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王师北定在线阅读 - 第416章 温和灭国 开始准备

第416章 温和灭国 开始准备

    第416章温和灭国开始准备

    结束中央银行的巡视,已到下班时刻,我谢谢事务副行长周宏涛及发行局长兼中央印制及造币厂厂长汪通的说明及陪同,之后与令慈一起回到二楼,世华、太华却都还没醒过来。

    过了一会儿,芊儿、棉儿也都回来了,我们就一起先吃晚饭,饭后不久世华、太华就陆续醒过来,还好并没有睡一觉就把我给忘了,两个宝贝女儿都还愿意给我抱。

    明天是八月二十三日,我将搭乘六人坐马车返回马尼拉,在八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四日要参与教育部九年一贯强迫式义务教育之教材编撰事宜,所以今晚是此行在奎松市的最后一晚了。

    趁着两个宝贝女儿都还愿意给我抱,我就尽量享受做父亲的幸福感,抱着他们唱儿歌,到处走动,但是不能超出母亲的视线之外,显然两个宝贝女儿都还是有尺度的,一要离开母亲的视线时就直哼哼,抗议之意明显。

    次日送走了要上班的棉儿、芊儿、令慈,告辞了世华、太华及大妈,我与四位侍卫上了马车回到马尼拉,马车就直接开到教育部,我到了教材编撰会场外就听到讨论声音不小,显然今天有戏了。

    进入会场,原来是我在历史课本中提到民本思想,我主张孔子也是支持民本思想的,主要证据就在《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人们认可的,就要听人民的做下去,人民不认可的,就要解释给人民听,引导人民,让人民了解。

    教材编撰人员大多数认为《论语.泰伯第八》的断句一千多年来都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不让他们知道呢?古来解释说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那是因为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既然不易知,知起来很麻烦,所以就不用知了。所以古来学者也都认同孔子是个愚民政策的倡导者之一。

    但是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子应该是不赞成愚民政策的。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名言:「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又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所以我认为我的断句才是对的。

    教材编撰人员听得一愣一愣的,但是太有道理了,大家都倾向支持我的论点,只不过不知对一千多年来的认知要怎么交代,这也太另类了。

    这时中午休息时间到了,仪儿、欣儿都来接我回家吃饭,教材编撰人员只好放我走,自己伤脑筋。仪儿、欣儿问道:「怎么回事?问题好像很严肃的样子。」我把刚刚所谈内容大略说了一遍,仪儿、欣儿也觉得我说得在理,并没甚么好说的。

    回到家里,太中大爷还高卧未醒,我们就先吃饭了,饭后太中也醒了,我过去讨抱,才两天不见印象还在,太中犹豫一下还是给抱了,但是警觉性很高一直紧瞧着我不放。

    午休过后,仪儿、欣儿要回去上班,我说道:「我晚点再去,我先去一趟联合参谋本部谈一件事,谈完再过去。」

    到了联合参谋本部,我找到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王立及几位行走,关于两年后的温和灭国计划,我认为现在就要积极行动,开始搜集情报,尤其是最靠近我们的越南,那是一个比较强悍的国度,在五千年的国史里,从秦始皇开始就动兵多次,但从未真正统治过的国度,所以我们更要兢兢业业。

    现在开始搜集情报,明年开春制作沙盘模型,明年春夏之间进行实兵推演,明年秋天正式出兵,时间正好是我国立国于此两年之后。其他七个国家也依序依此进行时程规划,并督促各部依计划逐步实现。

    告辞了王立及几位行走,离开了联合参谋本部,来到教育部见到教材编撰人员,大家对于《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已有了统一口径,不再为它困扰。

    但是教材编撰人员对于我对于秦始皇首创郡县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兴建驰道、大运河、万里长城等大表赞美,对于焚书坑儒则只字未提却甚不以为然。

    我说道:「焚书坑儒的说法最早见于有东晋人假冒汉代学者孔安国伪作的《古文尚书》的序中。这说明无论是在秦朝还是在汉朝,近七百年之间,都没有将焚书、坑儒联系在一起的说法。

    「焚书」事件,依据《史记》的描述,发生在全国统一后的第八年,秦始皇生日那天,他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并颂祝寿辞。《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人员多至数十人。」《续汉志》中说:「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也就是说,秦朝的博士制度承沿战国传统,他们可以参加国家大政的商讨会议。他们的地位很高。

    在酒宴上,分管教育的博士周青臣,首先致辞称颂了秦始皇的功勋。他回顾了秦国的过去「秦地不过千里」,但依靠秦始皇「平定海内,放逐蛮夷」,「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因此「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德」。

    秦始皇听后很高兴。但博士齐人淳于越却认为这是谄媚之语,并以商周为例,认为分封制好,提出凡事应师法古人才能长久。

    公开厚古薄今,且否定业已实行的郡县制,而且又是在秦始皇的生日宴会上,淳于越的胆子不可谓不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彼时博士们可以各抒己见,言论还是相当自由的。

    更让人惊奇的是秦始皇的反应,《史记》的记载是「始皇下其议」,就是让大家再讨论讨论。如果是「暴君」,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容纳他人不同的意见吗?

    几日后,丞相李斯以淳于越食古不化、攻击新制为理由,上书《焚书令》,反对取法夏、商、周三代。强调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

    因此请求始皇下令禁止私人办学,并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不取缔的书只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等。

    对于李斯的上书,秦始皇的批示是「制曰:可。」但不是「诏曰:可。」这小小的区别大有文章。通常来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而「诏曰」则是要诏告天下。这个颇为中性的批示,既肯定了李斯的忠心,但也暗示了焚书的范围和程度仅及于官府。

    至于「坑儒」事件,依据《史记》的描述,发生在全国统一后的第七年,秦始皇下令杀死后坑埋,不准收埋,总共460名心术不正之方士、术士,而非坑杀,亦非儒生,并昭告天下「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秦始皇敢将下令杀死这些人的理由昭告天下周知,其理由一定是札札实实的,我们在此就不深究了。

    所以结论是,焚书、坑儒并不是一回事,它是两件各自独立的事件,互相之间基本上并没有瓜葛。至于实际情况算是暴政还是德政,我不知道,也不下结论,各位的看法又如何呢?

    教材编撰人员听得又是一愣一愣的,这个国史的内容里到底还有多少陷人坑呀!读书人真是不容易过日子呀!

    时间又到了下班的时候了,仪儿、欣儿同时出现在门口,看见教材编撰人员一副懊恼的样子,吃了一惊,回家的路上,我约略说明了一下,仪儿、欣儿也觉得不可思议,居然国史中存在这么多自相矛盾之处,过去也没人去发掘、去考究、去辩证,大家都是人云亦云,得过且过,真是糟糕。

    快到家的时候,听到大妈在唱国语儿歌《捉泥鳅》,显然太中醒来了,这次唱得好多了,只要敢唱,一回生二回熟,人人都可以当歌手,想到太中可能饿了,大家的脚步都加快了不少,上楼也是一次跨过两阶走。

    我去弄湿纱布给仪儿擦**、擦手,太中很快就吃起来,但是吃得不急不徐,显然并没有很饿,慢慢吃也好,不必每次都要等到饿狠狠的,狼吞虎咽吃成习惯也不好。

    等到太中吃饱了,我抱它起来帮他打饱嗝,因为慢慢吃就没甚么气混入,打起饱嗝来很轻微,这才是好的吃奶习惯。

    晚上一家三口睡在一起,温馨又甜蜜,关系更亲近了,第二天太中对我几乎已不怀有任何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