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流星羽在线阅读 - 第211章 N90N50IIIN7N9

第211章 N90N50IIIN7N9

    ……

    实测

    李宁最近推出的拳头球线——1号线,成为了n9的处子线。0.65mm线径的1号线主打高弹性,更适合进攻,与n9似乎也十分般配。28磅,为了解决之前听闻的走线问题,加了10%预拉。

    在高远球多拍对拉之后,1号线给人的击球感是偏硬的,弹性确实不错。它那独特,甚至可以说是奇怪的击球音一开始着实让我吓了一条——虽然响但十分尖锐,让人有断线的错觉。事实证明加预拉是明智的,没有什么走线的问题,多拍之后只需稍微整理即可。线给人一种“滑”的感觉,咬不住球的感觉,可能与表面的金属涂层有关;而高弹性让线床持球时间更加短,进一步加剧这种手感。因此可以说1号线并不是一款控球线,还是更加适合猛烈的进攻。

    n9的整体击球感偏软,可以说是没有硬朗的感觉。挥重不高,平衡点适中,中管相当软,是这种击球感的主要原因。当然得益于此,n9的击球可以说是相当轻松舒服,习惯了硬中管的我在拉了很长一段时间高远球都没有什么疲劳的感觉。能量聚合平台描述中的推动势能甜区提高并没有明显感觉,但n9的挥拍速度还是挺快的,甜区中心的击球也有集中感。

    实战当中,n9的防守实在是出色,中管虽然软但弹性很好,加上出拍足够快,击球亦轻松,在防守态势中回球会感觉更轻松。与防守相对的进攻,n9则没有给我留下如付海峰杀球那般深刻的印象。n9的杀球时手感并不硬朗,力道反馈也比较微弱。软中管加上翻转的拍框让球拍杀球时形变更大,因此杀出去的球角度比较大,飞行路线较短,出来的效果更接近点杀,速度快,感觉更偏向于“尖”而不是“重”。而用力进行飞行路线长的长杀,也就是重杀的话,n9就有点卸力感。n9的设计让它比起一锤定音、破釜沉舟的重杀,更适合连续多拍的短程尖锐杀球。

    平抽挡时n9的表现不过不失,但在网前抓球有上佳表现,尤其是扑网前球,无论正反手,多利用手指发力,n9都能展现它形变大球程短的特点,使球没那么容易扑出底线。

    在控制球上,或许由于搭配了线面不太吃球的1号线,n9的表现略显平庸,若手上不加力打成比较快速的劈吊,一般的吊球就对技巧和手感有更高的要求,否则质量不佳。换句话说,既然n9本身就很适合多拍的连续进攻,对体力消耗也不高,何不减少一些吊球的次数呢?多使用进攻下压会有更好的效果。

    而在连续的进攻中,n9就显得非常亲切了,手感舒适,发力比较轻松,不太吃体力,柔韧的球拍设计也让它在连续进攻中变向等改变落点的下压更加容易。虽然n9无法展现出沉重的一击杀球,但带来了更多样性球路的杀球。这种新的进攻思路,或许和宝哥年龄的增长以及技术转型不无关系。

    总结

    李宁n9依然延续了三代拍精细的外观和过硬的质量指标传统。能量聚合科技的扭转梯形拍框设计让它的外观在众多球拍中特立独行,显得相当前卫。在性能之中融入了更多的美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球拍设计思路,毕竟科技总有瓶颈期,而人总是会欣赏美的事物。但与其代言人付海峰给广大球迷留下的印象不同,李宁n9并非一支硬朗的强攻型球拍。它的挥重和平衡点都让它更偏向技巧型的平衡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是一支进攻球拍——重杀或许不是它所擅长的,但连续多次的进攻却变得更轻松,柔韧的球拍设计也让它在进攻中更好控制,拓宽下压球路。对于没有强悍绝对力量而更多依靠爆发力的喜好进攻的球友来说,李宁n9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

    ……

    Zept:“沙发!!!宝哥的杀球方式很特别,无论是f9还是n9都是要求杀球动作完整性很高才能发挥威力的球拍。在网前,因为偏软的中杆,让手感偏向粗糙的后场暴力男的球路组织有更多的选择和容错性,这是我对F9和n9最深的体会。”

    qq403879503:“先顶一下,不过我最爱依然是F9。杀球杀的不是力量而是协调,阿宝哥在巅峰时期的力量也只是全队的倒数第3,可见并不是力量越大就越快。”

    edisonko830:“好評測要頂起!n9似乎延續F9的路線,那難記的高科技拍框看來又沒有什麼性能上的優勢,特點模糊啊。”

    ming:“亲测,在撸n9的飘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上28磅后杀球是相当爽啊!绝对让你是全场的焦点。。。。。。。。,防守方面也是不错!”

    gf0037:“艾玛,能不能别在纠结n90系列和n50系列时候发其他系列的评测……”

    147896325:“到手553银色版后对n9的涂装完全免疫,感觉553银色版的暗金风涂装已经很好了!”

    ……

    李宁的第三代产品推出市场已经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了,在产品上市之初,ReDDing为各位评测了n55iii这支球拍,而时隔数月之后,ReDDing在神兵利器区看到有网友要求评测室推出n90iii的评测文章,但由于种种原因,评测室一直还没有收到对n90iii或者是n50iii进行评测的消息,但却收到了n7和n9的评测任务。鉴于以上的情况,ReDDing决定以私人的ii以及官方送测的n7、n9联合送出评测供中羽网友参考,希望中羽的网友能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官方评测室和本人的评测作品。

    本次评测的ii、n7和n9在本人手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期间也进行其他的评测任务,但是这四支球拍的表现还是令笔者印象十分深刻的。本次评测拍摄的器材是新入手的,由于属于初次使用,照片效果可能达不到以往的最佳水平,还请各位多多见谅。

    好了,闲话休提,让我们正式开始这篇ii、n7和n9的联合评测吧!

    不论是ii或是n7、n9,在经历了三代的升级后,性能偏向和外观设计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一代的外观设计均以红色为主要色调,在科技配备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二代的n90ii继续保持了红色的主要配色,再配以金黄作配衬,十分华丽夺目,而n50ii则“由红变蓝”,成为一支由傅海峰短时间代言过的“小清新”型的球拍,两者的改变都受到市场不俗的反响,n50ii尤为甚之;n7和n9更是初次推出的新系列。

    到了第三代产品,ii又作出了一次大换装。首先,n90iii变成了“黑白配”配色,与n90ii的“辉煌豪华”相比整体感觉更为沉稳冷峻;而n50iii更是推出紫金和金银两色可供选择,相信这是由于n50iii不再由傅海峰代言,而使用者更多是国羽的女选手而使然的,自然要配色上也更偏向于女性化多一点;n7和n9以黑白双煞的造型面世,代表着风云组合刚强力量的男性形像。

    谈罢外观,让我们放眼到四把球拍的科技设计上。

    i的基础上加入了3D立体风刃拍框设计,再配以灵控内锥、超导纳米、机翼恒定系统、复位弹性扭角、多点复合碳纤维强化系统、力学优化拍框系统和空气动力学科技拍框截面系统等科技设计而成。由于除了3D立体风刃外,其他的科技点均在以往的产品中有所使用,因此对于n90iii来说,3D立体风刃就成了n90iii最大的特色。豪无疑问,从n90的类盒式拍框,到n90ii的破风拍框,再到立体风刃,李宁一直在为n90“提速”,使其摆脱“笨重不灵活”的初感,更为适应目前快节奏的攻守转换。

    n50iii相比起n50ii,加入了自n65以来出现的风动导流系统,再加入灵控内锥,超导纳米,机翼恒定系统,复位弹性扭角,超细高强度仿生中管,力学优化拍框系统和空气动力学科技拍框截面系统。与n90iii相似,n50iii也在“提速”,只是方法不一样而已,而两种均通过改动拍框来达到提速的科技中,在使用时哪种会比较感觉明显呢?同时,很多网友会认为n50iii就是换了配色马甲的n65,因为两者从参数上看实在是过于相似,这很容易会认为李宁是在“新瓶装旧酒”,事实上又是否如此呢?笔者在下文将会为各位揭晓。

    n7和n9是n系列的新成员,主要的科技卖点在于拍框的能量聚合平台科技,这种从“麦比乌斯圈”折纸上得到灵感的科技概念确实非常地有新意,而实际中的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实感评测

    笔者用相当长的时间对这四把球拍分别进行了测试,以保证四者的感觉不会有混淆的情况,以及能更细致地为各位剖析两者手感的分别和购买的参考意见。

    高远球部分

    先来说说n90iii的表现。n90iii在击打高远球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杆的硬度,对于触球的瞬间,手掌可以得到一个很清晰的力度反馈,这使在使用者在击球时即可完全感知出球的深度,对于单打的场合来说,n90iii的高远球表现无疑是优秀的。上文提及的3D立体风刃拍框,在n90iii身上结合得十分理想,令n90iii相比起n90ii有小幅度的挥速加成,相比起n90可谓天渊之别,因此在后场被动时的瞬间发力,对于使用者的绝对力量要求又略略地降低了一点,更适合业余球手使用。

    n50iii方面,高远球的手感与n90iii截然不同,这可能源于中杆硬度的差别。n50iii的高远球深度相比起n90iii会更高一个档次,相近的发力情况下,如果n90iii是仅仅在两线之间的话,n50iii是绝对可以打出后界的!同时,n50iii的弹性十分优秀,在被动时可以获得比n90iii更为动位的回球。而手感方面,n50iii虽然在深度上优胜了,但是对于手感的反馈来说,n50iii的清晰度不及n90iii。从挥速来说,虽然ii的平衡点相近,但是n90iii的挥速明显地比n50iii更快,这也大致地分出了两个科技点之间在挥速上的高低。

    n7和n9跟以上两者都有极大的不同,可能说完全感觉不出是一脉相承的产品。n7在击打高远球时比n9要略略轻松,不过两者的击球感觉都是比较复杂的。之所以说是复杂,还不如说是手感。两者的手感在高远球的深度和广度控制上都差于ii。出球的深度控制上,n7和n9的深度要浅于另外两者,如果以n90iii为标准的话,以n90iii回球到位的力度去用于n7和n9可能是仅仅到达第一条底线;而广度的控制上,在对底线两角的控制中,n7和n9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即使是长期的使用后也很难达到绝佳的磨合状态,笔者认为这与新的拍框科技不无关系。将n7和n9细致的划分的话,n9的击球手感较硬挥重较重,出球时对于手腕和手指的力量较高,而n7则挥重较轻手感较柔,相对来说较n9的使用要求要低。

    吊球部分

    ii的吊球手感也不相同,n90iii偏向于刚性,而n50iii偏向于柔性。对于笔者来说,会更为偏向于n90iii,因为n90iii在吊球的指向上会比n50iii更为出色一点,特别是在被动时候的后场吊网前过渡,n90iii可以给笔者90%的信心,而n50iii则只有70%左右,虽然这是个人的感觉问题,但是从上手度来说,n90iii会更快地与使用者融为一体。如果说到吊球的偏好方面,n90iii容易打出球速快,落点更深更尖的出球,而n50iii则容易吊出离网较高,但更为贴网的吊球。

    n7的吊球方面手感较好,落点的控制上令使用者有一定的把握,在吊球时擦网和中白带的情况也偶有出现;n9吊球的感觉相比起n7也差不多,但是手感会偏硬一点,出球会更快,弧线也能打得更平一点。虽然两者也并没有界定为双打专用球拍,但是在单打时使用n7和n9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