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幕府天皇 定位研究
第503章幕府天皇定位研究 我与黄队长回到东宁分校宾馆,16个人讨论得正热烈,龚东贤说道:「日本的武士多悍不畏死,这一点要小心提防,明明已经重伤濒死,你若贸然去救他,很可能他就濒死反噬,爆发致命一击,所以对待日本武士,心肠要硬一点才可以。」 许世昌说道:「这样做与王上的作为相违背,面临这种风险,应如何做才符合王道。」我说道:「尽量减少敌人的死伤就是符合王道,但是前提是不能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中,若我们明知日本武士的这一特质,就只能见死不救了,或是已有足够的防范措施才能救,先保护自己才是王道。」 我建议大家收拾一下,准备休息了,挑灯夜战影响明天的作息反而不美,明天有一整天可以聚在一起讨论,不怕时间不够用。明天同时也可以检讨我建议的从隅田川深入,给他们惊天一击,或是有其他更佳的方案,请多多提出来讨论。 次日我整天与东宁分校全体师生共同对付,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式与应用问题,今天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新课程,大家学习都充满干劲,效果很好。 到了傍晚,父亲大人带领着大家又回来了,我们还是席开两桌,一面吃一面谈,前天大家谈起来还充满着忐忑之心,今天晚上却是人人信心十足,如果能一举收服日本,那么总人口数就要接近六千万了,恐怕都要超越清廷了。 但是日本不但人口多,悍不畏死的武士也多,要降伏日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首先问大家,我建议从隅田川深入千代田区,大家检讨结果可行否?有没有补充或是有替代方案? 文圣公吴六奇说道:「大家都认为这是最佳方案,打蛇打七寸,是最稳妥的方式,而且隅田川身兼排洪大渠之用,河道一定是清理得干干净净的,正好方便我军深入。」 我说道:「如果有机会谈判时,我方的立场要说明清楚,德川幕府改名为日本郡王,迁出千代田区,千代田区将改为总督府,但是幕府将军领地的俸禄 石高,仍维持七百万石,不因政权的移转而改变他的生活。 至于驻地在京都的皇室,其称号不变,但是由于京都太靠近日本海,气候严寒,将迁往吕宋岛一处人间仙境,四季如春,日本人有权组团前往晋见、供奉,新的宫殿要豪华也可以,一切都由南海王国支付,以示诚意,现有的皇居京都御所将改为副总督府。」 目前的幕府将军是第四代的德川家纲他是前一任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弟弟,据说德川家纲的智力不高,但是在他的统治之下三十年里,日本的国力却蒸蒸日上。 至于日本的天皇,一般相信,日本自古以来未曾改朝换代,始终为皇室一系(号称「万世一系」),但开始几位天皇的事迹是来自传说、神话,从第10代崇神天皇开始,考古学才确认实际存在,自第15代应神天皇开始,历史可信度才大为提高。 目前的天皇是112代的灵元天皇,这位天皇个性刚强,意志坚定,作风豪迈,在与幕府交涉时,也很明白的展现自己的立场主张。他也开始恢复大尝祭等古代礼仪,在文化上有所贡献。 最早,中国朝廷把日本的领导人称作「倭王」。到了唐朝以后,改称「日本国王」。在《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中收录,有《敕日本国王书》一文。在《元史日本传》中,也提到元朝皇帝忽必烈向日本送出国书,要求「日本国王」服从元朝的统治。这里面的「日本国王」都是指当时的日本天皇。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向日本派遣使节,要求日本须取缔倭寇并向明朝朝贡。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占据九州岛一带的南朝怀良亲王拒絶,把明朝派来的七个使节处决,室町幕府驱逐了怀良亲王的势力后,室町幕府和九州岛一带的大名仍旧以「日本国王怀良」的名义与明朝进行贸易。 室町幕府将军受限于国内经济,试图恢复明日贸易,自1374年起曾数次向明朝派遣使节。1374年,足利义满以「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要求与明朝贸易。 然而明朝拒绝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太祖认为「大觉系」的「日本国王怀良」(或作良怀)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持明系」则是乱臣。足利义满是「持明系」的军官,更不应与之通交。 1401年,足利义满接受博德商人肥富的意见,以「日本国王臣源义满」的名义,遣肥富和僧人祖阿携表文向明朝朝贡,建文帝敕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然而使者滞华期间,明朝发生了靖难之变,燕王朱棣以武力打败了金陵的侄子建文帝,夺了帝位,是为永乐帝。 被责以篡位恶名的永乐帝,眼见「外夷」日本的使臣到来,永乐十分高兴,认为蛮夷来朝,是作为天子之德的铁证,因此立即册封源道义(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赐日本国王之印,发给堪合符,明朝正式与日本建立宗藩关系。 此后,室町幕府的将军都使用「日本国王」的称号与明朝通连外交。在战国时期,幕府的通交权实际上掌握在细川氏、大内氏、毛利氏和宗氏这些门阀大名的手里,这些要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常常伪造含有幕府将军署名的国书,与明朝进行贸易。 1596年,因万历朝鲜之战谈和的缘故,明朝万历帝册封太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平秀吉」,秀吉拒绝接受明朝的封号再战。万历帝的册封诏书现保存于大阪历史博物馆中,被今日的日本政府认定为是重要的文化财产。 江户幕府以后,多数武士与士大夫受到儒家君臣名分的思想,幕府将军不愿意对外僭越天皇,国书上之称号改为「日本国大君」。在江户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时代,新井白石的改革中,幕府将军的称号一度再被改为室町时代的「日本国王」,直到第八代德川吉宗继任将军,新井白石失势,日本国王的称号亦被废除,改回「日本国大君」。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朝廷称日本的领导人(包括天皇及幕府将军)为「倭王」或「日本国王」。而朝鲜半岛的国王则称日本领导人为「日王」。这是因为两国君主皆不承认「日本天皇」这一称号的缘故,认为只有中国皇帝才能称「皇」。 日本国大君,简称大君,是日本江户时代征夷大将军在外交文书(国书)上使用的一个称号。最初在对朝鲜王朝的外交上使用,后来对琉球和欧洲列国的外交上亦使用日本国大君的称号。明治维新以后,「大君」一词成为民众对天皇的尊称。 在英语中,把在一个行业内拥有一定财富和权力的人物称为「Tycoon」(意同华语的大亨)。「Tycoon」一词就是来源于日本语的「大君」(Taikun),这也是英语中少数的不直接反映独特的日本文化,而以日语口音传入的外来语之一。 江户时代初期,日本试图恢复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被丰臣政权破坏的对朝鲜、明朝之邦交关系,因此第二代江户幕府将军德川秀忠命令对马藩的藩主宗氏向朝鲜派遣大使,欲恢复邦交。因日本国王的称号系明朝皇帝所册封,也有僭越天皇的态貌,许多士大夫反对采用此称号。 德川秀忠遂以无头衔的「日本国源秀忠」为名,向朝鲜送出国书。尔后,幕府将军对朝鲜的称号改为「大君」,并于1636年朝鲜通信使抵达江户时开始正式使用。朝鲜对江户幕府将军的称号也改为「日本国大君殿下」。 为了通商便利,对马藩主在中日交流的过程多次篡改了国书,将将军署名篡改成了「日本国王源秀忠」,直到1663年(宽永十年)被江户幕府发觉。这件事情被称作「柳川一件」。事后,参与者柳川调兴、规伯玄方被处以流罪;对马藩的藩主宗义成虽幸免被改易,但幕府加强了对国书的监督和管理。 「大君」一词源于儒家的经典《易经》。《易经》有「大君有命,开国承家」、「武人为于大君」、「知临,大君之宜」等句。大君在汉语可以指「伟大的封君」,也可以是「伟大的天子」,大君本是中国古代时天子的别称,尤其周天子常称大君;幕府将军以此暗示了自己虽非天皇,但与天皇同样拥有正统性。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外出,回到家里,万国看到我没有甚么表示,显然他的认生期应该已经度过了,接着我去看太中,他却有一点躲我,也不会叫爹。我说道:「爹带你去找mama。」他才突然想起,高兴地让我牵着手,嘴里叫着爹…爹…。 我们回去看万国,我向他说道:「爹带你去找mama。」他似懂非懂的投怀送抱,我就抱着万国牵着太中走下楼去,到了街口转角处,就看见仪儿、欣儿一起回来了。 太中挣脱我的手朴向仪儿,万国也是手舞足蹈,高兴万分,让两个做mama的着实安慰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