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多子才能多福
    “老先生,这南洋的汉人,到底能有多少?彼此之间,又是如何呢?”柳淳很好奇。    因为自从唐宋以来,海上丝路就比较繁荣,外面涌入的人员数以万计,以此类推,出海的汉人也不会少。    不然也不会孕育出,陈祖义、王直、郑一龙这些“海贼王”了!    既然汉人的力量不弱,在海外又怎么没有多少动静,总是处在弱势地位呢?    就没有想过,整合南洋汉人的力量,形成一个拳头?    不光是柳淳好奇,朱棣也十分好奇。    他们跟老者攀谈,聊了没有多大一会儿,君臣都了然了。    首先,南洋汉人分散各地,在任何一处,都很难形成优势。    这是明面上的,谁都知道。    假如汉人能联合起来,至少在一处或者几处,能形成优势,建立个国家,是不成问题的。    可为什么没有?    老者的介绍,透露出端倪。    他的祖籍是广州,在南洋的汉人中,他们不算最多,只能排在第三,在前面还有漳州,泉州……这些地方都是传统的侨乡,出海谋生的人员众多。    他们大多数以家族亲属的形式,迁居海外,生根发芽。    这样一来,海外汉人就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    各地的汉人语言不同,祖宗不同,甚至供奉的神仙也不一样。    他们彼此之间的芥蒂,甚至比和蛮夷还要强烈。    老者就告诉朱棣和柳淳,前些时候,漳州和泉州的移民后裔,还血拼了两场,死了好几十个人!    朱棣听到这里,头发都竖起来了。    这不是二百五吗?    自己人打架算什么,有本事跟蛮夷打,从他们手里抢夺土地,抢夺财产,自己做这片土地的主人!    朱棣实在是想不通这帮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内斗。    真是不争气!    “太师,你有什么高见?”    柳淳同样很生气,但是他比朱棣要理智很多。    像南洋这种情况,也不是那么不可理解。    海外移民,他们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间不同,彼此出海的动机也不一样,谋生手段,更是千差万别。    他们相继出海之后,又跟中原断绝,变成了失去文化母体滋养的浮萍。    久而久之,自然会向当地占据优势的土著妥协,变成应声虫,只求能得到一点汤汤水水。    即便偶尔有胸怀大志的英雄好汉,也很难扭转大局。    要说柳淳有什么办法,那就只有一条。    “太上皇,当务之急,是彻底整顿南洋,针对所有汉人,发放新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把这些人整合在一起,虽然人数还有缺口,但是却足以帮助我们掌控整个南洋。再有就是朝廷要有意加大移民,同化土著,完成对南洋的彻底掌控了。”    朱棣深深吸了口气,黑着老脸,烦躁道:“就按你说的办了,真是一群不争气的东西,气死我了!”    太上皇暴怒,简直天崩地裂啊!    整个南洋,都一片凄风苦雨。    尤其是那些参加了吕宋大典的使臣相继回国,他们没有带回去丰厚的赏赐,反而带回去一大堆的条约,还有明军堪称凶悍的战斗力。    真腊已经完蛋了,谁想当下一个,只管跳出来!    就在这种气氛之外,各地的汉人纷纷动了起来。    各个家族的宿老,长辈,纷纷赶到了三宝港,他们之中,不乏昔日的对头,此刻见面,依旧怒火中烧,互相敌视。    另外,既然是天朝弃民,或多或少,都对朝廷有看法,甚至说是有仇恨的。    当年朱元璋禁海,好些人的祖辈就死在了老朱手里,还有历次土著闹事,也没人帮他们……心中这口怨气,让他们愤愤不平。    若非大明展现出强悍的实力,他们根本不会前来。    可是来到了三宝港,他们就嗅到了不一样的滋味。    “诸位请这边来。”    朱和引领着他们,来到了整个三宝港最高的一处,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靠着军中工兵赶工,已经建成了一座庙宇。    这座庙宇不供神佛,也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功德香,许愿池……这里只有两尊正神。    一是炎帝,二是黄帝!    两位老祖宗披着兽皮,面容古拙,俯视着所有后代子孙。    也不知道是时间太短,还是手艺不到家。    这两个神像怎么看都有点眼熟……那个炎帝像,五官很像柳淳,至于黄帝,则是通身上下,带着一点永乐大帝的气势。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