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 三娃相亲
大龙村出来不往县城、往乡镇的方向,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柏油省道——这条路的历史据三娃说,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 可见被当地人民蹂躏了多少年。 还能通车,已是万幸。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也是一个犄角旮旯里的小山村,叫作“大周村”。应该是大部分村民都姓周吧,所以才叫这个名字,那姑娘家就姓周。 不过虽然也很偏僻,但比起大龙村来说依旧要好不少,主要距离乡政府近,也就六七里路的样子——山道出来,进入大路,再走二里路,便到了乡镇上。 而至于为什么这样村庄的姑娘愿意往更偏僻的大龙村嫁,也是近两年乡里兴起的风潮。 现在乡里其他村子里的人家都愿意和大龙村的人做亲家。 无他。 因为大龙村发了——对他们而言是这样。 现在毕竟才1994年,有多人农村人家能每天吃上rou? 可谓少之又少。 隔三差五的都挺稀罕。 有多少农村孩子一个月能领一盒哇哈哈? 即便是全国范围内,除了大邱庄和华西村这两个地方外,大概都没有。 大山里扎根的陕北农民,更是想都不用想。 但大龙村,却可以。 村里搞了麻花合作社,每月按时给村民分红,同时在公共资金里再拿出一部分,购买一些营养品,分发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 这招倒不是李亚东教的,而是马支书看报纸,从华西村那里学来的。 他虽然看起来老实巴交、甚至显得有些一根筋,但实则心中是有些野望的。 以前的大龙村确实姥姥不亲舅舅不疼、属于县里有名的贫困村,但今时不比以往,就周边的几个村子里的人来说,在他们看来,家里若有女儿能嫁到大龙村,那就是完全享福的事情,他们也能跟着沾点光。 与李亚东他老家那边的情况一模一样。 真不吹牛的讲,他们村现在连瘸子都不愁没媳妇儿娶。 前年回家就见到了,单杈四十多年的细桂叔都结了婚。 你开玩笑,这年头年人均收入过千……或许到了两千的村子,全国能有几个? 下次回老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但李亚东知道,到时村里绝对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八成每家每户都起了红砖楼——他打电话给他大哥的时候已经听闻过,村里不少人都去了他办的那八家公司工作,然后家里还养着鱼和鸭。 只要不懒惰、翘起屁股干,现在不像当年没有赚钱渠道,不发财是没道理的。 所以他当年离村去首都读大学时许下的宏愿,大抵上是实现了——给村里每家每户起一栋楼房。 而且现在想想,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应该没错,比直接给,更好。 “哒……哒……” 前面路宽了,路旁的行人和房子也多了,毫无疑问,乡镇到了。 “龙哥,麻烦前面找个店子停一下,我去买点东西。”三娃突然说。 总算懂点人情世故,知道上门不好空手。 “带钱了吗?”李亚东问。 “肯定的呀,这种事不带钱敢出门?” “嗯。”李亚东笑了笑,也没想着“赞助”他一点什么的,给他他也不会要。 不过客观讲,三娃家还是挺富的,应该算是村里的首富了。 你想想看,他父母在合作社工作,村里该有的分红一点不少,还顺带着种地和养羊。而他自己的那个生计也来钱,约莫一个礼拜能撵到一头,rou不要,皮一剥,至少大几十块,一个月也能整个二三百。比很多城里的工薪阶层都强。 李亚东已经跟他讲了,啥时候自己回家的时候,让他也给自己弄张狼皮,拿回家放在堂屋里垫脚,霸气! 三娃就说那一般的皮不行,必须搞张上等货,毛泽发亮的那种,狼王皮。 李亚东让他悠着点。 因为狼有多凶残,他是切身体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