,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仰天道: “我为司马大人尽忠,虽死无恨,就让我血洒于此吧!” 谁家无忠臣。 麹义少年时遭逢惊变,被迫流落凉州。 凉州羌胡无数,麹义从小就学会战斗, 在战斗中杀伤敌人,保全自己,跟羌人一样来去如风,尽量占便宜就跑。 这是麹义的人生哲学。 浑浑噩噩的前半生,并没有人会对麹义稍稍投去些尊敬,一点都没有。 直到董卓的出现。 董卓为人豪迈,对没有心机的豪侠猛士敢于托付机密。 他将当时默默无名的麹义招为上宾,给他衣食吃穿,给他尊敬,教他武艺,还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这个初见的少年猛士。 这让麹义感恩戴德。 他不是很懂读书人的弯弯绕,但他认为司马大人一定是大汉的救世主, 所以,董卓安排他留守雒阳的时候,一贯鸡贼的麹义却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 他最后看了一眼已经没了气息的李傕,心里也终于意识到胜利已经在向刘备招手。 成王败寇, 董卓决心用气球跟刘备决一死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 现在,看来这次冒险失败了。 · 气球上的董卓已经冻得有些麻木。 他呆呆地看着下面,突然为自己冒险的行为赶到有些后悔。 但这悔意也只是稍纵即逝。 看来,背负了董卓的宿命,到底还是没法对抗历史。 若有重生的机会,干脆潇潇洒洒平静度? 呵呵,那还是我董卓吗? 董卓的目光投向远方,又想起了当年和姜承志创建力行社的种种。 当年的老人一个个离开,自己二十年来饱受孤苦和谋的折磨,最后棋差一招,终究战败,当真是…… 荒唐可笑。 气球的火开始一点点消散,董卓感觉自己的事业和这气球一样,也缓缓降落下来。 而下面…… 董卓瞪大眼睛,他发现这雒阳不知什么时候居然燃起熊熊大火,而且这火势竟还不是一般的猛烈! “着火了,着火了!” 麹义、李傕授首,刘备军已经冲破了雒阳城防,可迎接他们的,居然又是一片火光。 又叒是大火? 大汉尚火德,故称炎汉。 刘备自进攻檀石槐开始,已经多次面对这熊熊燃烧的大火, 似乎自己每一次崛起都是在烈火的包围中前进,难道这也是一种天命? “董卓倒行逆施,居然放火烧城,此等贼,若不讨伐,天理难容啊!” 熊熊火光之中,朱儁振臂一呼,带领为数不多的追随者朝皇宫冲去。 他才不管刘备和董卓,趁着火光,趁着大乱,他要救出被董卓控制的皇帝。 年幼的刘协看着冲天的大火,先是一阵惊恐,随即又拍手大笑起来。 天边一片赤红,宫中所有人一片大乱,那些平对自己颇为不恭的家伙也忙乱一团,这肯定是好事发生了。 他拍着手笑吟吟的看着外面地乱相,完全不知道这一切代表着什么。 大汉在燃烧。 大风一吹,烈火更是腾空而起,烧的整个雒阳陷入一片惊慌和恐惧之中! “着火了,着火了啊!” 宫中的众人在不断的逃窜,一甲胄的董卓部将董承神色复杂的迎上来,看着还在欢呼雀跃的天子,拱手一拜,道: “臣带陛下离开这里!” “为什么要走?”刘协声气地问,“这里很好啊。” 董承一阵唏嘘,道: “再不跑,命就没了。” 人类对火的恐惧深深根植在远古记忆的深处,董承抱起刘协,不顾刘协的哭闹奋力逃出, 可没走几步,一支羽箭竟无声无息贴着他的侧脸飞过,重重进旁边的朱红的立柱之中。 董承不用转头都知道来人是谁,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向前缓步慢走,边走边道: “慈明,汝要作甚?” 董承背后,一儒袍的荀爽疲惫地叹了一声,道: “汝要带他去何处?” 荀爽之前还在前线支援李傕,可他毕竟不善军略,见大势已去,竟鬼使神差来到了宫中。 “自,自然是逃出雒阳。”董承道。 “逃出雒阳,又能去哪里?” 董承镇定地缓缓前行,道: “这天下,是大汉的天下,大汉天子想去何处,就去何处!” 荀爽叹息道: “在雒阳城中,大汉的天子才是天子, 离开雒阳城,我说他是一介布衣,是汝找来的凡俗人,定然也有人信。” 董承嘴角抽搐了一下,道: “我为汉臣,难道此时便要助纣为虐,与尔等在此同观汉帝受难?” 荀爽又放一箭,这次羽箭直接穿了董承的发冠,惊得董承肩上的刘协一阵放声大哭。 “我再说最后一遍,放下天子。” “汝等还知道天子?”董承反唇相讥,却终究停下了脚步,转头恶狠狠地看着荀爽。 以喻君,不食者,不得君禄食也。阳未居五,暗在上。初有明德,耻食其禄。 这是荀爽在自己《易传》中做的注释,大概意思就是不食昏君乱朝之禄, 大汉这么不行,又不肯退位让贤,为啥不直接灭了它? “董卓就是汝心中的明君?”董承讥讽道。 荀爽摇头道:“董卓不是,司马敛却未必不是,按照天书,这三分天下最后都要归于司马, 我们现在做的,是尽量早点终结一个乱世,让天下早点走向该有的正轨。” “很显然,你们一败涂地!” “是啊,”荀爽大方地道,“终有胜败,我们也不是神明。 既然败了,我就干脆想想办法,刘备得了天下,也能减少几十年的战乱,何乐不为。” 董承这下彻底蒙了,他全然不知道荀爽要说些什么。 这会大火已经蔓延到宫中,董承急切地跺跺脚,道: “慈明,再不走,我们都要死在此处!” 荀爽的神色突然变得庄重而温和,他轻声笑道: “汉家的天子为了大汉殉葬,也是正道。 若是陛下还在,想必也会有不少有心人利用他的名号再做些事。 既然如此,我便帮刘备一把。” 董承这下终于明白过来。 他难以置信的看着荀爽,心道天下居然还有这种疯子。 “这,这对陛下不公平。” “但对天下人公平,他死了,刘备扫平董卓之后就能顺利称帝, 牺牲他一人命,天下能早早太平,这,很合理。” 烈火在蔓延,董承咚地一下跪在地上,无声的望着荀爽, 年幼的刘协不知所措,他感受着火的量,惊恐地大哭出来。 看着董承坚定执着的眼神,荀爽略略一阵迷茫, 他收起手上的长弓,想了想,又朝董承伸出手。 “既然这样,留下玉玺,以后,让陛下珍重了。” 玉玺?! 董承心中一阵苦涩。 要离开雒阳,他自然把玉玺也带在了上, 没有玉玺,汉家的天子还叫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